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Epub+Pdf夸克资源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Epub+Pdf夸克资源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

作者:[俄] 马硕

分类:文化

ISBN:9787547323236

出版时间:2024-5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标签:  

内容简介

⭐李峰、陈伟、朱腾、陈侃理、郑威一致推荐

⭐尤锐(Yuri Pines)作中文版序

⭐一部重写秦史的里程碑之作,从“网络”视角重构中华帝国之形成

【编辑推荐】

◎从全新视角构建中华帝国的形成过程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帝国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征服的过程,本书则将帝国视为一种互动网络,分析网络中多元主体的作用,挑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北方中原的单一中心范式。

◎重新认识东亚南部在早期中华帝国形成中的地位

本书以东亚南部作为研究焦点,建构其在帝国网络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性,纠正早期中华帝国研究中“重北轻南”的倾向。

◎重写秦史的里程碑之作

在宏观层面,通过研究区域间交流的模式与互动网络变动的性质,以理解秦帝国扩张的方向、过程及结果;在微观层面,探讨了秦地方政府在南方的活动,是如何通过改造人口流动与资源转移的模式,以及促进地理与环境知识的积累,从而影响帝国社会经济的。

◎文献翔实,言必有据

广泛运用里耶秦简等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以及考古资料,吸纳多项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视野广阔,学术分量厚重。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秦汉帝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试图证明中华帝国的建立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过程,展现了长江以南早期区域间交流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华帝国扩张的方向。

本书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根据传世文献、考古证据、出土法律文献及里耶档案文书等大量资料,将有关长江以南中华帝国早期势力的广泛且多元的文献证据,与重构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东亚南部互动空间的历史学、考古学叙事相结合。本书主要关注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向长江以南扩张及紧随其后的一段时期,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帝国的形成,并将其视为根植于东亚大陆上,通过文化、经济与政治军事关系联系起来的各社群之间长期互动的过程。对于中华帝国克服恶劣环境、瘟疫及后勤方面的困难,以巩固对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的统治而言,这一网络被证明至关重要。本书也首次探讨了古代东亚帝国网络与远距离互动框架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怎样塑造了中华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对欧亚全球化的参与。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共8章,围绕早期帝制国家的形成、世界体系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对帝国的比较研究所展开的讨论,对东亚研究、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名家推荐】

南方地区的加入,在中华帝国的形成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过去大多数著作中将这一过程描述为由秦帝国发起的军事征服不同,马硕此书将其描述成为一种经济、文化、人口流动和行政网络的延伸,乃至于秦帝国对既有网络的参与和利用。马硕先生不仅精研包括里耶秦简在内的秦汉简牍文献,而且谙熟西方各种政治和经济史理论,视野宽广,因此他写出来的秦汉史往往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值得推荐的是,他基于里耶秦简,揭示了秦帝国地方行政和市场的互动(或者说国家对市场的直接深度参与及市场经济对国家行政的关键支撑作用),让我们看到了早期中华帝国的运行机制和其深层逻辑。与地中海地区的古代帝国相比,这可以被看作是早期中华帝国的重要特点之一。

——李峰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

通过对先秦、秦汉时期考古资料、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的深入研究,该书作者马硕博士主张,早期中华帝国的发展植根于此前长达数百甚至数千年历史的跨区域互动网络,秦国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多个互动网络之间,这一特点对理解其征服、行政措施与经济政策而言至关重要。《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以边疆地区作为研究焦点,指出帝国的许多关键制度与管理机制形成于边疆地区,军事行动与行政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将边疆人口纳入帝国管控的社会中,并开发利用边疆的资源。与既往研究偏重从帝国中央政府的角度“俯视”被兼并地区不同,该书从基层社会的角度分析秦汉帝国在长江以南扩张的历程,分析东亚南部各地区的人口为何参与或退出帝国所创建的网络。作者认为,中国史始终是世界历史中重要的活跃因素,秦汉时代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转型加强了跨区域远距离的经济交流,开启了中古早期的“全球化”。

