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沒有回答
作者:[日]是枝裕和
分類:文化
ISBN:9787559651648
出版時間:2021-6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標簽: 是枝裕和 日本 紀實 日本文學 文學 紀錄片 非虛構 小說
內容簡介
水俁病是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因1956年發生於日本熊本水俁市而得名。作為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負面遺產,水俁事件戳破瞭為瞭經濟成長而忽視社會福祉的時代弊病。而在1990年,日本負責調解水俁事件的官員山內豐德,忽然自殺身亡。
山內的自殺引發媒體嘩然,1991年,28歲的導演是枝裕和,因執導《可是……拋棄福祉的時代》紀錄片拜訪瞭山內的遺孀,借此走進這位官員53年的人生軌跡。過程中,是枝被山內豐德這個人物深深吸引。跟隨著山內夫人的證言和山內留下的大量信件、詩歌、隨筆、論文等,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側面漸漸浮現出來。
在他追求做一個純粹的人時,將他的人生變得危機四伏的“官僚”究竟是怎樣的職業?
為什麼他會在詩中刻上“可是”的句子,得出“雲沒有回答”的結論呢?
熱愛詩歌的山內和文學部出身的導演是枝之間的共情,讓這一記錄跳脫出紀實報導的框架,平靜中讓人熱淚盈眶,並直接影響瞭是枝導演兩部重要作品《幻之光》、《無人知曉》的誕生。
章節介紹
“事實上,“水俁”與“福島”,兩者相似得令人毛骨悚然。可以說,由我們所構成的日本社會,沒有從“水俁”身上吸取任何教訓, 正因為“水俁”被遺忘瞭,所以我們對“福島”無從防備。本書通過過去的事件,敏銳地揭示瞭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實。 生活在“後 311”世界的我們,在被揭示出的相似性面前隻能瞠目結舌,猶如讀到自己過去寫的日記,為自己沒怎麼成長而無語。”
——電影作傢 想田和弘
除瞭《步履不停》之外,最喜歡的一本是枝裕和。官員自殺,這樣一個很容易戲劇化處理的題材,被層層剝開,肌理細膩的呈現日常的質感,人,就是人,是枝裕和試圖還給官員以人的渾然完整。而在保障貧民、受害者與官方權益、人和行政身份之間的縫隙處,這個官員承受不起內心的沖突,掉下去死瞭。
——黎戈
一口氣讀完,是枝從這時候起,就秉持著一種凝結著憤怒的信念去耐心地“看”瞭,紀實文學是有種令人窒息的壓迫力,但這種力量同時也強大到讓人能去篤信一些東西,謝謝,遠離虛無並不比遠離淺薄更加容易。
——ichigoichie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冬蟲夏草的評論 一本容量過大的非虛構作品,在是枝導演的筆下在時空中反復橫跳,情緒也跟著起起落落。我自己環境科學出身(書中環境廳),之後莫名其妙地當瞭老師(書中的聖職),前男友凡事憋心裡毫無溝通能力的回避傾向(書中的夫妻關系),被前男友也帶著陷入混亂之後的自救(書中知子的振作),讀起來這本書,分分鐘共情到長籲短嘆…會有很多慨嘆與啟發,面對人間的艱難,支棱不起來,但總也有活下去的羈絆,隻是人要突破自己,哪裡那麼容易呢?是枝導演真正意味上的處女作,埋伏著他日後電影中的許多元素。山內究竟是加害者,還是被害者?文青官僚之死,這份悲劇的起點究竟在哪兒?還有無處不在的父子情結等待告解……讀過著實羨慕是枝導演的視野,那是天賦,絕非力致。
- birds的評論 也曾懷揣為社會創造福祉的浩蕩理想,卻在官僚場中滾爬、顛倒為人,叩問心中朵雲得不到答案,終無能為力選擇自毀。像是另一個國度幻滅的《薄荷糖》,當金永浩面對火車高喊“我想回去”,山內豐德則寫詩訴諸“快,還給我”!他想要的卻隻是一個詞“可是”。為什麼要剝奪一個人站在正確陣地說出“可是”的權利?也正是這個詞啟發瞭青年的是枝裕和,追尋新聞事件報道背後真實的個體,思考它的公共意義,成就未來一代人文關懷電影大師。是枝裕和直言日後的一切皆匯聚於這部文字處女作,而非電影處女作。
