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有守Epub+Pdf夸克资源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有为有守Epub+Pdf夸克资源
有为有守

作者:许纪霖 等

分类:文化

ISBN:9787208186644

出版时间:2024-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思想史  知识分子  历史   

内容简介

★ 许纪霖、瞿骏、宋宏、王晓渔、王儒年、唐小兵、储德天、郑志峰两代学人传承共著,一部了解近代知识人无法绕开的必读书

★ 勾勒中国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文化地理版图,网罗民国文化名流的“朋友圈”

——————————————————————————————————

☆ 血缘、地缘、学缘,在“士绅社会”向“知识人社会”的近代转型中,

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地理版图是何种样貌?

社会文化的结构性变迁如何推进和制约了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

☆ 聚焦知识分子聚散分群的地理纽带,重现知识分子文化生产的空间网络

两代学人耕耘,打造知识分子社会史论域开拓之作

——————————————————————————————————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当科举和门第嬗变为学校和文凭,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框架逐渐解体。从朦胧且短暂的新文化联盟,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近代中国耀眼的知识光谱。

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知识分子身处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启蒙大众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他们自身又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怎样的转型?

章节介绍

初版序言(2008)
一、都市空间网络
二、管理型公共领域与批判型公共领域
三、都市知识分子的特征
四、知识分子共同体与公共交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一、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二、“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二、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三、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四、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二、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 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 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一、“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二、“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三、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相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一、联大的公共空间
二、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人群体
一、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二、《时与文》群体
三、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四、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金利来睡衣舒服的评论 许老师的新版后记写于2030年,时隔四年,不知有无内情。固然能挑出具体的毛病,对社会学的借鉴也略显生硬,但过了这么多年,此书的问题意识仍属第一流。
  • Wyomingite的评论 时隔十六载,新版出来!
  • 秀逗君的评论 “知识分子”这四个字,在中古时期的几千年中,很大程度上是“士人”的同义词,士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了整个中古的思想文化史,进而进一步形塑了政治史的变迁,可以说,中古史的中国,是文化影响政治。然而自鸦片战争后,废科举,西学东渐,“士人”阶层一下被打翻在地,自1904废除科举制至1949新中国成立前的40余年期间,是传统“士人”阶层传统幻想破灭,同时又大举西化的“迷思”期,这期间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由北洋时期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逐渐变得受集权政治的影响,知识分子由此成为被控制的群体,知识分子的“噤声”更是千年未有之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分子群体“集体消失”了。有这个一个现象,近20年的出版物中,知识分子的身影集中在“西南联大”时期,这本书依然没有跳出这个时间段,这本书写的很好,也非常出彩
  • ly的读享生活的评论 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因素离不开血缘、地缘、学缘、业缘、姻缘等,有很多资料谈及引介的重要,比如鲁迅对柔石的爱护,就有同乡的缘故。近代都市化的公共空间不一定是熟人圈子,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也是知识分子建构过程的重要因素,就像成员认可的家族徽章,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标志,让他们成为了“家人”。比如,林徽因“太太的客厅”,不管来访者出身、职业和社会地位,追求的是相似的兴趣、知识探索和人文关怀。不同“圈子”所接纳或排斥的对象有所不同,难免因利益、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等而相互攻讦,那么,这是否导致学阀的形成、还有后来内斗的源头之一呢?可惜这方面讲得很少。
  • 文丐的评论 序论可观,内容冗芜
  • 韧勉的评论 本书为许纪霖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创作的上海近代史领域都市研究群像,作者指出从科举废止后,士大夫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由于背后资助对象的变化,近代知识分子少了政府的支持,使得他们若需要再社会上提高地位,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发表言论继而成就事业,那么这种公共空间最初只是开沙龙,办杂志、建社团,后来就进化到出报纸、开书店、形成党派,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蜕变促进了中华文化的革命与腾飞。
  • 七月的评论 此书从社会学视野出发考察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交际网和朋友圈。许纪霖的绪论一流,高屋建瓴,发人深省,至于各章节材料很充分,但是很多都只停留在材料层面。书中总结知识分子的盆友圈基本由于地缘、学缘、业缘、姻缘其中因素,基本上每一章都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叙述,看多了不免觉得疲劳。
  • G.W.F.Hegel的评论 小伙伴推荐
  • 凌辰的评论 三星半,可为不大熟悉思想文化史学者的入门通识书,许氏序言和首章确是大手笔,其余诸章与时下各专题的新论相比,实在逊色不少。
  • 悲伤逆流成河的评论 这本书给我们深度的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知识人不一样的生活
  • Evangeline的评论 很有意思的历史选题,纯学术论文集。
  • 冷暖自知的评论 学人研究学人,现代的知识学人从心出发,寻觅纷乱变化的大时代中的初心,家国情怀,是溯源,也是坚守,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那些确定的东西,求真知的热诚,对于真理的坚持,对于传统的坚守,让这些知识学人成了时代最为清晰的注脚,他们思想的光芒,穿越了时空,今天读来仍然可以鼓舞,支持着我们,时刻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才能坚定前行。
  • 墨墨等侯的评论 本书在历史研究和社会学角度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价值。通过作者的研究分析,让我们对社会变迁、知识分子的变化和流动,以及阶层的变迁也有了更多了解和感受。把每一个时代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我们也会发现阶层的流动是循环往复的。每一个圈层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稳固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这些想要进行突破,只能是不断的打破圈层,再重建。
  • Ming的评论 一直就很喜欢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们,感觉他们是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何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书带我从更生动立体全面的角度再次看到那些我所喜欢的知识分子们。
  • 垃圾桶的评论 意外地有意思,行文流畅
  • Anne的评论 理解近代中国文化源流的必读之书,在书中,也更能明白中国知识分子的内核。
  • 一蓑烟雨的评论 原来那些大师们,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写作生活的
  • 21in^.的评论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 爱你一辈子.的评论 感觉还是可以的内容还是可以看的不错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