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木
作者:楊本芬
分類:小說
ISBN:9787559652614
出版時間:2021-7-2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標簽: 女性 回憶錄 中國文學 中國 文學 口述史 傳記 散文
內容簡介
《浮木》是《秋園》的續集。一位八旬奶奶講述她和媽媽,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傢人、親戚、鄉親們的故事,在那樣的年代裡,人們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隨波逐流、掙紮求生,他們的命運在大時代中載浮載沉、漂泊無向,有的從此破碎,有的尚有一線生機。文字中涉及的人物,其生命多數不復存在, 恰如泡影破滅於水面,閃電消失於天空。作者通過回憶,講述瞭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堅韌與美好,這一生,像是一顆露珠的記憶,微小,短暫。但在露珠破滅之前,那也是閃耀著晶亮光芒的,是一個完整的宇宙。
章節介紹
1、浮木是作者楊本芬創作的原創作品,下載鏈接均為網友上傳的網盤鏈接!
2、 提供優質免費的txt、pdf等下載鏈接,所有電子書均為完整版!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哼哼.floweray的評論 我總愛拿東亞幾個國傢和地區做對比,旁敲側擊地指出受儒傢文化的深度影響,其糟粕也是如此相似。以至於看到《鄉》這一章的時候一直在試圖與《82年的金智英》和《坡道上的傢》做類比,試圖牽強附會挖掘女性覺醒的點點滴滴。可直到看完,再回憶《秋園》,才恍然大悟,我太膚淺瞭。奶奶質樸的文字和娓娓道來的回憶底下是更耀眼的人性啊,是近百年中國歷史下女性更悠長紮實的無聲吶喊啊如果還非要類比,我相信她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一般的存在
- 把噗的評論 比之《秋園》,更喜歡《浮木》。讀到瞭正統歷史之外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史,撲面而來一股如佈萊希特在詩裡所言的“天空隻下鐵,不下雨”的蒼涼。人們活著,人們死去,僅此而已。女兒的後記把人看哭,“我是窮人的孩子。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期待第三部。
- 王絳綠的評論 火車上一口氣讀完,多次泫然欲泣,比《秋園》筆觸更細膩動人。這些普通人的一生,如浮木般在歷史長河裡浮沉,多是悲苦沉重之事。始終不變的,是母親、是之驊乃至一代一代走過那個苦難年代的中國女性,始終保有樂天善良的秉性。讀完想回傢好好抱抱媽媽。
- 一個喜桃的評論 前兩章實在是太苦瞭,邊讀邊鼻酸,不禁潸然淚下,好在第三章有些質樸又溫暖的生活,熬過瞭苦痛,日子好起來瞭,處處洋溢著微小的幸福,透著歷經磨難之後的平靜。遭受過苦難的人,卻依然熱愛著生活,保持著人性最初的溫良,可真好,令人覺得珍貴。
