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
作者:张邦彦
分类:文化
ISBN:9787208173385
出版时间:2021-1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科学史 社会学 心理学 历史 近现代史 催眠 历史与记忆 民国
内容简介
缓解病痛、戒断烟瘾、感化罪犯、特务侦查……百年前,催眠术曾席卷中国上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疗、科技、实业、教育、政治等各领域,不仅是供人娱乐的奇观,还被赋予更多时代任务。
在这个世纪转换的动荡年代,西方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师生、警察、军人、商人、职员、心理专家等各色人物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催眠知识的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对“科学”的多元解释,也形塑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氛围。作者指出,时人对催眠术的理解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之后华人社会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语言、制度和知识的准备;同时,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国人通过催眠术形塑自我,想象符合时代所需的理想新人。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席卷全国的催眠术实验,究竟是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还是来自西洋的“精神科学”?
★展现一代人对精神世界与科学新知的另类探索。启蒙理性之外,国人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体验来形塑现代自我。
★打破精英与大众的边界,改变传统科学史的精英视角,“普通人”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与塑造者。
★打破科学与玄学的边界,揭示“科学”概念变动不居的意涵及其在不同层面的流通途径。
评论推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五四的“觉醒”话语之外,“无意识”的心理体验同样开启人们对自我和身体的全新理解,提供了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
——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李欧梵
这本书从一个全球史的观点考察催眠术由西方经日本传入中国的知识流动,以及催眠术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将近代中国催眠术放在中西、古今交织的历史脉络之中来观察其多元之意涵……邦彦展示了与主旋律并存的多彩缤纷的催眠世界。我认为这一本书揭露了一部分催眠术的面纱,又引导我们再进一步思索沉吟,去探讨更为广阔而未知的世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捧读之下立刻觉得爱不释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克武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玄学并不见得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大众科学也不只是科学的普及和通俗化那么简单,还意味着大众也是科学的参与者、实践者以及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的赋予者。不仅如此,该书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史叙事中罕见的“普通人”,及在近代中国语境中“大众”和“科学”概念的变动不居和独特意味。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余新忠
章节介绍
目录:
序一 复调视野下的催眠术 黄克武
序二 精神与科学的另类史 王文基
第一章 导论
一、楔子
二、什么 “科学”?谁的 “科学”?
三、大众科学史的视野
四、大众科学意义下的西方催眠术
五、催眠术与近代东亚
六、全书安排
第二章 惊奇与忧惧:日常生活中的催眠术
一、电磁化身体观的浮现
二、新式出版物中的催眠术
三、催眠术的展演
四、讲习所的设立与政府的压制
五、思想性的线索:群众心理学和 “暗示”观念的兴起
六、经验性的线索:犯罪事件的指证与文学的再现
七、历史性的线索:失魂与附身的恐慌
八、小结
第三章 机构的发展:催眠学会活动中的商业、政治与科学
一、前言
二、精神疗法的兴起
三、催眠学会简史
四、催眠学会的市场经营
五、催眠学会的政治操作
六、催眠函授中的 “商业交易”与 “互惠交换”
七、规范下的人与物
八、小结
第四章 心理知识的分化:催眠学会、灵学会与学院心理学
一、前言
二、催眠学会的灵学主张:“生机论”与“机械论”的思维
三、灵学领域的竞争者们
四、回到早年Psychological与Psychical的孪生关系
五、学院心理学与灵学的冲突
六、一场 《新青年》上的直接对话
七、从科玄论战思考 “精神”与 “科学”的关系
八、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谱写近代中国科学史的复调
二、界限划分、知识分化与自我的形塑
三、过去与未来
后记
参考文献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不知用什么名字的评论 ★★★★★ 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史专著。从“催眠术”出发,绕开既往落入俗套的国族身份、启蒙运动等等观点,勾连出一整套关于科学与玄学、外国与中国、精神与身体、业余与专业等等方面的“复调”互联与互搏。主体部分第二张讲的是出版物对于催眠术的涉猎与普教,公共空间对于催眠术的带娱乐性质的展演,以及讲习所的建立。催眠术逐渐由书本知识转为实践与实验。第四章谈的是催眠学会对于催眠建制化的过程。第五章谈的是催眠学会、领学会与学院心理学在争夺知识话语权的过程中争辩与争斗。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对于“大众科学”以及“科学大众化”的探讨。在作者看来,大众被不同群体调用包含了不同的主体。另外,作为一种“知识媒介”,催眠术的引入、发展、变异、传播也成为了理解“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方式。#读而思#1
- fateface的评论 我已经先睹为快了。很难想象这是本硕士论文,而且作者本科还是学医的,写得真是出人意料的好。看得出作者的英语和日语都很好,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将近代中国的催眠术置于世界和东亚的大背景下考虑,眼界十分宽广。尤其是第四章的思想史分析,思路之清晰,论述之精到,比大部分博士论文都要好,强烈推荐。作者的医学背景其实提供了很好的科学训练的基础,从医学转向史学研究,原本就有自我突破的意图,所以在处理“科学”边界的问题上,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思辨性,也带有自己独特的关怀和体认。这本书有一种久违的“少年感”,不说模棱两可的车轱辘话,处理史料也清新可读。作为专业书固然信息量很大,作为闲书也挺好看的。跟达恩顿那本其实关系不大,并不是简单的跟风之作。
- malingcat的评论 催眠术真是一个绝佳的选题。据说这本来是一篇硕士论文,让博士们情何以堪啊!
- 呼呼的评论 写得很精细。前两部分和我自己的题目切入角度几乎一样:科学知识小道化的面相、商业与政治的面相,不过这也是常规套路了。区别在于第三部分(第四章),主要是书写的学科间差异导致的。催眠术写起来讨巧材料也多,但同样,这一学科本身还是限制住了他的讨论:催眠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称为常民的科学史呢?
