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终结
作者:[法]伊娃·易洛思
分类:文化
ISBN:9787553819136
出版时间:2023-10
出版社:岳麓书社
标签: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崇尚自由、追求自主的时代,无论男女都可以自行定义自己的爱情样貌,随意选择交往的对象。但更多的选择,并没有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情感满意度。爱的前景正变得愈发不确定,经历分手和离婚的人也仍然经历着心碎……
这既是一部关于“心碎”的历史记录,也 是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学术扛鼎之作。伊娃·易洛思潜心二十年研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理论资源,从大量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和咨询中抽取出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现代社会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关系。
———————————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2位思想家之一”(德国《时代周刊》)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伊娃·易洛思潜心20年研究成果
★梳理18世纪至今人们爱情观念的演变,并分析背后的成因
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多学科视角,一本书让你读懂当下我们情感关系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直击当下情感关系的病症:日益常见的分手、离婚,不断下降的生育率……
更少的承诺、更多的自由,这样的情感关系真能幸福吗?
男性和女性在自由恋爱中的处境有何不同?
性自由真的为两性带来了实质的解放吗?
★美国哲学家苏珊·奈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吉尔·伊亚尔、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等人力荐
伊娃·易洛思的作品将复杂的理论与对当代文化本质的敏锐眼光相结合。这种独特的融合使她成为欧洲世界的学术明星。《爱的终结》是作者二十年来对21世纪的情感方式进行反思的成果,它不可避免地与消费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也将向读者展示为什么易洛思是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苏珊·奈曼(美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
“伊娃·易洛斯总是能够以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关注到人际关系中不常为人关注的侧面,对此展开深刻的分析,并且与时代的大背景建立联系。在《爱的终结》里,她考察了一组与‘不爱’相关的现象,以独到的视角回答了为什么在今天亲密关系的确定性变得越来越低,而亲密关系的消退、解体、崩溃变得越来越轻易和频繁。《爱的终结》在帮助我们理解“不爱”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去爱’。”
——刘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易洛思的又一部力作。几十年来,她沿着这个主题持续深入的推进,不仅其定力令人赞叹,其洞见更是令人折服。在这部作品之中,诚如作者所言,‘不爱’这个否定性的维度突显出来,成为她审视和剖析当下时代的情感困境的一个关键的概念入口。这不仅是对她之前研究的一个深化,更是进一步将深刻的哲思带向具体的问题语境,在一次次直面苦痛的生命历炼之中,不断尝试着升华与解脱之道。爱,或许从未终结,因为我们还尚未学会令其真正开始。”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本书充满激情、洞察力和令人惊叹的视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消费文化和自由悖论造成的情感生活混乱的最好的社会学审视。”
——吉尔·伊亚尔(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明镜周刊》《每日镜报》《时代周刊》《爱尔兰时报》等国际知名媒体一致好评推荐
“一项从根本上质疑现代爱情概念的启发性研究。”
——德国《时代周刊》
“书写人类心碎的历史学家。”
——《爱尔兰时报》
“没有人比这位社会学家更热情、更准确地分析了互联网和消费资本主义对爱情的影响。”
——德国《明镜在线》
章节介绍
第一章 不爱:消极选择的社会学导论
作为自由的爱
对自由批判之难
选择
消极选择
第二章 前现代的求爱、社会确定性与消极关系的兴起
求爱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前现代对性的约束
作为前现代的情感决策模式的求爱
确定性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规范的确定性
存在的确定性
本体的确定性
评估的确定性
程序的确定性
情感的确定性
作为一种消费自由的性自由
性如何变得自由
消费作为性的无意识
作为道德的性,作为权力的解放
一条社会与性的新语法
第三章 搞不懂的性爱
不经心性爱及其难以捉摸的后果
不经心与不确定性
不确定的框架
关系的不确定地形
作为确定性来源的性
不确定性和消极社交
第四章 视觉资本主义与本体不确定性的崛起
身体的价值
生产符号价值和经济价值
价值评估
像面试一般的邂逅
消费价值评估
性价值的贬低
会过时的美貌
贬低价值的方法1:身体的切分
贬低价值的方法2:品味的精进
改变评估的参照点
让人困惑的主体地位
第五章 处处设限的自由
同意什么呢?