- Eva的評論 在《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有談到相關紀錄片。是枝裕和與山內一樣思考著“雙重性”的問題: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相互拉扯,究竟是追求本心和自我做有益於大眾的事,還是職業需求去做與內心想法略微相背離的事。采訪企劃調整局長遺孀山內知子之後,他開始瞭解山內豐德:少年缺少父愛母愛,早早建立傢庭卻忙於工作冷落傢庭,為大眾福祉救助奔走拼命,有著文人詩意和強大的工作執行力。同時他陷於感同身受和冷靜平衡多方需求的困境中。調查水俁病及隨後公害補償讓他身心俱疲。山內在日常工作隨筆中談到他觀察到的輕視社會福祉隻求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等方面問題,可謂是極具超前意識的真知灼見。他內心焦灼於實際問題無法妥善處理和應負未負責任的缺失感與挫敗感之中。精神的潔癖和強烈的自愛讓他不斷自我否定到生命終結。他問雲,何是歸處。雲沒有回答。
- 成知默的評論 是枝裕和以一個導演的身份來記錄作為高級官僚山內豐德的生與死,卻恰恰是將其從官僚的行政與社會身份中剝離開來,呈現一個稍顯笨拙但卻飽含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在現實夾縫中的困頓與走投無路。自童年起綿延一生的缺失感、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時一貫的一絲不茍,投身於官場卻與官場規則、威權主義格格不入,如是枝裕和所說,個體總是“開放性地存在於公共性中”,而山內的遭遇更體現出個體在與公共性的沖撞中的微渺與無力,作為無情官僚機器的一環,他既無法泯滅自己的良知而隨波逐流,也因對個體福祉的維護而舉步維艱,摧毀他的,正是這種煢煢孑立的孤獨。是枝也並未停留在對個體遭遇的陳述,而是通過個體事件完成對公共性的批判,如所謂的社會福祉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卻未能植入社會性服務的實踐性土壤,這部作品是是枝關懷人與社會的起點。
- 芙裳的評論 論一本書名字的重要性,如果這一次出版它還是叫《可是……某福祉高級官僚走向死亡的軌跡》或是《官僚為何選擇死亡 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可能是不會翻開這本書的,幸好第三次出版,它有瞭新的名字——《雲沒有回答》。42
- 昭晰的評論 最開始讀這本書,我的心理預期是看到一位高級官員的真誠和善良,他在理想與現實中的掙紮,最後讀者去理解他,並且寬容地對待他。讀完全書,的確達到瞭我的心理預期,但是枝裕和表達的內容不隻是這些。除瞭對日本行政和福祉事業的批評,在此書中,我還看到瞭是枝裕和對自己職業的思考(采訪的“暴力性”,精神至上主義),對現代人如何在“雙重性”(受害者與加害者)中安身的思考。文筆很細膩,翻譯很好。
- Jiayu的評論 這種從個人悲劇折射社會悲劇的管中窺豹,極具人文主義,有溫度卻也不失精準,著實體現出是枝裕和的功力。我覺得是枝裕和和山內應該是相似的,是枝裕和對山內這種純碎的理想主義者一定是心心相惜,隻是可惜山內把自己的人生錯付給瞭國傢福祉,而是枝裕和在光影的世界裡講述著與社會福祉相關的各色故事。
- 湛泊的評論 四星,災難紀實。“回憶蘇醒瞭,而我卻想忘記”,山內君深深著迷於改編自杜拉斯《長別離》的電影,因為男主阿貝爾的“記憶缺失”,讓他得以忘瞭戰爭中暗無天日的恐怖記憶。因此,山內君作為水俁病事件的首要責任官.員——“他竭力忘記不斷聚集在自己內心的缺失感和挫敗感。然而,真實的內心不允許他回避。結果,他對自己禁止瞭‘忘卻’這一行為的發生”,以至於最終走上瞭自.決之路……之前已看瞭5本是枝裕和的一如直木獎風格般的傢庭小說,沒想到比這些更早期的紀實也十分地道,頗顯功底,有理有據。略有遺憾的是,表達上稍顯枯燥瞭些。最後,是枝裕和在走訪山內君事件的過程中,也找回瞭自己“記憶缺失”的——純粹的部分。關於水俁病事件,力薦我男神水上勉的絕版推理書《大海獠牙》。關於日本的災難紀實,目前讀到最好的一本是《巨浪下的小學》
- 阿基裡斯追龜的評論 是枝裕和一語道破,這部作品刻上瞭20多歲時他的憤怒以及其他情感,可以說是用山內先生的肉體和精神來進行的自我表達。而對於20多歲的我來說,理想主義者的故事永遠都是最動人的。我的內心也在閱讀中完成瞭一次無聲式的自我表達。這部作品是以日本高級官僚山內豐德懷揣著對於福祉事業的滿腔熱情,卻因人的良心與官僚所處的立場對立,而以自殺作為抗爭方式的真實故事為題材的紀實文學,是是枝裕和在拍攝紀錄片以後拜訪其遺孀所挖掘出來的理想主義者的真實內心,也是是枝裕和的處女作。在閱讀的過程中,便能體會到是枝裕和對於山內的共情,字裡行間,表露出其對於人類的關懷和對於生命的深刻思考。也不難理解為何他能夠在往後的日子裡拍出那樣的作品。對於是枝的敬佩與愛意在今日又增添瞭一分。
