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站史
作者:[日] 原田胜正
分类:文化
ISBN:9787520188210
出版时间:2022-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标签: 日本 历史 社会学 日本研究 日本史 铁路 城市史 建筑
内容简介
★日本铁道史学会首任会长著作,介绍日本铁路车站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建设史,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从“公共空间”概念出发,探讨日本铁路车站在近代社会与城市发展中的位置。车站建筑和车站在城市交通网中的集散作用,不同程度影响着近现代都市人的生活;
★除日本铁路官方早期史料外,亦采用相关时代文学著作、社会新闻及亲历者回忆录等材料,角度多样;
★重点介绍日本首条铁路线的起点新桥站,城市枢纽东京站、大阪站及名古屋站,连接海港的下关站、博多站等代表性车站;
铁路是近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为人们带来了不受限制的、平等的移动自由。作为铁路与城市的“接口”,铁路车站也成为近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
明治初年,响彻新桥站的一声汽笛,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帷幕。以横滨站和东京新桥站的出现为开端,车站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往来车站的每一天”成为新时代的象征之一。同时,作为城市枢纽和住宅区中的重要公共空间,车站不仅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还控制着人群和信息的集散。正是在这种集散中,近代社会的“公共意识”得以逐步确立。
本书从选址、城市规划、建设等多个角度,佐以文学著作、纪实作品和调查报告,追溯日本近代关于铁路车站的共同记忆。
章节介绍
序 “文明开化”双眸中的车站
岩仓大使一行眼中的车站
夏目漱石的洞察力
一 从“驿”到“站”
“驿”与“停车场”
车站的语源和历史
二 大众化与大量化现象的先驱 ——近代化的开路先锋
决定终点站的位置
车站的位置与乘客
货运车站与铁水联运车站
市民生活与车站
三 应对乘客的要求——车站改造
变化的车站:名古屋站的情况
追求车站的便利性
栈桥与离别的车站
四 改良失败的原因 ——战争与车站
品川站的改良
一切为了战争
五 移动的据点和公共的空间 ——战后的车站
战败与车站
复兴之路
车站的未来
后 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晓林子悦的评论 作者试图揭示火车站如何成为日本近代产业之殿/堂,以及车站作为出行所需的公共空间,人们在其间的活动所意味着的一些时代风貌。我的感觉:两条线的条理都不算清晰深刻,第1条线基本停留建设过程,在各个地点间频繁转换;第2条线搜集的材料太少,依靠夏目漱石和永井荷风等人的散文片段,缺少第一手的口述材料或更多的地方志等材料。
- oasisly的评论 铁路车站作为公共空间,同时也连接起近现代。译者细节之处翻译的也很好
- para的评论 作者可谓胸中饱含万千伤感与希冀却不露痕迹的写出了这本《日本车站史》。车站作为公共空间的意象,其发展史成为日本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从驿站的概念考据,到铁水联运、“国进民退”、以及军事征用,车站的形态在发生变化,其背后代表着经济上贸易需求的起起伏伏,科技上从蒸汽时代到电气化时代的进步,社会中街区化、大量化现象的出现。人口向城市集中,互联互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爆发,推动铁路进程呼啸而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作者敏锐的把握住了车站成为近期日本公共意识觉醒的象征,无论是站前广场的出现,还是顺应旅客需求的车站设施的改善,都展示了车站从一种被动的去个性化形成的公共空间到一种主动承担公共空间构建的意识转折,平等无歧视的公民社会自此萌芽。从夏目漱石到永井荷风,从和平年代到战争时期,车站承载的历史和情感超乎想象。
- 秦福貴的评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书,几乎是印出第一时间收到。这本书同样存在文不对题(内容简介)的问题,如作者所说,本书主要是两条脉络,作为历史学的本书,介绍日本铁路车站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解释车站如何成为日本近代产业起源地;而作为社会学的本书,从“公共空间”概念出发,探讨日本铁路车站在近代社会与城市发展中的位置。后者作为副标题,当然是更为重要的部分,但着墨却少到只有寥寥数页讲到公共空间。而作为历史学本书的问题在于,如果不是对日本地理和历史特别了解的读者,很难读懂此书的诸多细节(更不要说很多内容需要对日语的理解)。而且本书大量直接引用夏目漱石等人涉及车站成段的小说片段,严重缺少最基本的一手史料内容。但总体而言,这并不是本书以及作者的问题,而是个人认为这本书本身就没有必要汉译后如此包装精美的出版。
- 4G小u盘的评论 从结构来说,相比规整的专题史,本书体量与比例并不讨巧。关于车站作为公共空间的分析着墨太少(基于效率,让集中与平等成为副产品,车站本身的文化意义,宣传价值一笔带过)。两个脉络,一是明治维新时期倾心西化的日本高层将铁路车站作为军事利器,在对外征伐时屡显功效;二是民用车站的发展与路线规划博弈史,其中不乏有俊彦之士看到了铁路车站的巨大经济利益,将其规划至家乡,增强自身影响力的举措。
- lily227的评论 1872年久米邦武在英国利物浦车站感受到了近代工业革命,1900年夏目漱石在意大利热那亚感悟到近代社会人际关系。而作者是曾任日本铁道史学会首任会长的原田胜正,他由此从两种视角,构建车站作为公共空间的“车站的社会史”。日本没有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历史,但是由于欧美干涉,在明治维新前后,横滨至江户(东京)与神户至大阪间采取了殖民地式的线路方案。幸得英国驻日公使的劝导,日本的铁路不再是简单以“殖民地式”完结的,而是把握住了可以独立取得进步的良机,建设为各自港口连接东京、京阪的铁路干线。在讲述市民生活与车站时,作者借由小说《站夫日记》和《三四郎》的情节,延伸了目黑站和街区化浪潮。同时,大量化现象发展的同时,去个性化的趋势更是不可阻挡,个性化在《升降场》为日俄战争送行的人们才得以体现。
- 某羊的评论 如果说“公共空间”存在于国家和个体之间,那么本书的关注点显然是偏向国家一侧的(当然并不是说它没有关注个体,只是着墨相对有限),铁路的建设伴随着日本社会的近代化,也随同日本经历了战争与占领的岁月,就此而言,铁路车站的变迁确实是理解今日之日本形成的有趣切入点。当然,毕竟是日本学者写给自己人的自己的历史,以各个车站为案例进行研究叙述虽有创意,但也确实提高了阅读的门槛。
- 横转中子星的评论 全书用清新明快的手法将日本车站的发展历程如一幅画卷一般,徐徐向我们展开。日本的车站从最初的简易站台到最后宏大的车站建筑。体现的是日本历史的发展轨迹。书中的线路图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观感,让我们对车站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清晰且宏观层面的认识。铁道迷,车站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 少吹牛逼多蹲腿的评论 看着今日东京轨道路线图的密密麻麻,很难想象日本铁路起步时是怎样的光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那时的目黒、渋谷都是村庄,整个东京远没有今日的繁华。从铁道技术的引入到铁道文化的引入,再到这些在日本落地生根,萌发出日本式的形态,整个发展过程确实非常值得观察。
- 司特华的评论 以车站发展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