混乱的意志
不稳定性作为一种情感状况
不发一言地退出
信任与不确定性
第六章 离婚作为一种消极关系
爱的终结
离婚与女性在情感领域中的位置
“抽身而去”的叙事结构
性的大分离
消费客体:从过渡客体到退出客体
自主与依恋:分歧无解
情感本体论和非约束性情感契约
情感能力和女性在关系过程中的位置
结语
致谢
作者注释
参考书目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山鸟岛的评论 自由的二律背反,强化了对物化女性的觉知,获得消极选择的自由,但也强化了对女性的物化。而且,即使情感退出,壮大了自我,却惴惴不安,因为人既想保有主体边界,又渴望依恋。所以,无论爱终结与否,无论是过去的契约还是现在的抽离,所有选择,都是焦虑与无聊之间的恒久震荡。(本书明显的女性主义视角限制了对契约变迁的探讨 且反复絮叨的口语风格
- Shyn的评论 一本恰到好处阐明了目前我和身边许多人的现代生活困境的书,好到让我联想到十多年前一个朋友的签名是“书是最好的伴侣”,那时我尚年轻无知且随时随地都有人聊得来,尚不知成熟后这些都是独属于年轻时代的社交红利,也不知道那正因为大家的生活轨迹和思想历程在人生初期如此同质化,直到一个时刻到来——你只能独自探索你的情感和性模式,而这本书如此深刻地照映着你的人生旅途
- murmur的评论 很好看。摩登爱情的冰山一角是围绕不经心性爱(casual sex)的约会文化。而冰山之下,是一个精心缔造、日益庞大的消费资本主义系统:社交媒体对身体与外表的规训,左滑右滑的约会软件,基于消费符号的一整套约会惯例,以及别忘了、用于管理心碎的心理辅导与精神治疗。在这个系统里摸索求爱的个体,既因为琳琅满目的选择而感到自由自主,又因为承诺的缺失、无法建立深刻连结而陷入焦虑。虽然易洛思几次强调她不是主张要回到过去,但书中不难看出她的保守倾向。真正的问题是,深陷这种“谁动心谁完蛋”速食情感结构的个体,要如何超越,建立新的有意义的连结。
- malingcat的评论 作者二十年研究的主题:资本主义和现代性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浪漫关系的。视觉资本主义通过视觉产业对身体进行密集而无处不在的剥削,使“自由”成为“现实”的那些图像和故事,是靠视觉资本主义这个具有支配地位的框架组织起来的。在弗洛伊德看来,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就是个体的心理结构与社会对它的要求之间有巨大的冲突。自由是一个成功故事,但人们为此付出了过高的心理代价。当网上性-情-婚姻的“自由市场”可以快进快出,稳定关系当然难以维持。社会从“欲望”转向“享乐”,而享乐是消费社会真正的驱动模式,心理产业帮助视觉资本主义管理着它所造成的各种情感伤口和心理裂痕,同样是以消费的形式。因此,渣男渣女、厌男厌女、冷亲密、“不经心的爱”,只是表象,问题如此重大,不能只靠心理学家,作者这样的社会学家必须上场。
- 绿水圣杯五的评论 1.15-1.21 一半时间在地铁上,最后两章周末的时候慢慢读完了。作者一直关注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商品化、视觉文化如何改变人们的情感生活与浪漫关系。一边读也想起去年开始刷软件感受到的变化。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承受太多的有关照护的职责,不断完成对自我的监控,越是独立越容易受伤,而男性永远可以以退出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权力,不平等的自由。想看看男性的苦涩。
- mumudancing的评论 比作者另一本《冷亲密》更深入、更细致地阐述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来龙去脉。相比心理学,社会学将人们的情感、两性关系放在经济、制度结构里,提取更多共性。在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如何把自己的身体和性爱主动变成商品,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清晰的论述。因此两性关系从家庭制走向分崩离析,女性有更多选择但又在被男性掌控视觉权力的笼罩之下,离婚不再是结束而是向自由的开始……一切都在变化。
