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
作者:王明珂
分类:文化
ISBN:9787208172791
出版时间:2022-1-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人类学 历史 历史人类学 民族 王明珂 中国 藏族 中国历史
内容简介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详解川西羌族历史文化
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聚十余年田野研究之力,深入羌民千年根脉。
从汉代河湟西羌、唐代西山诸羌、明清羌民,到当今羌族,羌何以为“羌”?
深谷村寨到街市城镇,孟获后代或大禹子孙,白石信仰与端公唱词,当代羌族身份认同何在 ?
•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弟兄民族历史心性”,众多创造性历史人类学论述。
以羌民研究实践边缘视角,剖析华夏的融合演进,诘问“民族” “文化” “历史”之新解。
•经典再版,全本修订,新增长篇序言
《羌在汉藏之间》初版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推出,现已断版多年。当年出版时正遇汶川地震,举国哗然,汶川、北川、理县等地也因此为大众所知。此次再版全本修订,新增万字长序,及30幅彩图,带领读者走入震前的川西田野。
——————————————————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众多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三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现实,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
章节介绍
目 录
2021年版自序
2008年版自序:化陌生为熟悉
序(李亦园)
前言
文本与田野说明
社会篇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人群
第二章 村寨与城镇生活
第三章 族群认同与区分
第四章 结构下的情感与行为
历史篇
第五章 羌族史:典范与解构典范
第六章 羌族史的再建构:华夏边缘观点
第七章 本土根基历史:弟兄祖先故事
第八章 羌族认同与英雄祖先历史
文化篇
第九章 古羌人文化:事实、叙事与展演
第十章 当代羌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
结语 历史的创作物与创作者
参考书目
谢词
2008 年版追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韧勉的评论 时至今日重读这本经典,可以看出王明珂羌族研究的巨大影响有五:其一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概念引入中国,本书作为历史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研究范式,历史人类学研究得到国内广泛重视。其二本书重新定义中间地带的民族认同研究,其研究范式鼓励后学重新思考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以及历史溯源三个层面的民族史研究,由此孕育《游牧者的抉择》,从而将草原内亚研究引入中国。其三,本书为汶川地震中心区在震前最为详实的地方田野研究,成为了记录历史的典范,后来成为了地震回忆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四从本书可以看出王氏历史人类学研究的系统脉络,以及后续作品的引子,比如第七章与《英雄兄弟与弟兄民族》,第四章增补王氏21年新著《毒药猫理论》的内容。其五,本书彻底改变了世人对羌族的认识。
- 透明的评论 所以民族主义总有被叙事左右和无限可分陷入虚无的风险,所以还是得坚持唯物主义和阶级立场
- reton3的评论 几本书的材料都差不多,重点不太一样,看到这本缺少新鲜感。
- 山羊皮的评论 “历史心性”“文化展演”
- 藕生的评论 旧版是很多年前读的。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读着读着就不认识羌字了。当代民族识别与分类,在过去的羌人地带上,基本上沿承着汉人心目中羌、番、夷的区分概念。在此地带上过去被称为番的,其后裔大多数被归类为藏族,成为460万藏族中最东边的一部分。在此地带的南端,过去被称作夷的人群,其后裔如今被识别为彝族,成为660万彝族最北边的一部分。而羌民成为羌族,人数仅约20万,且不见于别处。羌族人数最少,但前述典范羌族史说明,汉族、藏族、彝族及许多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所谓氐羌系民族)中都有羌族的成分,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中的兄弟民族。羌族成为了汉、藏、彝与广大西南氐羌系民族间的黏合剂。羌族也颇以此自豪,他们常说,我们羌族是藏族、彝族的祖先,或说羌族是比汉族更古老的华夏族。典范羌族史也借由书写民族间的战争、征服、驱逐、迁徙,将国族结构核心与边缘区分合理化
- 薰的评论 相比之前所读王老师的著作,重复了一些内容,但一截骂一截、毒药猫的故事读起来令人思索王老师问题的核心,始终是在思考“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形成。古籍中的羌只是西方的牧羊人,被命名为羌也不过是生活方式与华夏不同,而随着华夏的西拓,羌的生活空间在不断重新描述。对先进文化认同,也让羌人在汉藏之间一截骂一截。最终历史上广大的羌人,只剩现在在川西的二十万人民族不仅仅是因为使用同一语言,生活同一地域,有相近的体质,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当我们都认同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时,民族的凝聚力也就形成了,从而产生民族观念下的两个目标:团结与进步。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在同一时空下思考认同与区分,在时间上思考延续与断裂,在空间上思考核心与边缘过去如何造就历史,历史诠释如何影响当下现实,不仅是历史学的问题,更是政治
- 晓林子悦的评论 该书是王明珂对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反思类注解与补充,也是《华夏边缘》一书的延伸研究和具体落实。王明珂在川西羌族村寨蹲点两年,广泛接触不同世代、阶层、教育的访谈对象。该书呈现口述历史、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三者的结合,理论扎实,推论缜密,一手材料鲜活生动,譬如“毒/药/猫”传说、弟兄祖先故事等都很有价值。
- 夷则十三的评论 我总是对构建、认同这些话题抱有莫名的执着
- 茕孑的评论 考虑到近代边缘地区的政治风险,中华民族的建构确实是一件好事儿。然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的实际实施,仍然是一天世界。民族的分类,识别,生造出来多少无中生有的所谓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