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慮
作者:[英]弗朗西斯·奧戈爾曼
分類:文化
ISBN:9787559835642
出版時間:2021-4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標簽: 文化史 心理學 文化 社會史 文學 情感 新民說 歷史思考
內容簡介
“我憂故我在”
憂慮者的自查手冊 “時代疾病”的文化指南
以文學、藝術、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之手
層層拆解憂慮的魔盒
憂慮,人類精神的隱痛,日常生活的暗湧。本書融文學、藝術、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視域,以全新的方法,剖析瞭“憂慮”這一內在經驗。作者從詞源學的角度,通過征引其文學表征,追溯瞭“憂慮”之觀念的歷史,並從心理學、文化史等角度探尋其深層成因和特質,揭示瞭在理性主義和選擇理論盛行的現代社會中,為何憂慮註定與我們如影隨形,以至成為“時代的疾病”。此外,作者還討論瞭憂慮對於個人乃至社會的獨特意義,並從作為憂慮者的自身經驗出發,嘗試提出可能的紓解通道。
章節介紹
前 言
Ⅰ 可是唉,你近來這樣多病
Ⅱ 哎喲,真是不可思議的怪事
Ⅲ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
Ⅳ 請接受我心煩意亂的感謝
致 謝
參考文獻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韌勉的評論 文學作品雖然存在虛構成份,但是它其中蘊藏著的情感卻反應出其創作時代的真情實感,憂慮作為情感的一部分,在啟蒙運動以來的西方文化中被渲染著淋漓盡致。在作者看來個人憂慮的根源來源於個體的不安全感的滋生,是個體自負的表現,每個人應該承認自己是存留失敗的可能性的,不存在永遠的成功。憂慮是一種更容易實現的“愛”,個體用自我需求取代對愛人的差異性認識,甚至通過可怕的外化,使其成為自我需求的延伸。同時憂慮者也跟擅長獨處與自我反省,如果個體善於利用憂慮的及積極特質,在心態上也積極起來,那麼個體的安全感也能得以滿足,並成就幸福人生。
- 曉林子悅的評論 理論規劃和目的性太強瞭。把憂慮換成孤獨、寂寞、抑鬱等等當代病,寫法都可以替換,先解釋名詞,下定義和分析概念,接著從文學史、哲學史和社會事件裡耙梳材料,然後填塞進預備好的框架,就可以成為一部類似的作品。
- 林培源的評論 書名為《憂慮:一段文學與文化史》,其中關於文學對“憂慮”的表現俯拾皆是:莎士比亞、喬伊斯、艾略特、狄更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啟蒙理性——或者是人自身對理性選擇的思考促成瞭“憂慮”的誕生。如作者所言,憂慮和理性相伴相生,憂慮是理性的缺陷、是理性思考的副產品。憂慮並非全無益處,作為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精神或心理現象(甚至它就是人的一種日常狀態),它使我們對自身的存在給予特別的關註。“我憂故我在”並非對笛卡爾名言的戲仿,而是實實在在,對人類現代社會狀況的概括。為作者縱橫捭闔、引經據典的能力點贊,薄薄一小冊,翻譯極好,雅致而耐讀。
- 陸釣雪等待瑤寶的評論 Worrying. 一本文學“無助書”(there’s-no-help-book)。相比“焦慮”一詞,“憂慮”更加稀松平常,而“焦慮”令人聯想到臨床醫生的標簽,會隨時變得極端,令人失能。毫無疑問,本書所關註的憂慮遠不及抑鬱那麼嚴重,它能融入普通的、正常的,甚至成功的生活。“憂慮”是一種傢常的、功能性的情緒,它無處不在,如影隨形,而在我看來絕非一種病態。憂慮可以是一種集體情緒,但更常是一種私人體驗。個人的憂慮雖然可以訴說,但人們通常都將其默默藏於心裡。作為私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能難以相信別人也有這樣的經歷,繼而認為哪怕我們向他人傾訴,他人也難以相信我們所言。憂慮的主要特征就是對於未知的未來,或者更確切地說,對於存在某些不確定因素的未來的擔憂。憂慮往往是循環往復的。問題看似簡單直接,卻揮之不散
- Rainy Yellow的評論 憂慮的作者憂慮地寫瞭一本書,再由憂慮的編輯交給憂慮的讀者們文學的憂慮與現實的憂慮,都是人類的憂慮
- 安德烈大叔的評論 “活在現在”的世俗說辭就是為瞭逃避更深的憂慮,豈不知憂慮乃理性之副作用,它是痛苦不安的,也註定是思考的、存在的。
- J的評論 半天讀完,一本有意思的小書,捕捉到瞭自己生活中難以名狀的情緒狀態。
- Creative的評論 感謝大夥的摘錄,讓我能一窺本書的概貌。
- 蟬的評論 對憂慮的解讀很值得回味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