- d的評論 是枝裕和還是搞電影吧
- 曉逢的評論 靜態的紀實作品,卻能直擊人心,給人帶來更多的反思。
- 葉左的評論 山內豐德這個人物,他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可能他也意識到瞭他自身的雙重性,但他給出的結論不是通常人所選擇的回避,而是直接選擇瞭死亡。自己越往下活越覺得自身充滿瞭多重性,往往不願深究,深究的過程是想抓掉頭發的痛苦。是枝裕和不愧為大師,不僅僅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能夠意識到這種雙重性並表現給世人,使世人思考,是大師所為。
- 五仁月餅刺蝟的評論 對於福祉而言的理想主義,不斷被經濟優先的現實主義所傾軋,我認為山內先生竭盡瞭他的所能,奮鬥在福祉走下坡路的時代。作為一介官僚,在親歷福祉滑坡的責任方面,不得不說他是身處加害者一方的人物,與此同時,他又讓人覺得是一個時代的受害者。我覺得他被兩個矢量撕扯,活在身份的雙重性中。然而,這並不限於山內,當你謀求在當下這個時代生存下去時,無論是否願意,都不得不背負這一雙重性。隻是大多數人難以正視這種精神上的加害者屬性,因而選擇瞭回避。也許我們需要做的,是認識到我們活在這一雙重性中,且不自暴自棄,並做好從那種狀態中出發的心理準備。不回避這一殘酷的自我認識,帶著某種自覺意識活在當下。透過山內豐德的生和死,在看待自己與自己的職業關系、職場上技術磨煉的方法,與這個時代相處的方式深化自己的思考。
- 淘兔兔的評論 |用做人的良心對待工作,在機關裡隻會幹得頭破血流。你必須用國傢的邏輯行事,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變得冷酷無情。機關是這種人才能生存下來的世界,環境廳也一樣。盡管這是常理,山內卻為此痛苦。作為一個純粹的人而痛苦不堪,他苦苦思索,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困難在哪裡。| 用人的良心對待除機關之外的很多工作,內心也會被痛苦狠狠折磨。理想主義者應該明白的是,眼前的社會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理想的社會。身處在社會中,就會有不得不妥協、屈服、痛苦的時候。但是,如何在看清這一切之後,依然愛著這個世界,依然愛著自己的生活,願意用理想推動社會變得更好,並在其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平衡點,這個是我們需要好好思考的。外部因素並不是導致山內做出自殺選擇的核心。一直以來,他向往的都是高度純凈化的理想主義世界。
- 祁十一的評論 理想主義者的幻滅故事。越讀到後面越震撼,“作為官僚需要的不再是理想,而變成瞭利用關系、策略等政治手腕。”山內的不幸,是理想主義被現實主義所壓垮這一時代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我這樣一個自認理想主義的人,從來沒想過去搞政治,哪怕當初學瞭一年政治學……
- 棠梨煎雪的評論 一個理想主義者為另外一個理想主義者寫的紀實記錄。
- raiNysoul的評論 前面幾章會感慨不愧是拍紀錄片的是枝裕和(線與點,過去與臨界點的交叉可讀性,也頗有剪輯的畫面感),但越到結尾處作者自身的情感越為凸顯(尤其作為同行對於媒體的厭惡情緒)。誠然,紀錄片也是借事件抒發記錄者本人的想法。感覺山內是太典型的日本官員瞭,造成影響也因為事件本身的社會關註,每個原子化的同質社畜背後都是值得挖掘的故事。可是,年過五十再也寫不出十五歲的“可是”瞭。
- 人間生活觀察員的評論 07#2
- MaY°玫的評論 以負責調解水俁事件糾紛官員山內豐德的自殺為采訪契機,作者深入瞭解瞭山內的人生軌跡,「人的良心和官僚所處的立場對立,他在重重的夾擊下選擇瞭死亡。」,多年前水俁事件解決策略和現今的福島事件極為相似,不去直面正視付出代價解決,反而都做瞭自欺欺人的決策。
- 花 小閑的評論 並不是做到那個位置就能想當然地實現一些抱負。官做大瞭首先要學的是一碗水端平,是端心裡的道德準繩也端實際事情可以處理的程度。來自各方面的束縛壓垮瞭這個文青之官僚,也許性格的一些東西,真的是在人往上走的時候起到瞭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