- 核心區白菜幫子的評論 整體感受是不如《秋園》有衝擊力。我個人覺得《秋園》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於它有「小說的自覺」,爾《浮木》的散文性質,讓它有點淪為《秋園》的邊角料。從「我傢」的故事到「我和我周邊人」的故事,撒開以後就有點零碎。私人記錄與回憶多少帶有「公共性」,最後的小景公共性不足。當然還是很佩服作者的。「這是一顆露珠的記憶,微小、脆弱。但在破滅之前,那也是閃耀著晶瑩光芒的,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正好在亞瑟王裡結尾讀到類似的:「在陽光閃耀的萬頃碧波中,個人的命運不過是滴水而已,雖然是滴閃亮的水珠。」——一個強調渺小但晶瑩,一個強調雖閃亮畢竟隻是滴水,殊途同歸。
- peter的評論 “當你為自己而寫,不是為稿費為發表而寫,寫作就開始瞭。”普通人的歷史才最是歷史,普通人的生活才最是生活。
- 木衛二的評論 《秋園》的失佚部分、鄉鄰與陌生人組成的短篇故事集,再證瞭浩劫並非碾壓在知識分子與舊官吏黑五類身上,鄉土中國的黑,就是死路一條,這大概無可爭辯。但不同程度的灰,就是書中吃黃連、喝農藥、孝子以身伺母暖腳、包括溺水風寒麻疹在內的孩童高死亡率…這顯然不隻發生在楊老太太身邊,在我長成的年代,依然目睹耳聞這類殘忍與慘烈,一旦無法流動,人在封閉小社會,隻會無路可退,精神自戕,投胎自滅。而在北京蘋果園遇到的礦工父子——失去手的父親和失去腳的兒子身上,那個父親肩上抬著兒子去打飯的景象,黑塔般的型態,似乎是整本書的寫照。倘若沒有血親的相扶依存,國人大概是真的活不下去呢。
- 粟冰箱的評論 那時的世界險惡荒寒,人說沒就沒瞭,飄如陌上塵,逝如薤上露。但還有一些善良、溫暖、幸福,被留存下來,晶瑩地閃耀。《浮木》這本書,在苦難中給人的撫慰,像餘秀華詩中寫過的一顆大寒將至仍在樹梢懸掛的橘子:“它用身體裡的春天包容瞭海,用夏天接納星辰/再用一個秋天贊頌瞭大地/而現在,它被孤獨地留下,沉甸甸的——仿佛愛,仿佛禮物”。
- 副皇上的評論 如果說《秋園》是你我的外婆;《浮木》就是你我的故鄉。
- 祝羽捷的評論 書中的人物群像像流星雨一般。生命中出現的人各個如流星一般,短暫照亮過我們。盡管人們註定要分離,生命註定要歸於平靜,但至少還能留下這樣炙熱的文字,永不褪色的記憶。
- 世小月的評論 在經歷瞭大部分人生後,一傢人對生活仍保持熱愛,彌足珍貴。 相比《秋園》,這本書多瞭平凡又親近的煙火氣。楊本芬老人的筆觸沒有對時代的批判,對現實的痛恨,一切就那樣發生瞭,也就很自然地被記錄下來。 想到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子》:等我們越過彌爾頓的亡靈,再也沒有人能遮擋我們的視線;等我們面對現實,因為這就是現實,我們沒有臂膀可以依靠,隻能自己前進,我們的關系不僅僅是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人和真實世界的關系。 雖然是以女性視角展開,以女性為主角,但是並沒有以因為女性的身份狹隘地審視時代與社會,而是以“人”。秋園、之驊,以及後記中作者的女兒都是如此。 我想這就是蘇醒的莎士比亞的妹妹。
- 找不到昵稱的評論 很高興,在書中,之曄和母親及兄弟幾人的晚年是幸福的。我知道楊女士的稿子肯定寫瞭不止這些,希望快些再出來幾本。
- 曉林子悅的評論 想起媽媽跟我說過,我曾經有過一個未謀面的哥哥,一歲大的時候,因為肺炎過世瞭。跟《浮木》裡的楊銳差不多吧。後來,媽媽有瞭第二個孩子,傢裡窮,營養不夠,懷胎七月就早產瞭,剛出生時隻有三斤半。哥哥幼時多病,一生病就高燒,一高燒就暈厥,那時的醫療條件不好,靠藥物退燒,藥毒潛伏體內,到瞭十來歲時,眼睛出瞭問題,各處尋醫不得,致盲。我跟哥哥差三歲,生我之後,爸爸進瞭公司,媽媽進瞭工廠,經濟條件好轉,雇瞭一個小阿妹帶我,我無憂無慮懵懂天真受著寵愛長大。爸爸多年勞累積病已經過世,媽媽現在身體也不好,一直無法適應沒有爸爸的日子。中國普通傢庭大約都有類似的經歷。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秋園》和《浮木》的原因。
