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食记
作者:葛亮
分类:小说
ISBN:9787020172382
出版时间:2022-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
名家推荐
人间味是食知味,人间事终究是调鼎鼐、烹小鲜。《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李敬泽
《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大湾区世纪沧桑,较《北鸢》多了人间烟火气息,结构经营更为沉稳绵密。其间涉及多重掌故,在在可见作家的考证与想象功夫。出虚入实,叹为观止。——王德威
在葛亮笔下,岭南是深刻的,且多了一重历史维度,内寄深情;读他的新作《燕食记》,借饮食勾勒出百年粤港史,因真实又增一层深刻,令我这个香港人觉得熟悉亲切、又新鲜。 ——许鞍华
《燕食记》的好看与动人,在于以纯熟文字,如此贴切地勾勒出中国南方的袤袤历史版图。葛亮对食物的理解,更超越了我的想象。字里行间,如文火慢煮。落笔包容温暖,又深沉有力。时代在鼎鼐中更迭,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陈晓卿
———————————————-
内容简介
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盛传将在年底结业。一帮老伙计力挽狂澜,盘下店面。同钦楼已退休的主厨荣贻生师傅,道出个中缘由……小说沿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章节介绍
目录
001 引首·一盅两件
上阕
011壹·五举山伯
049贰·般若素筵
082叁·太史春秋
134肆·风起河南
159伍·安铺有镇
198陆·此间少年
230柒·故人相候
258捌·月满西楼
298玖·烽火晓烟
下阕
329壹拾·香江钓雪
349拾壹·欲见莲时
372拾贰·戴氏本帮
418拾叁·十八归行
459拾肆·月落观塘
507拾伍·秋风有信
523拾陆·尾声无边
525后记·食啲乜?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南鑫的评论 好久了,没有一本小说如它这样勾着我读下去,戏剧性的故事,传奇式的人物,但还是归束到了“小说”的名下,把这延宕百年的故事,升华为小说,这是“熬”的功夫!美中不足,可能就是露露的人物塑造,以及结尾处的师徒和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 郑卷卷的评论 葛亮太擅长这种手艺人小说或者匠人小说,在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里,有艺人,有故事,有江湖,有规矩。手艺世代相传,世事沧桑变化,技艺中有做人的道理,文字中有传统的文化。时间线索的处理和专业知识的融入往往是这类小说成败的关键。此书借用一个采访者的视角展开叙述,入题处稍有拖沓,渐入佳境,三分之一处才发力。瑕不掩瑜,特色鲜明,虚虚实实的众多人物,完全体现了香港这座移民城市的包容性和漂泊感,并且将极熟稔的江浙风情被恰当地植入到香港叙事中。
- stevencheung的评论 到底是为有烹饌动公卿,还是寻常烟火柴米夫妻,这是人生的难解的习题
- 尴尬洛夫司机的评论 “熬”出来的人生。
- 之徽的评论 补标。去年在《收获》上看一过,似乎不错。茶楼点心、北角西环之类实在迎合一种怀乡病,而或也因那个起首就爱诉说家族的“我”隐去移民故事里了
- 南云禾Dagny的评论 有的时候觉得很幸运,中意的作家如此年轻,我很有把握可以源源不断阅读到他的文字。等过了《问米》也等过了《瓦猫》,终于等到了新的长篇小说。总觉得相比于中短篇小说,大神的长篇无论从结构还是氛围上,都更要闪闪发亮。拿到书时,本计划熬上一个大夜看完,结果越读越慢,因为一目十行某种意义上真的是暴殄天物,结尾时,简直是依依不舍。一如既往是他擅长的古典小说叙述风格,虽然典雅精巧、文人气十足,但运用时却又十分松弛自然,毫不做作(他的现代短篇故事我总觉得“痕迹”太显)。虽然对于在我心里封神的《北鸢》有些细节我已经有点模糊了,但依旧可以出自本能的判断,这本新作的味道对了。心情仿佛吃了一只汁水充盈的虾饺,无限满足。
