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乐的困惑
作者:[加] 卜正民
分类:文化
ISBN:9787573008695
出版时间:2023-1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明代中晚期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蓬勃发展,改变了明朝人日常劳作、旅行和消费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通信交通系统,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的真金白银,换作跻身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过写作诗文、远途旅行、做小生意彰显自身的存在。旧有的阶层结构和道德界线变得模糊,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让上层士大夫感到困惑与焦虑……
卜正民凭借严谨而深刻的学术眼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图,再现明代三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令人得以一瞥一个王朝风雅、狂欢的最后身影。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数首见。
——史景迁
章节介绍
插图目录
中文新版序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引 言 明代的四季
第一章 冬(1368—1450年)
墙砖
交通的负担
集思成文
经济和贸易
贫富差距
第二章 春(1450—1550年)
中央衰退
国家与市场
商业
商业与文化
正德年间的衰落
第三章 夏(1550—1642年)
钱神
旅行和书信
消费与生产
贸易
时尚
第四章 秋(1642—1644年)
明朝的覆灭
最后的回眸
明朝大事记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中译本新版后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滕雅望的评论 1641年的瘟疫从中国西北部传入后,沿大运河迅速向南蔓延,几乎席卷了整个人口密集的江南地区;次年又以同样的路线扫荡几乎相同的区域。据《桐乡县志》记载,那一年半数人口都感染了疾病,第二年(1642年)90%的当地人被夺去了生命。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公元1642年遍地都是死于瘟疫的人的尸体。灾害的破坏力令人震惊。当农作物无法正常播种与收获的时候,食物供给和赋税的压力变得让人无法承受。两年后,明朝灭亡了。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人们的活动使彼此间保持联系就成为必要。早在明代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就是一个书信的世界。人们通过写信相互问候、做生意,交流新思想和不断变化的观念。书信发挥着今天的文学和学术刊物的作用。当时人们书信往来极为频繁。明代学者和地图专家罗洪先(1504—1564)这样描述他与王畿(1498—1583)间的长期通信往来:“九年书札往覆大段。”明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书信往来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名人将他们的书信出版,作为交流新的思想观点的手段;二是商业性邮政服务的出现。那些信件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对此今人知之甚少。按规定,官府信差和驿卒是不允许携带私人信件的,但正像大运河上的官役船工不可避免地在小规模的船货中夹带私人物品一样,官府的驿传服务制度也同样便利了私人信件的投递。
- 啊花的评论 虽然也不错,但刚读完「富庶的囧境」,抱着类似的期待读它就有点落差太大了。副标题是「商业与文化」,但其实是在讲商业文化,并没有涉及文化和心态的内容,与「维米尔的帽子」还是有差距。
- meta的评论 总感觉比较难读,或许跟写的有些碎有关?
- Nelly.L的评论 终于读了卜正民的代表作,确实精彩,也和读过的很多其他书联系起来了。他在序中说,自己亲历了中国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巨变,这段经历指引他撰写本书,也不可避免地让他看到晚明和他所处时代中的中国的相似之处。如今,这种相似之处恐怕更加明显了。
- Creative的评论 这书名的翻译是为了吸引眼球吧,哈哈,看目录,大量篇幅在说商业和文化,却只给个副标题。:-(
- 韧勉的评论 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从皖南歙县的徽州文书中挖掘明代后期商业社会促使16-17世纪中国士绅阶级依靠商业利益而崛起,他们具有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是明清社会会秩序的主宰力量,这一特点并没有受到明清易代、统治者更迭而影响他们的增益,士绅组成的文化精英与繁荣商业的经济精英的互动更为紧密,促进了明代商业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清代最初的繁荣奠定了文化与经济基础。
- 陈美芳˙Ꙫ˙的评论 不管商业化使工资关系多么彻底地取代了父系家族和主仆忠顺关系,不管一些社会成员多么成功地跨越了社会阶层的障碍、在社会地位的阶梯上向上爬,也不管社会上层的成功者看着社会准则和界限在他们脚下消失多么惶惶不可终日,明初将整个中国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地主所有制和主仆忠顺的阶级制度在明末依然存在。通过商人进入上层士绅阶层和士绅转而从事商业来扩展他们的收入,商业大大地改造了这种制度,但并没有使之解体。尽管发达的交通和商业在明代社会内部引发了频繁的流动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结构性界限并未被削弱。
- 麻绳的评论 明朝的经济是在与朱元璋守土待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渐行渐远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中商人的活力和才能被释放出来,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再分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面对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传统的士绅知识分子依然保留着对明初安贫乐道的社会风气的留恋,当然这与他们享受经济发展红利在行为上并不矛盾,困惑只存在于他们的思想中。当帝国的余晖暗淡了一切,只有那些白银还在熠熠生辉,继续维系着人们的生存,并等待着战乱过后再次成为世俗生活的主宰。我很佩服那些用才智和勤劳去创造商机的商人,他们用自己开创性的努力为社会和自己都搭建了一条上升阶梯。作者虽然是个西方人,但文笔和观点比某些国内学者都要通透生动,读完以后我简直想要给某罗姓知名历史教授的书各减一星了。
- 甘草披萨的评论 很不错的一本的商业、经济和文化史。作书的野心在于通过审视不同时空的明朝社会来看今天的中国,很显然作者对明朝前期空前的社会管制后留下的漫长的困惑的解读,并不是要回到过去。
- midnightpoem的评论 特别好
- 斯坦利•赵的评论 好书再版。
- 虾米的评论 商业大潮下,哀叹人心不古的大有人在,卜正民以此为切入点,将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明代作为样本,写出了一本颇让人惊讶的书。作者从制度和思想两个层面展开讨论:经济本身的发展,和士绅阶层对此作出的反应。而在思想层面,比之作为全书“导游”的张涛为代表的思想主流,归有光、徐光启、陈子龙、张瀚等对商业投以“开明”眼光的知识分子,则更令人印象深刻。卜正民指出,正是思想主流所批判的商业和贸易,在承平年代为士绅提供了教育、社交和建立“品味”以区别于一般大众(尤其是“暴发户”)的机会和资本,而在改朝换代时向他们提供了金钱、人脉、地位和市场所构建的网络,让他们作为整体幸存了下来。作者认为,恰恰是士绅和商人之间“微妙的交合”,强化而非削弱了士绅集团的力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代中国有市场经济而无资本主义。
- 努力学习的某喵的评论 新年第一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读,作者定位这是一部文化史,但里面商业、经济的内容也不少,后面读得更有意思些。作者顺着张涛在《歙县志》里把王朝按季节划分的思路,设计了本书的结构。书里信息量比较大,展现了明朝商业的发展及相应的社会变化,汇集了士绅、商人群体的诸多素材。商业的繁荣,道德的败坏,过去的追忆,享乐的愉悦,读完后确实能清楚感受到“纵乐的困惑”。非王侯将相的人们在那个时代是如何生存生活的,能窥见一二。书中对史料的解读、观点有的地方不太赞同,值得商榷。
- 中立的手指的评论 明代中期之后的商业繁荣,是对朱老八对民间的变态控制疲软后的自然结果,只要政府别出政策添乱,人民自会过好自己的日子。卜正民还是用擅长的小人物之眼描述了明朝的社会商业状态,很好的科普读物。
- 不喝牛奶不行的评论 感觉就是他想表达一个理论体系或是啥的然后结合大量地方志史料跟讲故事似的讲述了当时的明朝社会文化的各方面很零碎 其中再夹杂些个人主观见解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