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土荒丘五十年
作者:(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
分类:文化
ISBN:9787559842817
出版时间:2021-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瑞德维拉扎教授的学术生涯回忆录。从19世纪末开始,中亚地区有许多闻名于世的考古发现,这与享誉世界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如M. E. 马松教授、普加琴科娃教授等杰出学者的长期努力密不可分。他们是本书作者的考古学引路人和人生导师。这部回忆录反映出一个曾经辉煌的中亚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以及一大批优秀的考古学家是如何在考古实践中成长的往事。
作者的求学生涯、随后参与或主导的一系列考古工作,以及和师友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本书的主体。作者叙事简洁流畅,论述清晰缜密,书稿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通过本书,读者既能深入了解北高加索和中亚重大考古项目的发展脉络,也能走进考古学者的日常生活,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与趣味,更能切实体会到两代优秀中亚考古学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这是一部能够激励人们爱上读书治学、激发对考古学的好奇与兴趣的不可多得之作。
◎编辑推荐
考古可不是蹲在土坑里磨洋工,马松导师一天的行程安排会严格到连学霸都偷偷叫苦。
就算导师是世界闻名的考古专家,学生也会忍不住偷偷送他一个外号。
当画了三天三夜的古城遗址平面图被白蚁啃得七零八落时,谁都会被气到只想在床头痛哭。
在被导师抓到睡懒觉之前,捏着牙刷冲到考古场地需要几分钟?
未来的考古学家也会抱着偷摘的沙地西瓜,被骑毛驴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当天气变得寒冷,野外的考古学家,不要犹豫,像猫一样睡到厨房的灶台上去吧!
以上是瑞德维拉扎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考古场地的日常生活。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在这部回忆录里,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最崇敬的导师马松教授,以及他的考古学同学们,都是有趣生动的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部能够吸引你一直读下去的回忆录。书中的黑白老照片更是满满年代感,把读者瞬间带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亚考古世界。
本书属于《新丝路艺丛》。继《地中海城记》和《陌生人马可》之后,让我们跟随“中亚考古骑士”,从北高加索的切格姆出发,穿越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城,直抵帕米尔西部的巴克特里亚,探寻中亚考古的艰辛岁月和辉煌成就,回味两代学者的青春芳华和趣味日常。
章节介绍
第一部
引 言 / 003
一 基斯洛沃茨克,感受考古 / 007
二 切格姆,最初的考古考察体验 / 031
三 M. E. 马松在基斯洛沃茨克 / 051
四 古老的梅尔夫 / 071
五 在乌兹别克斯坦最初的日子
与 G. A. 普加琴科娃一起在粟特从事考古勘察 / 098
六 M. E. 马松教授的最后一段路线
克什考古的地形考察 / 117
结束语 / 132
第二部
引 言 / 135
七 塔什干国立大学考古教研室和历史系 / 137
八 大学生科学考古小组 / 165
九 无价知识的宝库 / 181
十 野外考古实践 / 191
十一 梅尔夫古城,南土考古综合考察 / 199
十二 基什和纳赫沙布
克什考古地形考察 / 212
十三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间朝向克伦克尔大街的宿舍 / 222
十四 第一次去摘棉花 / 248
十五 暑假,在北高加索的考察和路线 / 255
十六 返回塔什干 / 266
十七 第一次来到巴克特里亚
哈腾—拉巴特 / 271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catse的评论 美好的大学生活,野外考古挖掘的艰辛,以及采棉花运动的趣闻,还有巴顿将军影片最后那段罗马凯旋式那句荣耀转瞬即逝的拉丁文表述,沙俄时代的学者古典主义素质还是相当高的,拉丁文信手拈来
- 长安的评论 可惜还没开始写到在最重要的在大夏发掘的部份就戛然而止。
- 思想的注脚的评论 里面好多珍贵图片~
- 芃芃的评论 老师查岗那段笑死
- 吉他爬山的评论 以前不太喜欢看这些考古类的图书,自从西安汉墓被发现后我就开始感兴趣了,就觉得很有神秘感,然后跟着这层谜一样的事件去揭晓答案,我觉得体验的这个过程很棒
- Vero的评论 老一代学者的情怀,难以复制了,珍藏
- 妞妞的评论 被人推荐看了这本书,本来我一搞金融的,对考古基本不了解;但读完后,对那句“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已成为热爱科学的象征”,感触还是挺深的。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看到一个考古学家的成长经历,算是一本很好的考古类传记吧!里面有不少章节很有趣,如果有人愿意当考古学家,这本书肯定能给他一些指引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