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与重生Epub+Pdf夸克资源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毁灭与重生Epub+Pdf夸克资源
毁灭与重生

作者:[英] 保罗·贝茨

分类:文化

ISBN:9787513945202

出版时间:2024-4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物质、精神、法治和道德

从和平到暴力,从恢复到分裂

欧洲的知识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认识自我,想象欧洲文明的未来

◎作品看点

★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在难民救济、住房、居家和礼仪等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战后,文明的危机促使欧洲人在各个层面迅速展开了重建工作。战后初期,国际组织着力解决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家电和汽车等逐渐普及,住房建设也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览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被视为国家恢复、社会进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征。欧洲大陆各处涌现出帮助人们适应新生活的各种礼仪手册,引导社会重拾和平与尊严。

★大量使用摄影和电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观察欧洲人在半个世纪里的破败、重建、和平与分裂

为展现战后欧洲更为立体的面貌,本书涵盖艺术、科学、建筑与考古等领域,尤以摄影和电影素材为特色,生动刻画了欧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发展与扩大分歧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心理。本书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纽伦堡审判等案例说明,摄影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引导公众意识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关键历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梳理文明从代表欧洲中心论到倡导多元文化,再到维护保守势力的转变,展示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文明危机”的讨论。“文明”一词曾长期被用来掩饰欧洲扩张和帝国主义统治,二战后,文明以和平、正义、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义的面貌出现,为欧洲的繁荣发展服务。然而,“9·11”事件、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和难民危机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沦为恐惧不安和激进行动的借口,被用来支持边境防卫甚至侵略,文明成为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团体和国际组织争夺的核心概念。

★解码战后欧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国主义复兴与殖民地独立相交织的特殊历史画卷

一种流行的误解是,二战后帝国主义强国为了和平与繁荣,放弃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但时至今日,地图上依然存在“欧盟特别领域”。以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的独立为例,本书深入分析了1945年后老牌欧洲国家最终失败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国家如何颠覆欧洲文明的话语,以自身的历史和传统重塑民族文化、构建以非洲为中心的文明。

★在旧信念崩溃的战后世界,宗教主导欧洲人的思想领域,构建人道主义和人权话语

本书以影响深远的匈牙利枢机主教审判案为切入点,探究东西欧民众宗教信仰骤增的深层原因及其影响,并着重分析宗教在冷战中的重要角色。战争摧毁了旧有的信念体系,催生了一种新的宗教情怀。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欧、美国乃至南非的力量,并对人权和人道主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对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获2021年美国哲学学会雅克·巴赞文化史奖

◎内容简介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保罗•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濒临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团结起来,提出了基本人权与信仰自由的主张。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命运,却不得不面对非殖民化运动的巨浪。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推进物质与道德建设,力图发展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文化多元主义逐步压倒了欧洲中心论,世界的文明版图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变。

“9·11”事件、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文明遭受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各种保守势力趁机将“保卫文明”作为分裂和进攻的借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涵,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民族、国家和政治的藩篱,构想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图景。

◎推荐语

保罗·贝茨的书直指游荡在欧洲大陆上的新幽灵:关于文明的话语。“文明”比任何一种我们熟知的“主义”持续的时间更长、面相更为复杂。它既是进步和自由的代名词,也是暴力和帝国的借口。哀悼文明衰亡的声音和致力于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当。而正是这种多样的文明观念成为欧洲重新想象自己、寻找身份、处理与广阔世界关系的思想锚地。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战后欧洲政治历史范畴,将文明作为我们在民族国家话语之上进行抗争、对话和建造的新方法。

——吕晓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对于二战后欧洲在物质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毁灭与重生》进行了极其微妙而广泛的探索。保罗·贝茨大胆地使用备受争议的“文明”概念来展示冷战双方的欧洲人如何重新定义自己和他人。对于任何想要了解当今世界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牛津大学

《毁灭与重生》关注不同的主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帝国、国际组织和多元文化主义。它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法,偏爱文化史——尤其是摄影、电影和建筑——而不是通常那种知识性和政治性的历史。它描绘了欧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仅跨越欧洲的东西,也跨越南北之间的边界,其范围包括非洲的几个前欧洲殖民地……(我们)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没有文明冲突的未来,但在那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明在过去所扮演的角色。为此,没有比《毁灭与重生》更好的起点了。

