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种绿,一万种蓝
作者:[印度] 安努拉达·洛伊
分类:小说
ISBN:9787208186941
出版时间:2024-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 一个印度女人的“月亮与六便士”,男人抛弃家庭、追求理想能够获得理解,女人呢?
☆ 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获印度国家文学学院大奖,鲁西迪的继承人安努拉达·洛伊,印度当代女性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 “一只鸟儿被困在我的体内,拍打着翅膀。我不得不撕开我的胸膛,让它自由。”以痛楚之笔探索女性价值,写尽对印度父权制的尖锐反思
☆ 从喜马拉雅山麓到巴厘岛,印度女画家与德国艺术家瓦尔特·施皮斯(Walter Spies)的传奇人生,历史与虚构、个人与政治、悬疑与揭秘交相辉映
☆ 《时代》《卫报》《金融时报》《观察者》《印度斯坦时报》赞叹推荐
——
“在我的孩提时代,我的母亲和一个英国人私奔了,这在小镇上人尽皆知。事实上,那个男人是德国人。但在那个年代的印度小镇上,几乎所有白皮肤的外国人都被认为是英国人。”
少时的嘉亚特里曾跟随父亲乘船前往印尼巴厘岛,并结识了诗人泰戈尔和长年旅居巴厘岛的德国艺术家瓦尔特·施皮斯,这段旅程久久镌刻在她的生命里。父亲死后,像每一个传统印度女人那样,嘉亚特里被家庭安排结婚,直到有一天,施皮斯再度出现在小镇上。
被遗弃的孩子成为一名古怪的园艺学家,终生沉溺在对母亲的回忆和等待之中,倾心于静默的植物。他想要获知的秘密,就藏在一包往返于印度和巴厘岛的陈年信件之中。
——
《一千种绿,一万种蓝》如此感人而美丽,安努拉达·洛伊蜿蜒穿梭于不同的时代,将过去与现在、秘密与答案相互叠加,逐渐创造出一幅绚丽的挂毯。
——尼日利亚作家、《钓鱼的男孩》作者 奇戈希·奥比奥玛(Chigozie Obioma)
安努拉达·洛伊继承了萨尔曼·鲁西迪的衣钵,笔下充满奇幻而又可信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又保持了奇妙缤纷、令人愉悦的叙述风格。
——爱尔兰《星期日商业邮报》
洛伊以高超的技巧将现实与虚构、个人与政治、悬疑与揭秘编织起来,在极具氛围感的细节中,展示了对当代民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尖锐反思。
——美国《时代》
洛伊具有标志性的特点:准确洞察含有深意的细节、生动感性的行文、描述不确定性的能力、对失意者及受压迫者鲜明的同情心。整本书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历史与虚构交相辉映,小说以深刻的笔力探讨了自由、爱与忠诚的暗面,展现了洛伊惊人的文学才华。
——美国《出版人周刊》
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展示了家庭分崩离析的长远影响,小说并未直接涉及Me Too运动或印度的男权现状,但通过展示权力结构,它加入了当下的政治讨论。
——英国《卫报》
洛伊是当代印度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英国《观察者》
阅读洛伊令人愉悦至极。
——英国《金融时报》
《一千种绿,一万种蓝》以敏锐微妙的方式,在当前政治、社会和文化讨论中发出了强音,洛伊足以进入印度当下最好作家的序列。
——《印度斯坦时报》
章节介绍
1、一千种绿,一万种蓝是作者[印度] 安努拉达·洛伊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 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西柚Sheep的评论 这本书被称作印度女人的“月亮与六便士”,但我想说,它更强烈更丰富,也更让人纠结。女人身上背负的母职、道德约束,是太难挣脱的枷锁。结尾的部分,看到她的书信,同是妈妈的我,不禁泪奔。《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在离家之后,可曾想过孩子吗?“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在我读完《一千种绿》之后,觉得更像一种讽刺。
