大庆Epub+Pdf夸克资源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大庆Epub+Pdf夸克资源
大庆

作者:侯丽

分类:文化

ISBN:9787108077370

出版时间:2024-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标签: 历史  社会史  城市史   

内容简介

唐晓峰、戴锦华、裴宜理、宋念申、严鹏、班宇 诚意推荐

复兴之路的建设奇迹,一座城市从诞生到震惊世界的故事;

前三十年的历史缩影,揭开共和国石油生命线的神秘面纱

曾经高度保密的共和国城市大庆,将在这本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全景式讲述石油工业的中国发展史,重点关注新中国前30年政治逻辑下的具体实践,体认大历史中女性个体的理想、情感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时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其中,特别指出“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在革命与改革之间的“建设”,指的就是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而“大庆”就是这其中最好的代表。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章节介绍


前言
本书框架
第一章 发现大庆
寻找石油
石油、探矿和政权
战争、工业和资源
国家工业计划的弱点
建立国家机器
“一五”计划
战略转移
大庆:伟大庆典
建设一个新中国
第二章 先生产,后生活
大庆战区
全民动员
从北京来
到前线去
另类景观
临时安家 共同建造
抗击饥馑 联合妇女
生活和生产相结合 工业和农业相结合
战时共产主义:国家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第三章 尖峰突破
建设的政治经济学
实现“均衡发展”
“冒进”
厉行节约
没有城市的规划
炼油厂选址
北京来客
反对集中
大庆的设计革命
“多、快、好、省”
第四章 大庆:中国工业化的正确道路
学大庆
炮轰“独立计划王国”
“小计委”
三线建设
油田工农村
红卫星村
创业庄
图强村
大庆模式的城市与建筑
建筑学中的“干打垒”精神
城市乡村化
去城市化的工业化
第五章 住在城乡异托邦
工厂是生产机器
铁人
铁姑娘
家属
年轻知识分子
工厂是工读学校
工厂也是战场
红卫兵
造反派
革命委员会
第六章 挑战大庆模式
工业战线上的鲜艳红旗
石油人崛起
“四三方案”和流动的“黑金”
试水
不断扩大的工业集群
逐渐恢复的城市支出
矿区的扩张
“洋跃进”
简朴的大会棚
再建十个大庆!
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沉没的石油平台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译本后记
译后记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Дмитрий的评论 写本科毕论的时候一刷,出中译本二刷。应该说这种双线并行的叙述本身就大胆,而且如果仅仅将本书当成口述史来读其实挺丰满的。但问题恰恰也在于,作者并没有解决在宏观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个人生命历程三者之间的gap:政治决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刺激-反应的传导吗?如果三者有更加复杂的互动,至少书里没有讨论太清楚、只是仅仅止步于完成叙事。这个问题的成因可能在于史料单一,如果中观材料(地方志、厂志以及各类档案等等)多一些可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向。当然,挑毛病很容易,不影响我做口述史还是一塌糊涂,自勉……
  • 远颂的评论 读完这本书发现资本家和XX比起来还是太仁慈了。
  • 薛定谔De鱼的评论 阅读完侯老师新书《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忍不住再重温一遍自己研究毕业那年侯老师在一席的演讲(侯丽:一个城市的诞生)。那时因为疫情严重窝在家里写关于环渤海湾、胜利油田地区石油产业的论文,听完之后觉得自己写的是个什么垃圾……回到本书,复杂历史背景下,大庆作为理想工业化模型(新型社会主义工矿区)建立的宏大叙述,与抱负理想投入其中的同济女规划师个人(家庭)叙事相互交织。借鉴社会学想象力的说法,双线叙事将理想模型的建构历史与真实情境中的个人体验缝合在了一起。最喜欢后记中那句“(大庆模式)几乎所有的积累都被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而其中的负担由家庭内部消化”。历史总是会出现两次,一次是悲剧一次是笑剧,再看今天的现代社会,社会试验(决策)和风险承担错位的历史总是会重复出现。
  • 兰蘭蓝岚的评论 这本书是关于粮食和能源的故事,也是关于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的故事。其中有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书中最精彩也是最令我难忘的是,每一章都平行叙述了一位女性规划师“Hua”的故事,Hua 的个人成长与大庆的建设紧密交织在一起,她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复杂感情,以及在专业和母亲两个角色间的冲突,使这本书真实而又鲜活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风貌。
  • 袖中的评论 这本书的编辑定位是通俗读物,最开始读时很不习惯。但发现整本书具有很流畅的叙事性,在史料层面并没有很新颖的发现,但从二手材料里提炼出了非常好的故事。整部书以城市规划为主线,可谓守住了学科家法。城市规划真是一个精彩的研究领域:上可溯工业建设,下可及个体与家庭体验,既探讨应然,又可执应然寻实然,既能看到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又给了规划、政治、文学这些看似缥缈的(意识形态)讨论以坚实的经济基座。这样看来,不局限在“学术书”,倒是发挥了这部书的潜能与价值。
  • 一起睡觉的评论 难怪六十年代过来的那批人,嘴上老挂着忆苦思甜,身体力行没苦硬吃,《大庆》参与石油工业生产建设的青年男女、退役军人、工人可谓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建设,生活物质资料极端匮乏,人人身兼多职昼出夜伏,栖身之所为泥巴、干草砌成的“干打垒”住宅。与此同时,新疆彼时正发生轰轰烈烈的《八千湘女上天山》边疆建设支援工作动员,夹边沟记事则湮没在历史中不可言说。中国在50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发展道路,现代化工业基础设施迅速建立,牺牲掉了太多人的日常生活换取。工业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是为实现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满足,简单朴素的真理,直到人民生活不堪挨,惟直此时返璞归真。晓华跌宕起伏的人生,苦难如此临门终煞一脚,那些留在北大荒许多年过去未回过家从未调动过岗位的人,其间的生活又是怎样一副图景呢?不可想象。