——阿登·克纳普,哈佛大学

章节介绍

引 言 为旧世界带来新生
第一章 呼吁救济
第二章 惩罚与悲悯
第三章 信仰与边界
第四章 科学、住所与礼仪
第五章 再造帝国
第六章 去殖民化与非洲文明: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
第七章 世界文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在非洲的文明教化使命
第九章 宗教、种族与多元文化主义
结 论 新铁幕
后记与鸣谢
注释及参考文献
索 引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理想国的评论 “如果说这场战争起到了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它暴露了在遭遇全面战争和大规模毁灭时,个人、城镇与事物是何等脆弱而且无足轻重—就连人类自身也一样。不朽、身份与存在本身不再是理所当然之事,而是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必须被重建并加以保护。”
  • bookbug的评论 从文明的兴衰与体用层面为战后欧洲史提供了有别于托尼·朱特式(全景而细密)的讲述视角,充分体现出汤因比所说文明是运动而非状态是航行而非港口的深意:战后文明的界限和方向再也无法从文明本身的塑造中变化发展,只取决于文明话语权的掌握者所欲何为。所以萨特才会说法国既是受害者又是行刑人,曾经的反法西斯旗手也是去殖民主义和非洲民族觉醒疯狂的拦路虎,昔日的宗教伦理日后会被当作意识形态的铁幕,再加上那些刻意营造的文明冲突、蓄意煽动的宗教对立和悍然发动的恐怖袭击,更是让整个世界在铁幕四起中支离破碎。书中有很多惯常较少接触的细节,比如冷战真正起源于希腊,欧盟雏形几乎与经济无关,远早于关税同盟和煤钢贸易等,但最伟大的讲述无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道主义、多元文化和拯救遗产等方面的努力,其伟大不止在结果,更在过程。
  • 堆沙者的评论 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可能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了,但在这两场战争中,双方都在强调自己正在保卫文明,尽管这里文明的含义大相径庭。可能正是因为人们大谈特谈文明,保罗·贝茨才想要通过回溯文明在20世纪的演变,以及与这个概念紧密纠缠的战后欧洲的历史,试图为我们理解现状提供一些指引吧。这本书确实是相对少见但非常重要的一类书,直面当下的困境和危机进行反思。
  • 殷顽民的评论 内容颇出意料,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一笔带过,着力关注欧洲文明精神的重塑议程,它处在铁幕两侧竞争、南北世界对话的全球语境之中,参与者包括跨国组织、民族国家、宗教团体等各层级,令战后全球文化版图的重组具有多维度、多领域和意识形态竞争的色彩。野蛮的两次大战彻底击碎欧洲人自诩的文明形象和教化使命,战后欧洲并非自然地迈向去殖民化,而是在亚非民族独立吁求和新近形成的苏东阵营掀起的文化竞赛压力下,多次调试并经过内部辩论的结果。从八十年后的今天看,虽然欧洲中心论批判和多元文明理念在官方和学院话语中已奉为圭臬,但借由对苏东阵营的政治胜利,西欧文明很大程度上已赢回经两次世界大战丧失的形象失地,当下去殖民化和文化批评的话语固然犀利,但主动或被动的人口迁移用脚投票的方向未曾改变,未来世界的走向或许依然取决于欧洲人的选择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理想国出品的品牌丛书——“M译丛”系列中的最新作品之一,以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互相对照的视角,呈现“二战”之后欧洲文明的重建历程、以及与这种重建相伴而生的东西两大阵营在文明话语权方面的竞争之于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跟同属该译丛的好几本相近主题的译著类似,本书在媒体报道、回忆录、口述访谈等社会史史料方面的开发与运用,以及流畅、生动而富于历史现场感的高超叙事能力,都让人印象深刻。“历史从未远去”,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近乎无解,世界格局越发极化和重新阵营化的今天,阅读这本佳作,既能洞悉今日世界之冲突与对立的历史渊源,也能对人类文明在反思战争与对抗的惨痛教训基础之上的重建之不易,有更深的感悟。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仍能坚守。
  • 胡桑的评论 毁灭与重生,方生方死,方兴方艾,文明在二战后的命运。想不到结语里回应了新冠。文明是一种运动,而不是状态,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个港口。不过,对书中的普世主义持保留态度。
  • Cynthiastar的评论 题目重要,不过取材和行文都比较无聊。
  • 乙左左的评论 笔墨重点在分析欧洲的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文明危机,从战后重建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影响,新旧信仰之间的更换,拓延到非洲去殖民化的文明冲击,以及美国文化对欧洲的冲击等等,在一些文化立场的表达上,有影响力的作家和思想家们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萨特、波伏瓦、加缪、阿伦特等人纷纷登场,对文明的前景进行深刻思考,政治方面在极权和自由主义、去殖民化、多元文化等方面深度验证,对欧洲文明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辐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也因此不少简略的地方,重点在于跟踪欧洲文明的演变过程,作者强调的是文明是一种运动而非状态,也表达了对欧洲文明未来走向的不安感。
  • 冷暖自知的评论 有关文明的争议和探讨还将一直进行,虽然期间可能有曲折,有往复,也可能会有反转,但是我们还是充满信心,期盼那一个没有文明冲突的未来能早日到来。
  • 阿元聊历史的评论 欧洲文明的重建有一个标志性的关键事件,那就是众所周知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看似是新获强权的美国文明对尚处困苦的欧洲文明的援助,但也可以视作是一种对“欧洲应当如何重建文明?重建怎么样的文明?”的指导。尽管冷战尚未开始,但冷战思维的预演,已然让欧洲产生了无形的铁幕,铁幕的两端,是两种文明。
  • 东篱的评论 其实就是一部冷战史,尺度不小,比如共产主义时代的匈牙利政府对宗教人士的迫害,进而谈到有关“洗脑”的话题,还有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非洲的文明教化,以及宗教话题,比如给作家拉什迪带来灭顶之灾的《撒旦诗篇》等等。个人感觉是近几年m译丛出过的书中尺度最大的一本。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