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Epub+Pdf夸克资源

7次阅读
没有评论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Epub+Pdf夸克资源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作者:[美]李怀印

分类:文化

ISBN:9787559844125

出版时间:2022-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近代史  中国研究  现代中国  社会史   

内容简介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本书聚焦地缘政治、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大学问出品。

【内容简介】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图书亮点】

1.中国近现代史知名学者李怀印新著,“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5号图书;

2.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亚洲研究学刊》《二十世纪中国》重点评介;

3.新见迭出。本书对影响现代中国形成的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的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反思,均有独到的见解;

4.研究方法新。采用“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以综合的视角努力挣脱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之泥潭,将诸多微观研究升华为宏观考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

5.视野宏大。本书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将近世中国的国家转型置于世界近代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和照察,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

6.时间跨度长。对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做了全面论述,打破了国内外中国史学界所习惯的古代与近代、近代与现代之间的分期藩篱,把延续数个世纪的中国国家转型历史作为一个既有不同环节又前后贯通的完整过程;

7.强烈的现实关怀。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求对今日中国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和转型等深层问题;

8.史料丰富。充分利用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书中论点皆有扎实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图表作为支撑。

【名家推荐】

本书从全球史视野,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中国是唯一一个建立在昔日王朝(帝国)基础之上并且成功转型的现代国家,而其转型时间之长,过程之复杂艰巨,同样世所仅见。而理解此点,是理解当代中国之关键。本书对于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诸多问题之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之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之反思,皆新见迭出,为近年少见之佳作。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作者致力超越以往的革命和现代化主导叙事,去重新勾勒中国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其次在于作者将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这三个要素形成分析架构,以此解释这个转型过程的发生。这三个要素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近年来多学科学者对包括边疆民族研究在内的区域及跨区域研究、明清财政史研究和政治文化意义上的认同研究取得长足推进,故而使诸多微观研究得以升华为本书这样的宏观考量。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探讨“现代中国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为一般读者所关注。李怀印教授的这部新著,不同于以往的所谓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碎片化”的细微考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这种全新的解析结构虽然遵循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但呈现四大特色:一是紧紧围绕现代国家形成的要素——疆域(领土、边疆)、人口(族群)、政府(国家治理能力)、主权展开论述;二是重点选取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等关键变项进行精细而恰当的探讨,并追究诸类项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影响;三是打破社会形态界限,将近三百年的中国国家——社会转型作为一个继承、变革、贯通的完整过程;四是将近世中国的国家——社会转型置于世界全史的视域下加以认识和照察。作者所论,非同类著作所可比肩。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怀印教授深耕中国长时段的历史实际,将宏观历史视野与中观地缘政治、财政及政治认同机制分析完美结合,摒弃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可以既大且强又充满发展的韧性与惯性,为什么可以超越“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演进范式。本书充满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敏锐而果断地回应了挑激现代中国国家合法性的种种论述。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何以能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政党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在“宏大叙事”早已祛魅、史学研究日益“碎片化”之今日,李怀印教授大胆揭橥“宏观历史”(macrohistory)的大旗,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大要素,对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进行重新诠释,讲述了中国由族群国家而疆域国家而主权国家,并最终形成高度集权与统一的现代国家的故事,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上述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视野宽广,内容闳富,体大思精,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

李怀印的新著全面阐述了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国家建造过程。作者充分利用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将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置于财政-军事视角和大历史的架构下,对制约国家形成过程的地缘格局、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等因素条分缕析,指出清朝国家独具特色的形成路径对理解现代中国疆域和族群构成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全书引人入胜,不仅有力论证了地缘格局、财政构成和认同塑造在现代中国的国家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而且在研究路径上与“中国中心论”遥相呼应,立足中国自身的经验,以理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要正确理解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成过程,必须摆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存在的因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所造成的种种偏颇和臆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中国的独特路径。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学刊》)