  • 思源道的评论 城市史与个人生活史交织。社会主义中国设想的现代性前景建立在工业化民族国家构筑的基石之上,找寻能源是实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仅为国家的重工业建设夯实了能源基础,亦在中苏交恶之时为新生政权的存续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具备高度资源汲取与动员能力的模式被建立起来。劳动者及家属都被整合到集体中,“先生产,后生活”成为时代号召。削减非基本与非生产性建设开销是计划主义时期中国的持续主题,因此“干打垒”式的房屋、统合工业与农业生产的家属区、分散化的居民点在大庆成为现实。种种举措共同指向了去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即尽可能压缩城市建设成本以实现工业化发展。所谓的“大庆模式”就是在物质条件极为恶劣的前提下,通过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扩大生产,而其中的困难最终却要由家庭所承担。
  • 光之羊的评论 如果有可以想把全銀河系的星打上去。
  • 枕秋潮的评论 城市规划是个好切口,上达宏观政策、下达微观个体;作者尝试双线并叙,显然具有勾连宏观环境与个体生命体验的野心。但遗憾的是全书大体只止于叙事,缺少更加深入复杂的分析。譬如第一章开篇即语大庆人“既是革命改造的客体,也是革命改造的主体”,但我似乎只读出“几乎所有的积累都被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而其中的负担由家庭内部消化”等“客体”的部分,关于个体对宏观政策的主动影响则论得过于疏阔。诚然,作者也在有意突出个体的主动性,如认为大庆在wg期间的震荡是集体生活无法完全杜绝个体利益的结果——但私以为这一论断依旧不脱“冲击-反应”的模式。不过为了晓华的部分,我依然愿意多打一星:不知晓华在返乡的列车上远眺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时,是否会追忆起自己首次步入大庆时眼前的那片漠漠白雪。
  • 扭腰客的评论 2018年英文第一版,2024年引进。可能有些资料不够详实,也有不少国内读者挑结构、逻辑的毛病,但要明白:这本书最早就不是写给大陆读者的,而是一本“用西方社会学研究范式阐述中国故事”的浅尝辄止之作。侯老师不是不懂怎么写,只是没有写那么深而已。换句话说,美国“铁锈带”城镇没落研究,写太深我们也看不懂的。
  • 烟斗客甲的评论 作者侯丽坐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写作本书,她是规划师和教师,童年在华北的胜利油田,90年代侯丽进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2003年获得曹文锦中国教师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深造,后来读博士对历史感兴趣,大庆15年工业模范,本书涵盖1949-1979年的30年;大庆市的中心是东风新村,是个石油城镇,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停滞,1959年9月26日钻出第一口油井,建国十周年大庆得名;1938年甘肃发现玉门油田,距离重庆2552公里,中国工程师和工人组装机器设备,每年52万吨原油几乎是全国总产量;燃料工业部1949年成立,下辖三个局:煤炭管理总局、电业管理总局和石油管理总局,1955年三局升格为三部;石油工业部依靠军队钻井勘探石油,第19军第57师改编为中国石油工程第一师;东北松辽平原26万平方公里是大
  • 巴掌宽的护心毛的评论 虽然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书,但非常好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大庆
  • 糖罐子的评论 写太好了。捋一下历史的长线,那些并非是潮流的投机者而是真诚的回应时代号召的微小个体,他们的悲喜如此让人感慨。“社会主义在书中既是公正平等理想下的革命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规则体系,也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行动塑造的动态模式,其中有大人物的功劳,也有小人物的贡献。通过对人民共和国城市建设过程的回溯,通过对党内领袖和精英干部之间的政治考察,通过审视国家机构内部的不同利益、冲突、运作和阻断,展现国家在控制社会和资源中的能力及其局限,记录了新生的中国和其逐渐步人中年的革命青年们。这里既有真诚的革命左派,也有老成谋国的政治家。在各种运动的推动下,有不断变化的社会理想,也有日益增长的现实主义。大庆故事里不乏强烈的意识形态信仰,以及花哨的政治修辞,既展现出人性的高贵,也有现实的欲望。”
  • 的评论 很有启发
  • 斫梅|青溪客的评论 一晚上读完了,感觉跟期待的不太一样。
  • 青稞先生的评论 叙事流畅。然而,作为一个大庆出身的人类学生,这本书读起来显得特别小资,若有若无地渗透着中国老一代城市规划人的腔调和大城市人的傲慢,尤其在个人史的选取上,而且资料有些单薄了
  • 今天的栗子到啦的评论 每次从高铁站下车回家的路上,都会路过一个银色的、外观有些漂亮的炼油厂。我知道它在我回家路上的位置,却从来不知道它在国家工业化道路上,在更多石油人的生活中的位置。这本书里有政治人物任性的、有气魄的话语,也有车上的人们看着鸡蛋破碎的沉默,有对工业化历程扎实、利落的爬梳和判断,更有对人和人之间、人的身体和心灵之间,活生生的在拉扯着的细节的体察。书的内容收束于《人民日报》的文章反驳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观念,指出其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随后大庆开始建设楼房。跟着侯丽老师的论述一路走来,走到这里,我们也终于心照不宣地懂得了这些结论中的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 天天的评论 前半段困惑,中段渐入佳境,一口气读完,叹为观止,精彩
  • 胡氏子的评论 书中最生动的部分,引自查滨华、杨瑞松两位老人在参与大庆建设时写下的日记。这些日记我和几个朋友读过,很让人钦佩,也更值得被出版。
  • 一个马甲的评论 片面的石油城,还是少了身在其中的感受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