- 烤年糕超好吃!的评论 实际上是以超联通的现代性中的爱为用例对象 对个人主义与绝对自由的批判 资本主义将包括爱与性的场域在内的许多改造为了市场 而在这样的市场中选择的自由性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对某种权力意志的反抗(至少看起来是在反抗着的)将是指导个体行动的绝对方针 亲密关系的建立因此不再是神圣契约 而是不确定性的连结与短暂激情的呼唤 换而言之 重要的绝非个体主义看似的绝对自由与似乎正在反抗权力意志的选择幻觉——亲密关系的神圣契约尚未到破灭的时刻 爱的交换因此也于是需要聚焦于对他人的敞开及与他人的共在上 自由与欲望的显现绝不在屈从的基础上——即使屈从的是自身的短暂快感该说不说 易洛思逻辑很清晰 很当代上流大学生
- 阿梦的评论 【与木木共读一本书NO.169】这本书不是那种打着心理学幌子教你如何建立亲密关系,挽救破碎的感情的爱情宝典。而是基于社会学,从消费主义出发,试图回答现代爱情为什么难以建立和维系,顺带回答了许多眼下热议的性别议题,比如:出演色情演出对于女性而言,究竟算不算女性力量的表现。男凝是男性在其他男性的凝视之下凝视着女性。“女性特质”在男性控制的市场注定要被男性凝视、被男性消费。在前现代,女性用性向男性交换金钱和权力;在现代,女性由于践行自由被要求展示性。女性的性价值被转化成为审美的、符号的、经济的操演,女性成为性和经济的能动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女性的身体被商品化后需要通过持续性的大量消费来塑造自身的身体价值、性别价值、自我价值。视觉资本讲求的高速度、单向和二元性,过盛的欲望无法固定在一个客体上。
- 亲爱的桂花树的评论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到底让人类更接近本性还是更远离本性了?这才是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爱了,难道不是因为本来我们的爱就没有那老多?千百年来在爱的名义下行的是多数跟爱没有关系。尤其是性,性跟爱之间的关系,没有我们所相信的那么深刻吗?这一点男人一直比女人更了解。现在的问题不是为什么我们不爱了,是女人意识到性和爱的关系如同筷子和叉子。可以两个都有,也可以只用一个,不影响吃饭。所以这个问题看起来严重了。
- 安东。的评论 好康,感觉自己康过的本子黄油果然没白康,毕竟也是理解视觉资本主义的一种方式(X)越看越想到人渣的本愿,放到这本书的案例里也会是教科书一样的存在:消极关系,无爱的契约和契约外的感情,性自由的矛盾性,身体和关系的性化,与伴侣、性关系、性吸引力绑定的个人价值或自我价值,不同权力关系中的不经心性爱、关系的终极商品化……萌果老师,真是深谙现代性困境的漫画家(X)爱的终结,是对当代消极关系的一次考察,而消极关系,是自由、女权主义、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等等共同运作的结果。“自由已经让视觉资本主义无远弗届的触手掌控了我们行动与想象的领域,而心理产业帮它管理着它所造成的各种情感伤口与心理裂痕。如果说自由确实意味着什么,那它的意义中当然必须包含我们对那些束缚我们、蒙蔽我们的隐秘力量的觉知。”2023-050
- 白牛芜狐的评论 朋友说:「我在听到只有神的爱是无限的时候,感觉像抓住了浮木一般,没有其他理由,只是因为知道所有人的爱都是带着自己都不一定能察觉的意图。」我说:「无条件爱人太难,如果没有意图,说明毫无期待。神对世人毫无期待。」
- 哆啦大胖的评论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关系中,人们一方面要维持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又想要依恋他人,这是一种固有冲突。当这一冲突过于激烈时,人们可能会退出关系。而感情似乎也变成了一系列项目、一系列体验,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者内在机制。“不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爱与性的领域里,我们已经从一种文化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文化模式。在新的文化模式中,情感自由和自主带来了模糊的规则和难以预测的结果,行为失范也不一定会招致社会惩罚。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当人们感受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也可能会退出关系。人们在开始时就预期结束,并采取风险计算、风险规避等策略,随时准备好结束关系。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以上种种原因都导向了“不爱”的结局。我们当然要情感自由,但同时也要看到自由中那些更隐蔽的东西。