在诸多历史学家中间,李怀印的近著代表了一种分析架构上的突破。作者在丰富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如何动员财力支撑战争、巩固政权。通过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的比较,此书彰显了民国早期自下而上的国家形成过程。作者对军阀时期国家分裂与统一的财政基础的颇具洞见的分析,则让人相信,有关国家建造的历史社会学理论确可应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而作者对南京政权和共产党革命的分析则揭示了国家走向统一和集中的不同路径。

——Twentieth Century China(《二十世纪中国》)

章节介绍

★ 第一章 导论
问题所在
地缘、财政、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若干关键论题
★ 第二章 早期近代疆域国家的形成: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中国
边疆的整合
治理边疆
治理内地各省
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性
★ 第三章 边疆整合的限度:清朝财政构造中的低度均衡机制
清代的战争与财政
清朝财政的低水平均衡
清朝在世界历史上的独特性
★ 第四章 地方化集中主义:晚清国家的韧性与脆性
财政分权
有条件忠诚之滥觞
地方化集中主义
★ 第五章 从内陆到沿海:晚清地缘战略的重新定向
传统地缘秩序之终结
塞防与海防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成与败
★ 第六章 迈向现代民族国家:清末新政时期的国家重建
财政构造中的高度非均衡机制
地方化集中主义的陷阱
缔造新的民族
★ 第七章 集中化地方主义:民国前期财政军事政权之勃兴
军阀竞争中的赢家与输家
为何国民党势力胜出?
走向国家统一
中国后来居上:从区域到全国的建国路径
★ 第八章 半集中主义的宿命:国民党国家的成长与顿挫
制造新的正统
党国之政治认同
国民党国家的半集中主义
★ 第九章 国家建造的全面集中主义路径: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之交汇
共产党革命的地缘政治
打造政治认同
东北地区与国共内战
共产党根据地的财政构造
一个比较分析
★ 第十章 比较视野下的现代国家转型
疆域的扩张与整合
王朝的衰落与调适
迈向民主抑或集权国家
★ 第十一章 历史地认识现代中国
欧洲中心论的迷思
现代中国之成为“问题”
中国为何如此之“大”?
中国为何如此之“强”?
国家转型的连续性
★ 参考文献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Aaa…的评论 好一本大言不惭的横跨350年的帝王统治术分析与赞歌。
  • 麒麟的评论 又是一本未出版先火的作品,据说出版很不容易。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书中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 Thomson的评论 这本书处处模仿濮德培的书。然而从思考的深度、体量来看,作者压根没有回答他自己在导论中提出的那些宏大问题的能力,就算是提要也做不好。在濮德培那本书面前这本真的是中学生写作
  • 胡桑的评论 本书探讨了中国由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三组关系:汉人与其他族群的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个关键环节:再造一个多族群的疆域国家,重构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改造为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的现代国家;三个因素:地缘政治、财政-军事构造和政治认同。在这样的论述框架里,李怀印细致梳理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中国现代国家转型,试图“历史地认识现代中国”,揭示现代中国之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独特路径,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认知范式。
  • 来不相知去不留的评论 大才壮心之作。近代史需要的不止是茅海建,更需要这种高屋建瓴的思维。
  • 柳无益的评论 记得之前读宋怡明《被统治的艺术》,出版社的出版后记很有意思。宋怡明对删改的问题,他自己也说过,能让中国读者看到,总比看不到好。况且,中文版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书名的情况是司空见惯的。一字之差,或许就是能出版和不能出版的差别。后续白凯教授《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也会在我这里再版,书名我已经跟黄宗智教授和白凯教授达成了共识,照样会改为1949。出版不易,且读且珍惜。
  • 莲叶的评论 作者在书中将明清以来中国史领域的相关研究“融会贯通”,视野可谓宽广,最终希望回答:现代中国究竟从何而来?
  • 金陵老柏树的评论 追寻现代中国之路,视野宏大,话题未尽。
  • 新博士生17的评论 美籍华裔学者李怀印教授的新作,从全球史宏观视野思考中国和东北亚的现代化,非常值得推荐!
  • 红茶玛奇朵的评论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
  • 寻找家园的评论 原书标题是到1950年,此书篡改为1949年,可发一笑。
  • 妮儿的评论 很不错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