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授
作者:[美]瑞秋·康奈利 / [美]克里斯汀·戈德西
分类:文化
ISBN:9787313280954
出版时间:2023-2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是追逐学术还是组建家庭,是成为学者还是成为妈妈?本书告诉你,你可以两个都是。
《妈妈教授》是一部学术界生活指南,以两位作者的自身经历和众多“妈妈教授”的经验教训,帮助女性学者在取得学术成功的同时,还能享受做母亲的乐趣。本书讨论了女性学者在学术生涯不同阶段会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何种学术机构对家庭最友好;人们对学术生活的认知是否真实等等。两位作者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助力学界女性兼顾家庭生活与学术工作的重重挑战。同时,《妈妈教授》也是对时代和职场问题的一种呼吁:你可以选择什么,你不必放弃什么——在未来,我们是否能建立更为友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让每个人都能更从容地面对工作与生活。
章节介绍
序 / Ⅰ
导 论 为何撰写此书以及我们是谁 / 1
1 带着 “后见之明”, 讲一个成功故事:充满希望但处处谨慎 / 17
2 九宗罪: 母亲身份和学术界的那些不美丽真相 / 29
3 了解你自己 (一): 成为一位学者 / 53
4 了解你自己 (二): 成为一位母亲,生几个孩子, 什么时候生 / 83
5 博士最后一年: 进入就业市场,选择合适的机构 / 111
6 征途 (一): 学术研究与建立人脉 / 147
7 征途 (二): 教学, 服务, 陪伴家人 / 179
8 长征胜利: 获得终身教职的那些年 / 208
9 正教授在向你招手: 最后一战 / 228
终 章 / 243
附录一 美国大学协会成员名录 / 249
附录二 来自儿女们的表达 / 252
致 谢 / 253
注 释 / 255
推荐阅读 / 268
索 引 / 271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糖小懒的评论 不是一本好书,或者说传递的内容不值得出一本书来说明,除了导言跟妈妈的角色有关,前面安慰了几句妈妈,所有的部分都与妈妈角色的特点无关,都是一般性的(而这部分我想有其他书会写得更鞭辟入里)。平衡工作生活、平衡科研教学公共服务,这些是每个tenure- track AP都要面对的,书里也并未详细(或科学系统地)论述诸如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有效社交等,只是一味强调既然出于热爱选择了就继续压榨自己吧,这也很重要那也很重要,虽然很累,但大家都这么过来了,你可以的。没有太多启发和被共情的感觉,总结起来就是“别反抗,加油干”。浪费了书名和封面图。(利益申报:刚转tenure的新手妈妈)
- 醪糟小圆子的评论 这本书对我来说的遗憾之处在于,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要有小孩?小孩给作为教授,尤其是人文学科教授的妈妈带来的快乐到底是什么?
- 家人们谁懂啊的评论 读的感觉很微妙。一边令我回想起哺乳期答辩的辛苦,以及每天都在面临的困境,另一边则有一种阅读那些打着关怀青椒为名赚取流量的学术公众号的感觉。后来想了想,大概就是学术版的时尚杂志文字版面——把女性trouble扁平化为tips、notes、advices或甚至是占星术来“解决”问题的那种文体。
- Polaris的评论 论证出发点就很让人怀疑:“35岁后女性的生育能力骤降”。本书为了努力地包装成针对特定职业、特定地域、特定年龄的新手母亲的指南,完全回避了父职,完全回避了自身与她人之间的关系,一枚心理安慰剂。
- 张小火的评论 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更接近于指南或者是操作手册的东西,尽管中美两国的学术传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但还是有很多很有启发的地方,尤其是在结论当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很适合和走上博士或者大学教职岗位的女性扪心自问。
- Invisible的评论 九个误区,八项牺牲…“对于大多数职业而言,这些期望都是围绕男性生物学设定,基于这样一种假设——该行业的从业者并不是主要负责照顾子女的那个人”,但如果你确定想要孩子,不要等太久,不必等到tenure结束后再考虑
- 有只雀仔跌落水的评论 兼顾学术工作与家庭很难,但也有人已经做到。你可以学习她们的经验:1.确信自己适合并且想要成为教授。2.了解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艰辛。3.珍惜时间,充分规划时间。生育、恢复身体、陪伴孩子也是正经事。4.关于获取终身教职的种种现实指导。
- DustAndRust的评论 有些启发,说来说去还是要自己想清楚,搞学术只是一份工作,如果非要把它崇高化理想化,那要牺牲的太多了,对很大一部分不是学术天才的来说没这个必要。
- 暴风小红帽的评论 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很重要
- 全村希望棕刺猬的评论 基友找人顶着零下5度的气温带到我办公室的…很值得一读,中美两国的女性在学术圈的选择有很大相似性,偏好考核要求较低的综合性大学而拒绝科研压力较大的研究型大学,以平衡事业和家庭。但背后也折射出两国女性面临的事业困境在宏观结构层面有极大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研究型大学就业的女性其实获得了更高的学术成就,这既是女性的骄傲,也是女性对学术歧视最直接和有力的反抗。
- 书山疏影的评论 适用于希望有所事业的所有女性——学术领域尤其。
- 新午夜巴黎的评论 怀孕生子养娃这事,非经历很难感同身受
- 大甜甜~~的评论 我觉得,不只对女性有用吧,对男性基本是一样的道理。换言之,学术圈卷起来,大家都是社畜,无分男女。
- 平翘舌不分的评论 这本书不剖析平衡学术和家庭生活如何、为何困难,也不从制度安排、社会观念更新等角度倡议社会变革,而是对个人提供一种积极正面的指引,是一本偏操作手册类的书。书是针对美国学术界制度安排而写的,所以一些具体的“指南”并不一定适合中国读者,不过,这不重要,作者们想传递的正能量更为重要。作者们想告诉大家,学术生活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男人、女人、有孩子的、没孩子的都特别艰难,生孩子也没有绝对的好时机,而且也有研究表明,生了孩子的女性并不一定就产出减少(得益于当妈后对时间更为珍惜,有家庭支持系统),也有很多情况下, “养孩子”是本来就不想劳心投入学术生涯的挡箭牌,对于想要有所建树的妈妈们而言,尽管把学术和生养结合起来很困难,但通过规划、取舍、持续的努力,是可以做得相对不错的,而这也是非常值得的。
- pinkleaf的评论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时间要花在刀刃上;拥抱混乱;社交和才能一样重要。
- observera的评论 两位作者倡导的价值存在争议空间,但是谈的大都是实际问题,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不局限于女性学者或母亲
- Zzzzz的评论 3.5★写了俩事:女性在学术界的额外困境、所有学术工作者所面临的绩效与非升即走压力。不过这本书是把现有环境当做已知规则来写行动者的通关tips,而现状本身其实就很值得当做关注对象,对其进行思考和批判(所以下一本应该会看学术资本主义
- 就是蛋白酶的评论 读到(评上副高之前的部分了)总的来说感觉很“教授”但很不“妈妈”,很多都是关于如何评上副高的实用建议,关于育儿的部分字数很少,要点也很少,主要是“让别人帮忙照顾小孩不要感到愧疚(真的笑死,说了等于没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专注的时间”
- Neko啦-的评论 虽然是老书但比想象中的好。瑞秋那生四个孩子+获得终身教授的经历简直是噩梦…“我们知道激烈的竞争和不断遭受批评、遭到拒绝的生活并非适合每个人,但我们强烈认为,母亲的身份不应该成为那些不喜欢学术生活的女性的借口,她们不应该以此为理由,决定离开一个无论如何都会离开的职业,即使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
- 阳光明媚的地狱的评论 真实且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