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
作者:杨琥
分类:文化
ISBN:9787220124143
出版时间:2022-9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是否是孙中山支持和指派?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到底有哪些,有什么特征?
“五四运动”名称究竟如何而来?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什么时候撰写,又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清末民初,新旧交替,东西碰撞,一大批先锋人物顺势而起,在那个激荡的岁月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那些具体的事与人,如何展开,如何被塑造?
总有很多历史的真相值得被厘清,细节值得被抒写。
从甲午到五四,是中国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这本文集正是对这一时期重要人物与事件的探讨。
作者深入那个活生生的时代与社会,在一些看似小却极其关键的问题上,系统考察,为理解当时的思想与文化做出了新的尝试。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清末民初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的学术论集。晚清中国,中西交冲,新旧消长。时势逼迫下,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得风气之先的人士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数十年强毅力行,行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蹒跚路程上。全书共收入十余篇文章,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尽可能多地使用新近公布的档案、书信、日记乃至国内外报刊,解决了许多史学界关注却未作深入研究的问题。长篇考证发掘出大量沉睡的历史秘辛,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丰富了今人对晚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章节介绍
上 篇
戊戌时期章太炎尊荀思想及其中西学术渊源
一、问题的提出
二、章太炎尊荀与乾嘉荀学复兴
三、章太炎尊荀与西方进化论、社会学
四、章太炎尊荀的核心:“合群明分”
五、余论
转型时代的观察与思考:夏曾佑晚清政论试析
一、“荀学”与“秦人之教宗”乃中国近代落后之源
二、“孔教改良”与“改革政体”
三、“变法必以历史为根本”
四、以历史的眼光分析和预测时局演变
五、针砭政府之弊 批评新党之病 力求发表“公论”
六、余论
民初严复与章士钊关于“民约论”的论争
一、清末民初“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严复、章士钊关于“民约论”的论争
三、结语
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
——以《甲寅》杂志为核心
一、章士钊与“通信”栏的设置及其演变
二、《甲寅》“通信”栏与民初社会、文化的互动
三、余论:《甲寅》“通信”栏的先导作用
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的前前后后
一、蔡元培出长北大并非孙中山“支持”和“指派”
二、蔡元培出长北大的外在之因
三、蔡元培出长北大的内在之因
下 篇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
——《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
同乡、同门、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
——《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
一、《新青年》撰稿人的构成与特征
二、《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聚合途径
三、结论
《新青年》“通信”栏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互动
一、《新青年》“通信”栏的设置及其演变
二、“通信”栏的讨论话题与编者、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
三、“通信”栏编、读之间的人际互动与新文化运动倡导力量的汇聚
四、“通信”栏与五四时期社会、文化的互动
五、结语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兼谈《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的编辑和印行
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与《新青年》第6卷第5号的交付印行和出版时间
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的定稿与“明生通讯”、《新青年》第6卷延期问题
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撰写时间与《新青年》第6卷第5号的编辑与策划
四、余论
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
——《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李大钊是《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动人物
三、几点结论与愿望
《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索解
——“明生”“去闇”“CZY生”及其他
一、《每周评论》:“明生”即陶孟和
二、《晨报副刊》:“去闇”即李大钊
三、《甲寅》月刊:“CZY生”“渐生”“运甓”及“重民”之真实身份
四、余论
附 录
乾嘉荀学复兴概述
“五四运动”名称溯源
民国宪政先驱—张耀曾生平略传
一、主持《云南》杂志 鼓吹革命思潮
二、参与制宪 草拟《天坛宪法草案》
三、再次东渡 投身反袁
四、出任司法总长 组织政学会
五、任职法权讨论委员会 主持司法考察
六、退隐上海 执律师业
七、为抗日奔走
后记:求学与治学经历的简要回顾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在山清泉水的评论 清末民初是知识分子探索救国路线、各类思想碰撞的年代。作者不人云亦云,附和前人的观点,而是在苦钻历史资料后,尊重史实并提出自己的独立主张和见解。这是一种在做学问上的责任担当和勇气。
- 格野的评论 本书主要是作者通过研究考察各种档案、报刊杂志、书信、日记等材料,讲述了很多史学界关注却未深入研究的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对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各种问题的认识,激发我们去阅读、去研究。当然,我们从书中也能看出作者“埋头苦干”的精神,对问题的研究、对史料的寻找,非常踏实刻苦,值得我们学习。
- 磬夏的评论 一共十三篇文章,都是作者近20年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心得。作者的文章都很喜欢溯源,而且条理清晰,提出了许多当时学界所没有的新观点,有几篇文章偏学术主要是为了驳倒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一些观点。介绍思想类的文章如章太炎与乾嘉荀学复兴、《甲寅》等能让人学到很多以前所看书中没有的东西。
- 读史拼命三郎的评论 没有空论思想,而是将思想、思潮放在政治史、社会史的背景下考察,重视考证各派人物背后的关系、背景、派系的分析,重在史实考证。譬如蔡元培当北大校长背后是袁项城死后北洋政权出现北洋、进步党、国民党三派瓜分的局面,而蔡及江浙帮人脉的国民党控制了教育系统,是蔡能改革北大的历史背景、人脉背景,鲁迅、许寿裳也是江浙帮;考证《新青年》与章士钊《甲寅》之间的继承关系,指出国民党在这两份刊物背后的影响,新青年编辑作者还有章门弟子的人脉背景,这些考证尤见精彩。
- 薠蘅的评论 受赠一册,粗翻目次,多有颇可观者,作者为刘桂生先生高足,想必相当扎实。读毕,近代史非我所长,不过可以感到著者用功之勤,书中所收文章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著者学术生涯的一段足迹。最可贵的是与石川氏商榷李守常论文之撰述日期,并无国朝翰林院傲慢不逊之气,就事论事据理力争,即便不为定论,也足称一家之言。本书的后记篇幅不短,很多肺腑之言,也有一些八十年代的侧写,比如著者曾于1985年全国美学会议之际拜访李泽厚,又曾于1988年参与三联在北京举办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培训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当时在思想界叱诧风云的人物都有参加,大概也是一时盛会。对刘桂生先生的回忆很动感情,这种情谊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是很难得的。
- 芥子书屋的评论 研究历史,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人云亦云,扎扎实实,肯做笨功夫,挖掘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历史贴近历史,这是一个真正历史学家的品德所在。在这部《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论文集中,作者杨琥做了很好的典范。
- 星河故人的评论 涨知识了,可以看到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深刻研究,以及对内容的严谨性。值得一读
- 毛石的评论 这是一本学术作品,不同与历史故事等内容,这本书中内容严谨、根据史料进行考証从而得出结论。清末民初是个融合的大时代,思想人才辈出,各种思想大汇合,让人眼界大开。
- 壹卷YeBook的评论 清末民初,新旧交替,东西碰撞,一大批先锋人物顺势而起,在那个激荡的岁月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那些具体的事与人,如何展开,如何被塑造?总有很多历史的真相值得被厘清,细节值得被抒写。从甲午到五四,是中国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这本文集正是对这一时期重要人物与事件的探讨。
- auntfans的评论 看了一部分,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