- 扭扭newnew的评论 去年买了台版 当时在接受很漫长的催眠治疗…
- 糖罐子的评论 非常有启发。国家对精神、身体、心灵、生活的规训控制治理改造,个体或回应或消极抵抗或逃避的自我技术的分析虽然已经很多,但是“催眠术”特有的含混暧昧真是一个绝佳的展示时代巨变和传统现代交接的微小载体啊。印象最深的是对催眠术的学科研究差异所展示的中国学术研究的那种范式的模糊性。然后,这还只是一篇硕士论文……
- 阿莱斯特的评论 想给四星,但是考虑到是硕士论文,加一星,sts研究真的很有趣,以后要多读一读像这种科学史。
- 走在小路上的评论 注意到这个话题还是当年看黄克武的灵学研究。没想到,这本书前身硕士论文的答辩、审查、推荐出版,黄克武先生都有份。
- 西多士的评论 以催眠术为对象,在众多的催眠术研究中找到了有趣的新切入点,描绘了异质性群体中的复杂划界工作,揭示了“大众”本身的模糊性和变动性。文笔之凝练与逻辑之清晰令人读之难忘,自照羞赧。
- 无公害邪恶小猫的评论 虽然感觉有几个地方从材料跳到立论的过程不是一步一步来的,但是重要议题都照顾到了,如作者所言“无意识”的观念史应该还有继续挖掘的潜力!不错不错!(作者外语真好啊!)
- 小p的评论 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像读凤凰文库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选题有趣、研究规整,但是有一种贪多求全、每个话题都浅尝辄止的感觉。以硕士论文的标准,真的是非常优秀。之前几位说这本书超越不少博士论文,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放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里都能算平均水平之上的作品。
- 梼杌的评论 又是别人家的硕士论文系列,近代催眠术的史料爬梳很详细,也谈到了催眠术在政治、商业、科学(学院科学与大众科学)观念以及民间信仰等中的流变与意涵,在读到总结时对作者没有专门列章考察的部分很感兴趣,即催眠术与近代个人意识的彰显的关系,可惜作者谈得较少。有求全之嫌,论述较平稳。
- 我说hey你说的评论 不知道为啥简体版要把精神的复调给去掉。笑死,这是作者特别强调的点。
- 如果可以永生的评论 题目挺有趣的,这类新文化史写法,总是有趣,但比例感似有缺,如今的流行做法就是挑一个事物、现象或小人物与某种进程,比如现代化、全球化勾连起来,创造一种重要性……
- 西方黑芝麻糊的评论 没有想看
- 大只的评论 表面看是在说催眠,实际上是在说历史与政治——毕竟很多时候,历史与政治才是最强的催眠术。非常刁钻且妙趣横生的选题,资料爬梳得深入,论述推进得利落,观点也不过分拔高,基本都是点到为止。看了下作者履历,医史双修的背景,无怪乎能找到这样的角度了。作为一篇硕士论文,在规范性和创见性上算是做得很不错了。突然想到:如果有人据此搞个小说或影视剧,譬如就叫《催眠时代》吧,主线就是中日西三派大师大对决、催眠/精神/灵学三大协会大暗斗、政府学院民间三股声音大碰撞,加上取材于民国小报的各类花式猎奇报道,再把蒋介石啊陈独秀啊鲁迅啊这些名人塞进去做做背景,这么一锅乱炖给演出来,应该挺好看的。另:人家台版原名《精神的复调》起得多贴切,到了内地版居然给拿掉了,也是离谱。
- 晓林子悦的评论 张邦彦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罗伯特•达恩顿的《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一书的启发。聚焦于考察催眠术推动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张邦彦考察了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流行,特别是在书籍出版、印刷品方面形成的时尚,张邦彦收集了当时报刊、专栏和小说的相关内容。许多知识分子都对此很感兴趣。它的流行也与近代中国渴望科学兴国、接受西潮影响有关。张邦彦的作品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回顾了中国人的神灵认识论,论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焦虑感,其间提及了孔飞力的名作《叫魂》。张邦彦强调,该书的主题涉及界限划分、知识分化和现代自我的形塑。近代中国催眠术引发的热烈回响与争议,呈现了大众建构现代精神科学的尝试,为既有的中国近代科学史研究补充了一个侧面的观察。
- 印斯茅斯渔夫的评论 应当说作者的确通过对于史料的爬梳,描绘了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科学等话语场中的历史形象,更为重要的,正如作者反复强调的那样,这一科学史的研究所根基的是对于“大众”的关切。“科学”这一日益精英化的话语与领域在传入中国的时刻,无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文化宣教方面,实则都不断与“大众”发生着各种意义上的相互作用,甚至到了新中国,不断掀起的“群众科学”运动无疑也可以看作这一历史调性的再现。而这也是此作最为珍贵之处,它提醒我们“科学”仍然需要经历一次次历史的话语建构,而在中国的语境之中,“大众”不仅以科学教育对象的身份存在,同时更是科学话语、体制与文化的最为重要的主体。
- 往西的评论 瑞思拜从选题到完成度,当博士论文也是上品。美中不足的是第二章结构有点不太合理我觉得……
- Tlön的评论 电磁化的身体观,在科玄之间,在生机论与机械论之间。科学术语的大众化帮助大众(包括知识精英和一般民众)从事一种未必“科学”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调整。动用四语资料,令人印象深刻。如有更多余裕把“精神”、“心灵”、“心理”在多重转译中的混杂语义再加分析也许会有更深入的发现。读完又有动力完成搁置了的“神经衰弱”论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