- 时间的玫瑰的评论 社会学家尝试去描述和分析平日里相对模糊的概念,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是畅快淋漓。以前只看过心理学家剖析亲密关系,像是把一棵树拉近镜头给你看,枝杈如何,树叶如何,树上的鸟和虫子又是如何。这次看社会学家讨论看似差不多的议题,结合资本主义以及现代性的讨论,感受却像是把树根和孕育这棵树的土壤一并搬了出来让我见识。很有意思,这书20%的篇幅都是结尾参考书目哈哈。读完全篇,要说不悲观是假的。只觉资本主义逐渐全面接手我们的爱情,性,还有婚姻。藏在“自由”这个巨大议题背后,是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控制,而人的自我和依恋相关的方方面面在被商品化,这所有的一切势不可挡。爱的终结将会是常态,而爱与亲密,逐渐成为奢侈。
- a new soul的评论 如果能早点读完就好了,非常有启发。爱的领域正式迈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视觉资本主义带来价值的重估和贬低、不确定性的casual关系作为某种心理和经济状态。身体是互动的首要场所,情感联结退居二线,关系的互惠和依恋可能性被消除。抽离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平等吗?父权制隐在这种平等之后操纵着这个新的市场化了的爱的领域。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淘汰制跨国公司,靠维持profile和不断精进约会的技术维持爱的领域,并且把“不爱”当作一种维持自主性的方式,毕竟它心理成本最小且不必展露脆弱。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法国情感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Eva Illouz)在其最新作品《爱的终结》中剖析了“自由”在情感领域的复杂性。这种不确定性导向了一种情感上的“囚徒困境”,毕竟情感上不依赖他人的自主与亲密关系的隔阂之间,界线相当微妙。在这本书中,易洛思无意为读者提供清晰具体的情感法则,只是以社会学的视角敞开当下各种亲密关系实践中的模糊性与矛盾性。消费市场的逻辑、心理咨询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何综合影响了人们对关系的评估,进而引发了关系中产生的种种纠结。换言之,并非今天的我们已经进化到不需要关系的地步,而是这些外部因素潜移默化将人置于一种磁场,在那里,人们注定相互排斥彼此分离。
- 长安的评论 与其说是爱的终结,其实是抽丝剥茧地研究当代性关系的社会学。关于性自由与公共政治、性形象与消费主义的论述很好,比如最近Lisa疯马秀事件就可以在书中得到大量论据。
- 小波福娃的评论 翻译好用心!咱得想办法安利一下这本书,非常喜欢
- 桑的评论 太喜欢伊娃·易洛思,好对胃口,是会买纸质版在家反复翻阅的书。覆盖的议题非常多,提供了不少框架来审视当下的文化现象。在理论基础上,若通过爬虫抓取下不同时期的热门情感领域博主po文做文本分析横向比较大概会很有意思。非要用一句话概括,爱的终结大概源自现代性赋予个体的自我和自由过剩,在矛盾混乱的目标系统中,现代的关系呈现出高度自主和不确定性。仅从个人角度,现代爱几乎是维护自恋不受损的循环叙事,一种可随时撤销、流向他人的消费品,很难说和传统叙事中的“浪漫”有什么关系。也如书名标明的,这种爱/浪漫已终结
- 祝羽捷的评论 伊娃·易洛思花了二十年时间深度挖掘亲密关系的奥秘,她探索了这些关系的内在机制,无论是基于自愿还是不得已,都是如何引导人们改变、否认、甚至拒绝亲密关系的。在她新书《爱的终结》中,她以犀利的社会学视角勾勒出了亲密关系在视觉资本主义时代的不同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化对情感生活的塑造,特别是对性自由和情感关系多变的影响。她大胆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不爱”比“爱”更能触及当代人的内心深处,为何?因为现代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消极自由。这个自由自在的时代或许让我们需要反思,自由是否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极端?易洛思的书能让人重新审视这个复杂纷繁的爱情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 曼仔的评论 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