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下的小学
作者:[英] 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分类:生活
ISBN:9787549642410
出版时间:2024-6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标签: 纪实
内容简介
最大的谜团是人心。
74个孩子死了,没有人是恶人,也没有人最终为此事负责。
一本书揭穿对集体和系统的迷信。
一经出版便收获赞誉无数的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卫报》|《经济学人》|亚马逊|GQ 一致推荐
.
★一本书揭穿对集体和系统的迷信。
对系统的信心,对集体的服从,对表面秩序的追求,成为吞噬一切的怪物。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这本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最大的谜团是人心。74个孩子死了,没有人是恶人,也没有人最终为此事负责。
在坚忍与顺从中成长的人们,该如何面对社会的溃败?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尽管拥有周密的避难措施,大川小学的师生却几乎全部遇难。一场本不应发生的灾难,一次系统的失败,每个积极逃避责任的大人,揭示出这个精致社会的虚弱本质。
★死亡并非终点。看到灾难所带来的次生伤害: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该如何独自活下去?
为了找到孩子破碎的尸体,母亲自考挖掘机证书,父亲发誓要耗尽整个余生……时间过去,什么都没有改变,无论是眼泪、哀痛还是抗争,什么也改变不了。系统照常运转着。寻找真相的人反倒变成了“异类”。
★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一经出版,便收获赞誉无数的年度好书!
福里奥文学奖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联合推荐
《卫报》/《经济学人》/亚马逊Amazon/GQ 年度好书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豆瓣读书·社会纪实类top……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尽管拥有周密的避难措施,大川小学的师生却几乎全部遇难。
记者帕里花费6年时间追踪调查,真相却让人感到困惑。孩子们在5分钟内就有序疏散到了操场,却在接下来的51分钟里默默等待着海啸的来临,最终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队,直直地朝巨浪走去。
大人说,待在学校是最安全的。校长说,一切都按照应急计划进行。老师说,我们在等待上级指示。老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在海边。74个孩子死了,没有人是恶人,也没有人最终为此事负责。
没有人做错什么,也没有人做任何多余的事情,每个人的恪尽职守竟是悲剧的源头。孩子们就这样死了,谁应该为系统的失败负责?那些不甘心的人们在泥水中共同挖掘出这场悲剧的真相:对集体绝对服从的社会就是一场自然灾害。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这本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作为泰晤士报长驻东京记者,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刻画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劳埃德•帕里的叙述实在令人难以忘怀,读完后也仍然长时间烙刻在心中。——《新共和》
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之后,这本书跟随着这场全球最具毁灭性的灾难之一,展开了一场沉思之旅……作者忧心忡忡的讲述令人难以忘怀……是冷静而令人信服的灾难叙述。——《科克斯书评》
一本令人心碎、精彩绝伦的非虚构作品。——《泰晤士文学增刊》
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卫报》
帕里收集的素材在他的笔下组成了对性格与文化、爱与失去、悲痛与责任的动人研究……这是一本迷人的书,在反思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当下十分值得一读。——《芝加哥论坛报》
帕里所讲述的,不仅是个人的故事……而是加入了重要的历史与文化语境,让读者得以理解日本文化中死亡、悲痛和责任所扮演的角色。——《书单》
章节介绍
序言:固态蒸汽
第一部分:巨浪下的学校
我出门了,等会儿回来
孩子在哪儿?
地狱
第二部分:搜索范围
富饶的自然
淤泥
老人和孩子
解释
幽灵
究竟是怎么回事
第三部分:大川小学发生了什么
旧世界的最后一小时
海啸之中
三途川
第四部分:看不见的怪物
陷入网中
真相有什么用?
海啸不是水
宿命
崎岖陡峭的小路
记忆空白
第五部分:波罗僧揭谛
镇魂
救命!不要掉进海里
致谢
注释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祝羽捷的评论 通过对集体性灾难事件调查去揭露了社会对集体和系统迷信的盲目性,揭开精致社会表象下潜藏的系统性失败,探讨在灾难面前人们如何面对社会溃败和个人责任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有这样一次深远的调查?