- Nelly.L的评论 推介语说这是一个印度女人的“月亮与六便士”,很贴切,但这本小说也不止于此。有趣的是这应该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以二战为背景讲述印度人生活的小说,虚构与现实的结合(难以想象在一个故事里可以同时出现泰戈尔和玛格丽特·米德!)让阅读过程格外有趣味。
- 米来福的评论 一个不甘抹除自我的母亲,一个终生与被抛弃的记忆撕扯的孩子,最后他终于能够理解母亲的艺术追求,理解她的生命镌刻在色彩、树木和星辰之中。安努拉达的笔触细腻缤纷,宛如漫步印度花园的馥郁气息和巴厘岛的蓝绿光影之间。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印度作家安努拉达·洛伊是一位居住在当地小镇中成名已久的写作者,《一千种绿,一万种蓝》是她融合了虚构和真实历史,融合了众多话题的小说。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的母亲为了追逐自由而和一位德国艺术家私奔为主题,在主人公的耄耋之年,他通过阅读当年未曾接触过的信件了解了母亲当时这样做的缘由,由此牵扯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众多回忆。小说中,主人公母亲所处的环境涉及限制女性自由生活的印度社会,但这部作品并没有以刻板印象书写印度家庭,而是将主人公的母亲放置在相对开放的印度家庭中,以此来通过那种彬彬有礼的、有限度的自由生活来进一步探讨何为真正的自由人生。
- 隐雯的评论 总是这样和人推荐:这是一个印度版的张爱玲妈妈的故事。这个译名我是没想到的,倒很符合故事浓墨重彩的质感。
- Eva的评论 迟到的谅解。儿子梅什金在六十四五岁才翻出丽萨阿姨给他寄来的包裹。里面装有母亲写给丽萨的信件。小镇上的人们对母亲嘉亚特里抛家弃子与一个英国人(实际上是德国人)私奔议论纷纷。谁都没有深究这其中端倪。小时候父亲阿格尼·森看到女儿的才华,请来家教让她学习语言绘画舞蹈与古典音乐。阿格尼过世后,嘉亚特里被嫉妒她能接受教育的母亲安排结婚。父亲学生内克深爱她,救了她,与之结婚。怎料婚姻带给她是近乎施舍的极少自由。绘画与舞蹈不被守旧又爱面子的丈夫准许。瓦尔特·施皮斯和贝丽尔前来了解印度舞蹈的契机,重燃嘉亚特里内心的火焰。出走需要巨大勇气。她并非不爱梅什金,悔恨错过把他一并带走的机会。多年来的记恨与追寻,在读完信件后都化作温情与理解。母子的眼睛很相像。他们同样拥有释放内心孤独、接触世界与摒除杂音勇敢追梦的内心。
- 芷舠的评论 读完全书终于明白书名的含义,那是一种希望,一种自由了之后才能看见的流光溢彩,是梦想绽放出的新生之色,是回味起来都让人怦怦心跳的充满生命力的颜色,由勇敢、乐观和孤独交叠而成。很喜欢这种历史和虚构交叠的叙事,它从女性的视角进入,将视野覆盖更广阔的人群,由书写女性的命运延展至探讨人类的命运,循序渐进地由虚构的个体抵达历史的深处。
- 藻海无边的评论 最早是被封面吸引去目光,一个女人的半面和蓝绿相交的纱丽,这就是梅什金眼中孩提时期抛下一切私奔的妈妈。在下决心打开妈妈寄给丽萨阿姨的信件之前,他已经长久痛恨又缠绵思念了妈妈几十年,那些信就像妈妈被焚毁的纱丽、被鄙夷的梦想、被抹除的人生,直到这些信如灰烬里的点点星子,而妈妈在火焰里狂舞,一支接着一支,她的舞步终于轻盈摇摆在巴厘岛。梅什金抚平一摞摞被他攥紧又展开的信,他要出发了,因为他听见每一封信都发出妈妈那难以置信、放肆无礼、青春年少的笑声,他要出发了。
- 大胡子阿细的评论 好适合改编成电影
- 之暾的评论 标记一下读过的第一本印度文学。
- 现实以下俱乐部的评论 人们总是认为一个女人做的所有事情,无非都是为了得到一个男人的爱。好吧,他们错了。
- 凤城之子的评论 自由、爱好不仅仅是男性的追求,女性也有权力去争取。政治是一件很愚蠢的事,而又不得不发生
- 希维德鹿的评论 还得是女作家写的女人啊,尽管第一人称是嘉亚特里的儿子梅什金,但是整本书是女性文字的表达,细腻,有力量,也很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