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德]米夏埃尔·海因里希
分类:文化
ISBN:9787305231148
出版时间:2021-9-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标签: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及其研究 哲学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经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本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计划的总体性阐释。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大量马克思的原始文献,针对当代左翼思想中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表面化理解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的若干定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就此而言,本书不只是一部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般性导论,而且以一种批判性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解方式,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彰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与开放性。
章节介绍
1 / 第一章 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1 / 第一节 什么是资本主义?
5 / 第二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
7 / 第三节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4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15 /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
17 / 第二节 理论与批判
21 / 第三节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超级武器?
24 / 第三章 价值、劳动与货币
24 / 第一节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
29 / 第二节 一个劳动价值论的证明?(个人行为与社会结构)
32 / 第三节 抽象劳动:实在抽象与有效关系
37 / 第四节 “幽灵般的对象性”:价值的生产理论还是流通理论?
40 / 第五节 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经济的形式规定性)
46 / 第六节 货币与交换过程(商品占有者的行为)
48 / 第七节 货币职能、货币商品与现代货币体系
54 / 第八节 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的“秘密”
62 / 第四章 资本、剩余价值与剥削
62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
66 / 第二节 价值的“奇能”:G—W—G′
70 / 第三节 阶级关系:“双重自由”的工人
73 / 第四节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与剥削
77 / 第五节 劳动的价值:一个“虚幻的用语”
79 / 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79 / 第一节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
84 / 第二节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竞争的强制规律
88 / 第三节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协作、分工与机器
93 /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破坏性潜能
96 / 第五节 形式与实际从属、福特制、生产与非生产劳动
101 / 第六节 资本积累、产业后备军与贫困化
107 / 第六章 资本的流通
107 /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流通费用、产业资本与商人资本
111 / 第二节 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12 /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16 / 第七章 利润、平均利润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17 / 第一节 成本价格、利润与利润率:范畴与日常的神秘化
120 / 第二节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123 / 第三节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一个批判
128 / 第八章 利息、信贷与“虚拟资本”
128 / 第一节 生息资本、利息与企业主收入:资本拜物教的完成
132 / 第二节 信用货币、银行与“虚拟资本”
137 / 第三节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的信用制度
141 / 第九章 危机
141 / 第一节 周期与危机
146 / 第二节 马克思有一个崩溃理论吗?
150 / 第十章 资产阶级关系的拜物教
150 / 第一节 “三位一体的公式”
156 / 第二节 关于反犹太主义的附评
161 / 第三节 阶级、阶级斗争与历史决定论
169 / 第十一章 国家与资本
170 / 第一节 国家:统治阶级的工具?
173 / 第二节 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规定:法治、福利国家与民主
183 / 第三节 世界市场与帝国主义
188 / 第十二章 共产主义:超越商品、货币与国家的社会
193 / 附文 “机器论片段”:马克思在《大纲》中的误认及《资本论》对它的超越
211 / 参考文献
218 / 索引
223 / 译后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浅中的评论 批判性导读
- Von.Y.Erick的评论 为了翻译这本书在香港把资本论三卷反反复复的翻完了,也算是一段神奇的经历,感谢张义修老师和张异宾老师把这本书版权买下来。
- 朝闻道的评论 整个人的思想被马克思升华了
- Little.Rice的评论 刚看了第二章,真不错啊,深得我心
- Dussardier的评论 现有中文最佳伴读,良心给出[……]标识
- 洞穴之外的评论 规规矩矩的资本论解读,适合初学者阅读
- 豆友173734914的评论 感觉某人讲过了,所以不是很震撼
- 擊球手的评论 《资本论》的论战对象决非是由人本主义问题式所引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异化现象,毋宁说这本著作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马克思本人同这样一种人本主义问题式的决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并非如同以主体为其出发点的古典经济学所呈现的那样是清晰可见的,相反他所讨论的核心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神秘化。任何主体的具体劳动在资本主义的规定下都无法直接构成价值,构成价值的劳动并不只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具体劳动必须经由一定的物质中介在社会关系中转化为特殊的抽象劳动才构成价值。因此真正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见的,它的主体不是人而是这些中介的特殊规定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作出的历史科学表述,正是从区分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出发,在确立形式规定性对主体认识的优先地位后,终完成其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 记mo录的评论 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