- 空山的評論 麻葉,太苦瞭,怎麼那麼苦,感覺死完瞭……好在後面現在的平凡生活給瞭一些溫暖!其實無論是浮木還是草芥,經歷瞭生活所給的各種磨難以後,依然能笑對人生,這種女性溫柔的力量才是最珍貴的。很多地方都讀到鼻子酸酸,做人好難的。從小人物身上可以看見那個年代的魔幻,因為名字叫“王者興”被批鬥,因為自己的不小心把恨撒在女鵝身上的文秀(給她灌屎那點真的有點扶不住…其實死瞭還好,她不受罪,女鵝也不用來到世上受苦…算下來,世平郎中是最幸運的人瞭吧,富貴人傢,為瞭體驗一把敗傢子的生活,48年賣瞭傢產去當下層人民,結果新中國成立以後化為貧農,又翻身成瞭主人翁,91歲安詳離世(太魔幻瞭…她母親因為白內障不能看書看電視那點讓我覺得如果老瞭我情願又聾又啞也不要讓我瞎啊,求求瞭!湖南話代入感好好笑~
- Y的評論 從《秋園》讀到《浮木》楊奶奶的敘事方式如同水中的浮木隨波逐流這一生的掙紮。承受瞭歷史的命運,那些普通人的命運,在鄉村顯得格外的堅強,他們在洪流中掙紮,無聲無息的生活,無聲無息的死去。歷史其實都是要記錄下,來自底層人們的敘事更真實還原歷史真相。從秋園到浮木這種敘事方式,心裡的隱隱作痛卻不能嚎啕痛哭,時代的給他們帶來的傷痛也隻能埋在心中像浮木一樣隨著河流而去。
- 蕪塘子的評論 讀完《秋園》再讀《浮木》,八十年的歷史壓縮到一起,難免會有恍惚的錯覺。稱謂的力量可能比我想象中大很多。“秋園”,多好聽的名字,眼前出現的總是三十歲左右的圓臉愛笑的幹凈女人。而在《浮木》裡,“母親”兩個字壓上來,似乎就多瞭四十歲女人眼角的細紋和臉上的愁雲。閱讀的過程中,秋園的臉被母親的臉取代,母親的臉又被之驊的臉取代,之驊的臉又被章紅的臉取代。這個傢裡幾代的男人似乎也是一樣,書生氣,正直又倔強。自認為是一個至極冷漠的人,但也不能不被書裡流淌的至親溫情和依靠打動,讀畢悵然。期待作傢楊本芬女士的第三部。
- 黎戈的評論 我媽先看完瞭,評如下:“在《浮木》中正好看到有一部分是《秋園》的補遺拾漏,寫得樸素清爽,我也喜歡看,她認識的那些鄉間人物,他們的生生死死,是生活的真實寫照。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一個普通人為同代人發聲,留下瞭《秋園》和《浮木》這珍貴的平民史歌。”
- amour的評論 《浮木》這個書名取得太好瞭,時代下的女性,不正如浮木一般,在命運的長河裡飄零著。楊阿姨平樸的語言,娓娓道來那些從過去流淌而下的故事,那種舊時女性無力又宿命的感覺,太貼切不過瞭。作者細節描寫如此素雅清新,稍加添改都失去原文平和之力。是一本細膩的刻畫那個年代女性眾生的短篇集,讀完之後想去讀長篇《秋園》。
- 祁十一的評論 真好看啊,楊本芬女士瞭不起!一生顛沛流離、不乏苦難,卻在退休後,於做飯洗碗、照顧老伴外孫女的間歇,提筆寫作,還寫得這麼好。一個個中國最普通平凡的人的故事,生生死死、恩怨情仇、災難與希望,那麼質樸和煙火,就像在看老傢叔伯姨的人生。這麼真實有質感的記錄,會一直流傳下去吧。
- kivo的評論 太喜歡這本書瞭~也非常喜歡楊奶奶的母親秋園那大度和溫柔善良的性格。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傢長,才能養育出楊奶奶這些優秀的子女吧。第一部分追憶母親和傢族的最好看!後面講她自己老年生活,以及看瞭後的點滴生活,輕松又有趣!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