——陈伟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史记》《汉书》等历史巨著在论述早期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时往往秉持着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叙事立场,但不断出土的考古文化遗址及金石、简牍文献却一再提醒人们注意传世史著眼中的早期中国的边疆对先秦秦汉文明之形成的深刻介入。马硕的大作显然对此有着足够的认识,并在综合利用传世及出土文献、考古资料而对早期中国的文化区系展开长时段观察的基础上将秦汉帝国视为由若干地域构成的网络,进而以其南部领土的社会治理实态为例,把早期中华帝国的运转理解为各地域间就军事、资源、人口等因素展开广域交流的宏观图景,修正了关于秦汉帝国之“中心”与“边疆”的习惯性界定。更难能可贵的是,此书还试图从对早期中华帝国发展史的解读出发反思“世界体系”等术语在早期帝国史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了作者的令人钦佩的理论雄心。

——朱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书采用“帝国网络”概念,克服自上而下的单一视角,在“统一”和“征服”之外提供了第三种叙事。书中探讨了经济交通、资源交换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丰富现象,体现出网络中多元主体的能动作用。作者以统摄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超广角镜头,重构江南山地从进入华夏政权的互动网络到成为帝国领土的千年历史;又以过人的语言能力和学术精力,广泛汇集中、英、日、德历史、考古和出土文献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言必有据,帮助读者一窥国际学术的前沿风景。可以说,本书的译介为中文学界引入了双重的“大视野”。而在微观上,作者独具慧眼地关注新地迁陵的货币化以及粮食、金属和动植物资源的开发等问题,在史料稀少而颇显沉寂的中国早期经济史领域中探索新路。这些都将启发有关秦汉乃至整个帝制中国历史的思考,并刺激我们的研究在精耕细作之上,大刀阔斧,别开生面。

——陈侃理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有关长江流域及以南如何逐步成为中华帝国之一部,传世文献记载的历史过程充满了单向的军事扩张与征服,而南方出土的文献材料则提供了丰富的细节。马硕先生的这部书不同于传统叙事方式,从更宏阔的东亚大陆的地理维度,讨论了新旧领土内各社群在文化、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互动情形,进而提出中华帝国在东亚南部的建立是一个基于空间网络的过程;同时充分结合秦汉简牍文书,主要以迁陵县为例,探索了地方政府在南方如何通过改造人口流动与资源转移的模式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该书既展现了作者在早期中国研究方面的理论成就,又反映了作者在史学微观分析方面的卓越能力,特别是所倡导的将传统的秦汉帝国南方边境研究转换为中华世界新的经济与文化核心的重构研究,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郑威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章节介绍

