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了臼的世纪
作者:[美] 彼得·盖伊
分类:文化
ISBN:9787549642137
出版时间:2024-4-15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一颗微距镜头,深窥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相与人心;一面远距魔镜,映鉴当下人的困惑、不安与紧张。
彼得·盖伊以德语文学家施尼茨勒的私生活为切口,以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方法为织线,潜入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深隐而幽闭的角落,在日记、信件、回忆录、画作、广告、房屋设计图等材料中,阐幽发微,生动细腻地勾勒了中产阶级在家庭关系、性生活态度、政治立场、心理焦虑、宗教信仰、工作态度、艺术品位、私密空间等方面的诸种情状、样态,揭示了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并颠覆了过去中产阶级留给世人刻板、平庸、冷漠、邪恶的印象。
章节介绍
序 言 一个阶级的传记
序 曲
第一部分 基本事项
第一章 (诸)布尔乔亚
第二章 家,有苦有甜的家
第二部分 驱力与防卫
第三章 性爱:狂喜与症状
第四章 侵略性的托辞
第五章 焦虑的理由
第三部分 维多利亚时代的心灵
第六章 讣文与复生
第七章 “工作的福音”问题重重
第八章 品味方面的事物
第九章 一个独自的房间
终 曲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彼得·盖伊的主要作品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行者的评论 工业革命后开始产生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乡村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需求又导致产生和繁荣了各种行业,同时推动整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 薄暮秋风起的评论 相比于《布尔乔亚经验》五卷本皇皇巨著,这本以施尼茨勒为线索的小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彼得·盖伊入门读物了。对中产阶级诞生与特质的观察直接关联到当下人们生活的情感体验,扎实的精神分析理论资源帮助我们窥见隐私、爱欲、焦虑背后的中产阶级精神内核。唯一遗憾的一点可能是缺少”导游“施尼茨勒本人作品的文本分析,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这不是逼着我去淘三卷本的施尼茨勒全集嘛
- 芥子书屋的评论 维多利亚时代的布尔乔亚(即中产阶级)一方面追求个性、品味和隐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焦虑和紧张,这种紧张既来源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来源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除了中产阶级的个人生活,本书探讨了其他一些议题,诸如在反犹主义、废除死刑等问题上,布尔乔亚是如何主张和表现的。本书虽然选取施尼茨勒为向导,来探讨十九世纪的中产阶级状况,但在很多时候,施尼茨勒只是一个引子,在本书中并不占有特别突出的比重。
- 的评论 好一部细腻的文化史,读的我头都大了…
- 尤里卡的评论 彼得·盖伊是享誉国际的文化史大家,被誉为“历史的精神分析师”“文化史领域的弗洛伊德”,擅长用精神分析方法介入文化史研究。这本书即为如此,他充分运用了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方法,深入到中产阶级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与灵魂,呈现了这一群体的家庭与工作、宗教与艺术、性与爱、焦虑与彷徨等方面,于复杂处扶发幽微,于宏大处见微知著,可谓是一部全面而概括的中产阶级传记。
- 拂晓清烟的评论 作者说,如今回顾,维多利亚时代令人羡慕。或许是中产阶级让社会更人道平等,或许是他们勇于面对都市化工业化后续问题,或许是不断追求并获得家庭幸福……
- 威尼斯男人的评论 本书是关于中产阶级的传记,为这个时期的布尔乔亚们立传。作者选择了施尼茨勒作为研究样本。他是那个时代最有趣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但他其实算不上一个最典型的布尔乔亚。施尼茨勒1862年出生于维也纳,1931年,在维也纳逝世。他一辈子都住在维也纳。作为一个19世纪的人,他的生命却深入到了21世纪初期。本书对布尔乔亚、中产阶级的评价,改变了以往中产阶级自私自利、刻板、傲慢的形象,还原其正面的积极的一面。
- 麒麟的评论 贵圈是真的很乱,一本非常棒的关于中产阶级的人文类书籍。这本书写的张弛有度,既有整个社会宏观风气的描述,又有微观到具体个人人生经历的记录,读起来既不会有枯燥的学术感又不会太拘泥于个人的局限,对那个时代和那个阶级的叙述显得更加全面客观。
- 纯情小企鹅的评论 得翻10日要睇完。。。.
- 棣棠的评论 彼得盖伊以文化史角度,从100年为时间跨度,深入各个切面,向大众揭示了布尔乔亚的各个特点,让我对布尔乔亚的刻板印象有了一些颠覆。
- 湖的评论 以《轮舞》的施尼茨勒切入来研究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生活面面观。回望之前的生活,那就是茨威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纪,他们的黄金似的时代
- 土星闭环的评论 很有趣的书,打破了自己对布尔乔亚的刻板印象
- amour的评论 对19世纪最显著的群体布尔乔亚的解说,很全面。喜欢书封那句:中产阶级的诞生与彷徨
- 那希索斯的评论 极强的穿针引线能力,开拓历史学课题方向的作品,值得与19世纪、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交叉阅读(这个方向可以搞!
- 河洛越河的评论 理解换题目的原因但换的不太贴切?喜欢盖伊炫耀知识、发掘线索的写作,即使客观来讲是更”通俗“。此外这本从侧面回应了我当下的很多文本内外的问题吧,解答没有,但有新头绪出来。
- 郑钱花的评论 “梦与醒、真理与谎言彼此交织,安全感无处可寻。”
- 桂公子的评论 坦白说,这是近期读到的为数不多的一本好书,将我所缺失的一部分知识给补足了,也因此对1815-1914年乃至之后一段时间的外国学者、作家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譬如黑塞以及充斥在他作品中的那种对秩序的逃避与亲近之间的矛盾。很喜欢书中对维多利亚时代关于“家庭”观念的叙说,彼得·盖伊的书有种打破文学与历史边界的大历史跨学科叙事的大视野,在大开大合之间看维多利亚时代,很有趣的视野。此外,梁永安的翻译真的很雅,里面用到的很多用词都很精致、细腻,读起来很舒服、流畅,相比很多译文,这是相当的难得。
- 五月阿隆的评论 彼得·盖伊通过施尼茨勒的性启蒙日记作为引子,将十九世纪的狂飙突进与个人主义的崛起进行一个切片式的呈现。被偷看的日记,隐秘的性体验,已经和教会时代那种忏悔式的公开表达产生了距离,个人就在切口中探出了身体。另一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其具体载体不断的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事物,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西美尔的“时尚”、涂尔干的“失范”,马克思的“异化”、席勒的“碎片化纷至沓来,个体与社会的分离,与稳定性的分离,带来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弗洛伊德找到“精神分析”,就是希望重新找到自我。这是一个脱了臼的世纪,速度裹挟了一切。
- momo的评论 没什么社科基础的我看得有点慢,但也有兴趣看完,写得还是比较有趣的。另外看到书中提及的施尼兹勒矛盾双标的行为,还有当时的人对女性的偏见误解,有种一本正经讲笑话的感觉。纸质不错,可惜牛皮纸封皮太容易吸油了,已经被我弄脏了〒▽〒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