- Nylon的评论 比在《收获》发表时新增约300页篇幅,细细展开荣师傅与五举的一生遭际,以吃食与音声为索,使葛亮笔下的民国生活不显生硬。应该是葛亮所有小说里最喜欢的一本,也是最经得起重读与体会的一本,我总是不断想起荔枝与桂花的香气,想到船桨似的锅铲不断划着粘稠细滑的莲蓉,读完几乎不愿放下书卷。
- 筠隐的评论 饮食题材为本书加成太多。有了食物打底,勾连着你的感官,给原本单薄的人物注入丰厚的生机,于是人便立起来了,连带着故事也有了味觉记忆。上阕比下阕好,结尾最不好。像填了一阙长调,先得了个好句,兴头头填到结尾却不知如何收场,只得拉来现成的熟套凑数。看得人多少有点意兴阑珊。
- 桃乐丝的评论 葛亮从南京、上海、天津终于写到了香港,通过饮食来讲人世沧桑、港府变换以及人情流转,笔调一如既往,有岁月叹息,也有持重的情感和含泪的温情。结构还是足够圆,一条粤式糕点,一条上海本帮,最后好像太极鸳鸯一样菜系得到融合,记忆回返,师徒相见,有江湖道义在,也有合拢的人心。(单行本太贵,可以买2021-2《收获》)
- petrushka的评论 蓮香樓昨夜結業
- 云墨桐的评论 今日收到作者上款题词本:世道味道总关情。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一是以美食为中心的记述,让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现当代社会变迁中的顽强生命力展现无余。二是葛亮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融合表达方面的越发纯熟。三是本书的问世,标志着葛亮之于香港这座城市的进一步融入与在地化。而书中的类《红楼梦》叙事,多位来自江南地区人物故事的生动书写等,也让本书跟葛亮的成长地产生了众多或显或隐的关联。因此这部小说,也堪称最好地体现葛亮生活过的两座最主要的城市——香港和南京之于其文学创作影响的作品。四是书中之于粤港地区美食文化、传统信仰、城市生活历史与现实样貌的诸多书写,无一不体现出扎实的学术调查研究能力,之于作者小说创作的巨大帮助。
- 魏司马的光的评论 个人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在葛亮的作品中感觉是最佳的,或许是因为馋虫吧,仅仅同样是写吃,也并不是每个作家都能写好,且不用说人物的命运了。
- 吉日良辰当欢笑的评论 意犹未尽,应该是对一道菜的最高评价之一。慧姑的忠,叶七的义,五小姐的耕,七少爷的戏,贻生的饼,云重的器,明义的红烧肉,凤行的烧鮰鱼,露露的兰花干,最后的最后,是五举山伯慢慢的炒着的那锅莲蓉。是命运多舛的时代,是义薄云天的人,是一个意犹未尽的故事。
- 淼淼淼啊的评论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菜,姑且不说是糙的还是精的,这样的百年经历,在各个人物上都看出了苦辣酸甜,半部岭南史说出口也不算过分,这长达500多页的书里,把广州.佛山.湛江.上海.香港的人情和吃食梳理了一遍。那莲蓉的慢,蛇羹的鲜,荔枝的甜,红烧肉的稠,蓑衣豆腐的浸,让人读完舌尖泛津。好似那个时代的人才配的上那么离奇的故事。中国人在吃上下的功夫是心里的寸劲,厨子的手造就了人胃里的暖,这一开一合的故事,从钟鸣鼎食到小摊餐厅都是一丝丝的故事线牵引,匠人之心值得钦佩和敬畏。故事铺的如此之大,却也写的丝丝入扣,不愧是葛亮啊,菜里道出人间百态。
- 简简的评论 明明吃了安眠药,想着看一章就睡觉,谁料想勾着我看了半本了去。似真似假,一环套着一环,要不是天大亮,不然真想一口气读完。初读北鸢的惊艳,令人觉得作者有些才气,读至燕食记,不得不称赞其刻苦。且不说广府俚语典故与菜肴,历史典故穿插着旧闻轶事,需看大量资料,内化后才能谋篇布局出极好的文章。小说的留白也是极好,北鸢时的文字还有些涩,现在依然是娴熟。有才又勤奋的人,就该写出如此好的故事,我无才,便下些苦功夫,去写写非虚构了。这书写的真好,身处广府读此书,竟是更有感触些,和繁华平分秋色,希望这种地域小说,能多一些
- 柚翼织猫的评论 “死却嗟来食,穷途吐哺仁”“天下所有食货粤地几尽有之,粤地所有之食货,天下未必尽也”建议吃饭后再看 于小天地间见大世界变局 语言温润优美 当真妙极
- 许二土的评论 是因方言,读得慢慢的,却余音绕梁,如文火慢煮,尤有滋味。
- 南木姜子的评论 实在喜欢阿响的故事。由阿响师徒的生平串起岭南百年饮食的风风雨雨,喜欢葛亮笔下从唇齿间的莲蓉荡舟拨开的细腻忧愁。虽然读到最后我还是不知道一盅两件具体是什么,只余下一支划着莲蓉的船桨和不知游向何方的小船。
- Madlife的评论 写吃的文,总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