中文版序 尤锐(Yuri Pines) i
致谢 i
插图目录 v
表格目录 vii
历史年表 viii
第1章 导论 1
理论框架 :网络、世界体系、边境 6
学术背景 :研究东亚南部的新方法 10
秦帝国的兴衰 :被忽视的成就与悲剧? 14
看待秦帝国的两种视角 16
出土文献及其背景 22
内容概要 24
第2章 帝国之前 :长江中游的互动空间 47
地理概况 49
长江中游互动空间的出现 51
从互动空间到领土国家 57
结语 :互动、巩固与扩张 69
第3章 战国时代秦的南向扩张 87
一个意外的战略转向? 88
从连通到征服 89
南下 :秦国抵达长江中游 98
对楚国的战争(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21年) 100
整合长江以北所征服的领土 104
结论 :帝国扩张的长期视角 108
第4章 秦帝国在南方:领土、组织与挑战 121
故地与新地 :秦帝国领土 123
多变的南方边疆 129
长江中游以南的行政组织 132
来自内部的挑战 :叛乱、动荡及人口控制 137
结论 :内部分裂? 142
第5章 南方的地方行政 155
秦征服前夕的酉水流域 157
迁陵县的领土行政 160
聚落与里 165
强制移民与非自由民 170
政府支出与货币化 176
结论 :国家权力的地方维度 179
第6章 资源与资源开发 191
农业资源 193
金属 204
植物、动物与野生动植物制品 207
结论 :帝国的原料 212
第7章 秦以后的南方边境 227
秦崩之后 :公元前2世纪初的东亚政治空间 229
汉朝对南方的重新征服 239
帝国网络的成熟 :汉帝国在东亚南部的人口、政治与经济地理 243
结论 :帝国网络与中华帝国南方轮廓的波动 253
第8章 结语 网络、帝国、世界体系 :东亚南部与早期中华帝国的动态 273
东亚世界体系的形成 :从帝国网络到世界体系? 274
超越边疆 :东亚南部半外围地区的转型及中华世界体系的发展 280
附录 297
1 迁陵县人员来源 297
2 迁陵县稟食记录 305
3 公元2年至156年间南方诸郡户籍人口的增长 315
参考文献 319
索引 359
译后记 373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狸狸狸李的评论 虽说我是做希腊化的,作者的理论和对新领土和帝国的互动分析很受用,涵盖了文化,物质,经济,政治。读秦简的分析让我有读纸草和铭文的亲切。结语里超越边疆的互动视野让人兴奋。希望我有一日以公元前三世纪中亚为题补上亚洲西部“世界网络”的拼图。
  • 艾䜭恪的评论 这其实是一部研究+整合之作,作者通过对出土文献、考古材料、传世文献以及大量相关研究的辨析,以沃勒斯坦+斯科特的理论为问题导向,构建出了一副完整而有机的秦汉帝国南部的历史图景。正因如此,这本书看起来并不像一部典型的「早期中国研究」著作,而更像一部「亚洲研究」著作。尤为值得一提是, 本书语言简洁凝练(这与其省略考据有关,也因此不像典型的历史学作品),翻译质量颇高,十分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做一个不甚合适的对比,从以秦汉简牍复原秦汉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可以弥补《喜》给人带来的所有失望。
  • 韧勉的评论 马硕认为自商代开始兴修盘龙城开始,再到秦国远征巴国,古代中国时期,但凡可以充分让政权的南方政区、城市与北方中原中央地区完成在精神物质文化与经济贸易层面的人口流动与资源转移的长期互动关系,那么这些政权终究会成就大统。马硕运用了大量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的简帛文献,将其提高理论高度,本书主张,早在公元前221年东亚大陆统一之前,中华帝国的建立就受到了互动空间地理格局的影响,而秦正处于包括长江 流域在内的多个重要网络之间,这对于理解其征服而言至关重要。虽然暴力与再分配在帝国的运转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比起将帝国视为一种为了帝国首都精英阶层的利益而强加给边远地区民众的压迫性再分配制度,笔者更倾向于将帝国视为一种互动网络,这一网络将远距离的人们与社群联结,使他们能够在参与互动中获得独特优势。
  • 山有眠的评论 【泛读】“本书试图证明中华帝国的建立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过程。区域间连通性(interregional comnectivity)影响了领士的扩张,而每征服一片新领土都是在参与新的互动网络,这塑造了地理机遇、经济激励及战略模式的范围,进而决定了帝国执政者的决策。帝国远不只是为了满足其统治者、精英阶层及核心地区的利益而强加于既有网络之上的依附性上层建筑;相反,帝国构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网络,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不同参与者的利益与需求。”//对东亚南部在中华(内陆)和东南亚(海洋)之间半外围”的理解,有点神似巴菲尔德辽金元清“混合边疆区”(mixed frontier zone)?不过作者认为东亚南部的特殊性在于其经过唐宋变革成为了中国帝国的(政治)外围但是东亚世界的(经济)核心。
  • 燕晓小读的评论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历史论著,作者跳出了单一统治者至上而下的观点,不仅看到了秦为稳定江山而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许多民族虽然在战争中没有取得胜利,但他们的文化保留了下来,特别是东亚南部文化更是与中华帝国形成了深度的交融互动。本书视角非常宏观,但很多点都落到细节之处,如南越一带的考古发现等,让每个观点都有据可依,使得这本书的历史价值非常高!
  • 瑞莲书院的评论 其实时刻人文出版的“中国研究系列”已出版了不少好书,在圈内享有盛誉。之前我就看过《宋神宗:未竟的变法》、《北宋的改革与变法:熙宁变法的源起、流变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南宋朝野论王安石与新法》这三本书,最近看这一本马硕的专著,算是第四本。
  • 田园牧歌的评论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历史论著,作者跳出了单一统治者至上而下的观点,不仅看到了秦为稳定江山而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许多民族虽然在战争中没有取得胜利,但他们的文化保留了下来,特别是东亚南部文化更是与中华帝国形成了深度的交融互动。本书视角非常宏观,但很多点都落到细节之处,如南越一带的考古发现等,让每个观点都有据可依,使得这本书的历史价值非常高!
  • 小小星雨的评论 虽说我是做希腊化的,作者的理论和对新领土和帝国的互动分析很受用,涵盖了文化,物质,经济,政治。读秦简的分析让我有读纸草和铭文的亲切。结语里超越边疆的互动视野让人兴奋。希望我有一日以公元前三世纪中亚为题补上亚洲西部“世界网络”的拼图。
  • 小飞侠的评论
  • Xiliang的评论 大刀阔斧 精耕细作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