- Melodyaa的评论 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始终探讨的问题是:在一个抗震经验充分、灾难中孩童死亡率远远低于老人的国家,大川小学本可避免的悲剧为何发生?其中最痛彻也最愤怒的确实在集体、秩序、权威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压制,在这个故事里,它们以“恪尽职守”的面目让受害者家属的质疑击打在黑箱之中。但还有让人感到非常悲哀的部分,即对经验的盲守,后者建立在一种更传统、悠久的性别结构和权力结构中——“这是一场苦苦哀求的女人与被人遗忘的傲慢老人之间的对话”。
- 新经典的评论 时间过去,什么都没有改变,无论是眼泪、哀痛还是抗争,什么也改变不了。系统照常运转着。寻找真相的人反倒变成了“异类”。一场本不应发生的灾难,一次系统的失败,每个积极逃避责任的大人,揭示出这个精致社会的虚弱本质。
- 小s的评论 几年前读过《巨浪下的小学》,至今都记得力透纸背的震撼,如今出了新版本,是不该错过的非虚构好书。作者记录了集体性灾难事件发生后荒谬的礼貌、井然的秩序、怯懦的人性、失和的家庭、失败的制度,让人为日本社会精致表象下诡谲的漠然与规矩倒抽一口冷气,是宝贵的他山之石。
- 有溪水走过的评论 「我受够了日本人接受现实的态度,厌倦了他们没完没了的坚忍。或许从某种非一般的超然角度来看,大川小学孩子的死亡的确能让人洞察宇宙的本质。但在达到那个缥缈的境界之前,在万物生活和呼吸的世界里,它们还代表了其他东西–人性和制度失败的表现,体现了怯懦、自满和优柔寡断。」根深蒂固的祖先经验、性别歧视、服从集体,不仅体现在灾难发生时,也在灾难后乡民对平塚直美、紫桃佐代美等人的态度上延续,对权威和集体说「不」的人、直陈系统性制度失败的人,都是异类。会反思吗?内部反思收效甚微,所以以一个英国人的视角表达这一事件的匪夷所思很有对比性,而我们观照这起日本惨剧又如此具有相似性。另外,那些神鬼幽灵之事,丝毫不减纪实的力度,宗教、附身、灵媒,确实是受害者难得的安慰。
- 芦苇夜风的评论 整本书都在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复述灾难以及灾难发生后的事情,情节连贯性不够强,对制度的反思也不是特别有力,阅读体验一般
- fishbird的评论 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045178/ 话题很沉重,但这并不是这本书能得高分的理由。书的结构很松散,开头三分之一几乎让人读不下去了。其次对于背后的原因,阐述的并不是特别清晰。作者在一开始就在铺垫日本东北人的质朴和落后,在后面又重新根据日本人的国民性进行解释,这是有看头的一部分。另外有看头的一部分是事件发生后出现的各种灵异现象。整体而言,隐忍和愚昧造成了这件事的发生,如果在中国很难想象会发生这样的事儿,人们会非常灵活的随机应变,去寻找一条活路,这也许是各国不同的埋在骨子里的传统吧。
- moonshiner的评论 天災之下本可避免的人禍事實、系統和官僚的緘默逃避卸責、國民性格長久被保護也被宰治的軟弱和堅忍的二重性,在最重視自然災害防護的國家仍然可以被擊碎的人類文明。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引入了靈媒、鬼魂、僧侶部分的記敘和分析,不覺得離題和不可解,心靈的附魔和酷烈的情感創傷是幸存者同樣真切的現實。
- 五月阿隆的评论 读完心情非常沉重。文字本身非常平和,但这种悲伤的力量往往从平静中涌现。这些家长为了孩子付出了所有,为了找到孩子的遗体付出了一切勇气,但结果往往却显得更为悲伤。这样的天灾下,日常的演练并不能总是奏效,没有责任人,似乎我们只能找到一个命运的出口,但故事值得记录,因为并不是每场天灾的受害者都能有记录。白露残梦现世虚幻喻之皆太长——和泉式部
- momo的评论 说加油 就一定好吗
- waters的评论 纪实作品里很优秀的那一种,不仅写清楚大川小学灾难的前因后果,还加入了很多作者对于日本文化的有深度的思考;然而,对于宣传语所说的“打破对集体和组织的迷信”,我表示悲观,一旦集体的管制缺位,法律和物质手段无法提供情绪价值时,祖先崇拜、宗教迷信和文化束缚等等会迅速补位,这对比集体迷信很难说谁好谁坏,看书中所写遇难者家长的心态可一目了然
- 鸦雀的评论 材料组织得有点乱,对社会文化和制度着笔有点少,神鬼的内容反而太多
- 传奇小队长的评论 这么说有点残忍,这本书的叙事真是非常花里胡哨,加上灾难本身是痛中之痛,痛到极点,所以很容易引人共情一起去批判什么看不见的怪物。但我不同意作者,论点论据不配套,属于强行写论文。日本的体制当然有僵化地方,但在这件事上跟看不见的怪物关系不大,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灾难,加上个别人的无知,各种因素凑在一起造成人间惨剧(虽然这样说还是很残忍)。如果拿这74个孩子去批判这套体制,那其他学校整整齐齐没出乱子全部得救的小孩呢?该不该算这套制度下的功劳?
- bookbug的评论 读过老版
- 张佳赟的评论 阅读体验感不佳。题材本身不错,但文字流畅性不好,中间穿插的一些描述也有点跑题。
- 韧勉的评论 思考儿童保护的经典非虚构写作作品,很多时候即便有再好的防护程序与建筑,对于灾难的抵抗更多源于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关键抉择,一旦决策者的行为产生迟疑乃至失误,那么一切努力与人员随之吞噬,这就是本书的意义,灾后的心理建设与原址重建同样重要,如何给予最好的心理重建或许是人心中最复杂的议题。
- 野木头的评论 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啸.福岛核电站
- 止戈的评论 虽然有记者写书的那种故事被切碎的感觉,但关注的角度补齐了对事件的理解,人文关怀也非常充足
- melody的评论 个人表达上有些啰嗦和过于煽情,但基本事实研究脉络写的很清晰,最后的赔偿还真是敷衍……
- gemini的评论 3小时一口气读完,此刻的心情无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