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
作者:[意] 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分类:小说
ISBN:9787572616341
出版时间:2024-4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作,讲述了海上钢琴师“一九〇〇”从未走上陆地的传奇的一生。一九〇〇年,“弗吉尼亚号”豪华邮轮上 ,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被船上的水手看见,抚养长大,取名一九〇〇。随着一九〇〇慢慢长大,显示出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中演奏人们从来没听过的音乐,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丝绸》讲述了19世纪中期,一场天灾几乎毁了法国的丝绸工业,受法国丝绸商人巴尔达比乌所托,退役军人埃尔韦·荣古尔离开爱妻,赴日本购买蚕种。巴里科将这一段旅程中微妙的情欲讲述得节制而充满迷思,优雅、动人。
“我出生在这艘船上,世界从这里经过,但每次就来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也只是从船头到船尾所容纳的欲望。你弹奏你的音符,在有限的键盘上。”
“我就是这样学会生活的。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过于庞大的船,一趟过于遥远的旅行,一个过于漂亮的女人,一种过于浓郁的香味。我不会下去,让我回去吧。”
本书完整收录电影《海上钢琴师》原著,以及被《泰晤士报》赞誉为“文学瑰宝”的《丝绸》。由著名译者陈英全新翻译。
******************
✨ 跨越电影史与文学史的不朽杰作
✨原著被译作30多种语言,20余年热度不减
******************
我非常欣赏《海上钢琴师》,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我都很喜欢。巴里科的语言很简练,但寓意深远。也许这就是他受年轻人追捧的原因所在。——朱塞佩 · 托纳多雷(《海上钢琴师》电影导演)
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一部风格卓越的杰作。一颗由心醉神迷之魅力炼成的文学瑰宝。——《泰晤士报》
节制而优雅的行文,巴里科的欲望传说如此动人,充满微妙的情欲。——《卫报》
章节介绍
海上钢琴师 01
丝绸 85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Francesca-CY的评论 很快就上市了吧。 有两则童话,都有一种偏执的激情贯穿其中:永远不离开一艘船,或者把一个人带在心里。
- 四火火火火的评论 他们置身事外,就像窗户边在观察一个潮湿的下雨天。巴里科的文字清幽寂寥,仿佛带有尺度刚好把量的距离,不远不近的追随着情节跌宕。一个决定永不下船的钢琴师,获得世俗概念下的成功与掌声后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在距离下船的第三节台阶的那时刻已猜不透他的心思,世界浩渺无垠,视线望向远方无尽的烟囱叠累,人潮川流汹涌,那都不是他的归宿,于是转身,仍有一艘船一架钢琴在守候着他,两篇故事微弱呼应连接着,那无法言说道不尽的情愫,日常的一切归于极致的平淡与宁静,达到一种诧寂之境,搁置于心底深处在世俗生活却无法再提起的思念,于是望着一片轻轻泛起的涟漪,如昨日再现的体验,冷静的,绝对的,控制心想要正确的选择,任由着身后的世界规则瞬息万变,只关照自我内心属于生命体验辽阔与自由的疆域,不必强求于时势做出改变,唯心一条准则足以。
- 大路的评论 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关于一个人自由与纯真的灵魂。能感觉得出巴里科对人类社会秩序的一种倦怠感。试图从一种被精心预设,构架,安排好的一种固定模式中挣脱。一个人面临无数的选择意味着没有选择。即便身体被逼到死角,但或许也没有人能剥夺他做一场梦的权利。第二个小说丝,读的时候不由联想到源氏物语,幽会的情人在黎明时分告别,又以迂回的尺牍维系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情思,如同被一根细细的丝线无止尽地捆绑,缠绕。是一种因时空隔阂而分外显得幽缓而神秘的情愫。有一种唯美哀婉的朦胧感。也会想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封藏内心隐秘的情感直到死,但也因此而凸显出情感的神圣与高贵。两个故事都营造了一种绵长悠远的意境,有古典韵味,禁不住让人阖上书仍会长时间出神。
- 梁伧的评论 两篇小说的合集。前者是《海上钢琴师》的原著,先重温了一下电影,1900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去年看过几本关于莫里康内的书后,这次会格外专注去感受配乐,于是看见斗琴、用音乐描述面孔还有遇见女主的那几段,太浪漫了。但在看过原著后,反而有些庆幸作者原本的叙述里,无关爱情,只是关于孤独、关于自由、关于选择的细腻呈现。后者是《丝绸》,作者构建的故事建立在跨文化、跨地域的基础之上,也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的情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微妙。(其实我对男主的四次往返所见所遇很感兴趣,写出来就是几本厚厚的游记。)这一篇也改编成了电影:《绢》。故事其实都不长,整体看完,很喜欢这种叙事的节奏,描写也很克制,反而留足了许多感受的空间。
- K的评论 下印了(战战兢兢,终于)。一本和春天一起来临的书,也是一本适合春天开启、可以时时展开的书。在电影之外,作者(巴里科)的“天真”也一样动人。
- 未闻的评论 两则童话,海上钢琴师天真到脱俗,丝绸脱俗到不色情。巴里科的语言幽默又轻盈,足够让你相信这样孤独又美好的人真实存在,可是在历史的残片中,我因相信且羡慕而不敢靠近,和他们隔着巨大的距离。被逼走出的每个时刻,他们都告诉我,可以回去
- Bonbon和猫的评论 不愿下船的一九〇〇,让我不断想起不愿下树的树上男爵:人活着,总要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吧。(他那奇妙的音乐莫名让我想到《老友记》里ross的“音乐”。)《丝绸》写四度远赴日本,每一次都重复一遍冗长的过程,像极了我们日复一日毫无波澜的生活。
- 乙左左的评论 《海上钢琴师》电影看过好几遍,也猜得到小说会是富有情节且动人的,没想到还能做到如此灵巧,语言简洁,行文节奏有种音乐性,留白的部分给读者极大的遐想空间。《丝绸》读完令人感慨,写情写性如此优雅,情节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中展开,虽然文字不多,却读出了悠长之感,同样富有诗意。
- 半竹的评论 看着剧本,脑海里却总是电影里的画面,面带忧伤的1900已经完全成为故事的灵魂,读完会想再看一遍电影。第二个故事倒是让人意外的精彩——翻山越海的私下丝绸贸易,精神出轨的混沌生活,巨大的鸟笼与禁忌的诱惑,以及对妻子伊莲娜的轻描淡写——很奇妙的文字。
- 张震老婆(V)的评论 很好读,有一种轻小说的感觉,用情绪、诗意、设定去推动故事,而看似最强烈的人物反而是作者的道具,非常理念先行,轻盈,避开了笨拙但也会带来深沉的水域。《丝绸》中的文化猎奇感由于“不关我事”,因而好接受。译笔非常美。
- 珍妮的肖像的评论 《海上钢琴师》和《丝绸》两篇。一个是不肯下船,欲望在原点埋葬或盘旋。一个是身心不能停歇的,在半个地球翻山越海的反复往返。(这篇里,伊莲娜成了不肯下船的那个。)巴里科是讲传奇的人,用传奇穿越日常,远望与想象叠了片,生出了趣味错综的意味深长。站在固守的一端,前方才有个永远骚动的欲望尽头,更催动了生活、陆地、大海还是世界浩瀚无尽无限。4~4.5⭐
- 西瓜小太萌的评论 【2024.44】翻译很棒,两本中篇小说,《海上钢琴师》语言轻快,基调幽默风趣,比起电影,多了小号手的心里描摹,少了那个让1900心动的女孩和他为自己的心动创作的曲子。《丝绸》全篇写得十分克制,克制的笔触带出克制的爱,最后的反转震撼了我。自以为深情的男人,和真正一往情深的女人。得不到的,就那么好吗?
- 契斯伯格的评论 两则故事熟悉或陌生,交织成复调。“审视自己的命运,差不多就像在欣赏一个下雨天。”
- 镜子的评论 《海上钢琴师》原作居然是剧本,感觉像在剧场里看了一场演出。一九〇〇对音乐和生活有着纯粹的热爱,这一点非常戳我。自己最近正过着忙碌又无意义的生活,好像真的是迷失在了陆地这艘过于庞大的船里。《丝绸》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故事,起初感觉那种谨慎稳定的生活好像非常无聊,但读到最后才发现平静的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遗憾让感受更加深刻。
- 林深不见狐的评论 1900弹奏着,目光从未离开过键盘,仿佛心有所依。钢琴随着浪潮飘来荡去,自己打着转,忽而向玻璃门笔直滑去,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忽又悠悠地滑了回来。我是说,大海好像是在摇动着摇篮中的钢琴,也摇动着摇篮中的我们。我完全不知所措,而1900仍在弹奏,一刻不停。——天知道我有多喜欢电影里的这一段!(斗琴和驻足台阶是另外爱的两个片段)我也曾经问过“1900你为何不离开?”,可如今我只想和他一起坐在钢琴前,四手联弹,说一句“去tm的纽约”。PS:《丝绸》故事不新,描述很有意思,但我更爱《海上钢琴师》~
- 周厌雪的评论 如果说格温是通过这些符号来为人们写画像,那1900则是通过这些符号为这个世界进行画像,这是他们微小而遥远的相似性。我喜欢探寻同一作者(或不同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在某些方面这也是我读取他们和世界的方式。又比如,《海上钢琴师》 中的另一个短篇《丝绸》会让我想起巴里科的《以她之名》,虽然以她之名的故事性相对偏弱,但两者在叙事风格上是类似的,都有一种诗性和混乱的美存在。你不觉得这种写作方式更为永恒吗,它无法穿透,却能创造出一个灌满风而轻盈的迷宫。”他身上没有情书。””他就是一封情书。”
- 苯雅明的评论 “若你不知道是什么,那就是爵士。”似乎可以成为1900这一现代“英雄”处境的绝妙隐喻。一位艺术家,他无法在传统的生活方式中认出自己,无法在具体的生活形态中找到自我,却总是处于两个不同世界之间(陆地与海洋),在那里他理解任何人遇到的灵魂语言,并且只能通过他那奇异且不可预测的音乐来表达,正如他的生活,也如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一样。
- 威尼斯男人的评论 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海上钢琴师》原是一部话剧剧本。篇幅不长,读完后,为1900的遭遇、他对音乐的感悟和全身心的投入,以及他对人生的独特追求,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尽管早已知道了结局,但仍感叹不已。《丝绸》作者将男主人公埃尔韦·荣古尔在日本旅程中,对日本少女的情欲描写,节制又神秘,爱恋之下的情欲的优雅和动人,充满迷失感。作者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文字,很有特色。没有长句子,语言节制、行文优雅,简洁而又直逼人心。
- 广奈的评论 “一个人死于想念,想念是一种他从没经历过的事物。”
- 普照的评论 小幅杰作,成人童话,或成人总存着未泯的孩童心绪,而至于间或有时、自知或否地居留、穿梭于一个更隐秘的小世界,直到世界末日。巴里科用真的诗的语言,状描出了真的冷酷仙境的可能。陈英老师新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