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那時已是獵人
作者:[德] 赫塔·米勒
分類:小說
ISBN:9787221161765
出版時間:2021-4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標簽: 赫塔·米勒 諾貝爾文學獎 德國 德語文學 小說 外國文學 文學 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
羅馬尼亞三部曲第一部
獨樹一幟的詩意語言講述獨裁國傢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個場景裡的羅馬尼亞往事
♝內容簡介
在風雨飄搖中的羅馬尼亞,兩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們逐漸從好友發展到友誼破裂。非線性的情節架構方式,詩化的語言,使得小說 略顯散漫,不過透過凌亂、散漫和隱晦的文字表層,是作者深沉的況味。
♝編輯推薦
◎ 赫塔·米勒,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於羅馬尼亞德語村莊,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通過寫作這種沉默的行動,賦予弱小者以尊嚴。
◎ 精準的意象,簡練的文字,精準刻畫瞭羅馬尼亞當時的生活氛圍,媲美電影《竊聽風暴》。
◎ 在風雨飄搖的羅馬尼亞,一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們的友誼因為後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機,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傢後,發現臥室的狐貍皮尾巴短一截……
♝媒體推薦
黑暗的拼貼,充滿恐懼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詩意又率直,像棱鏡一樣起作用,粉碎並照亮瞭一個始終在觀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敘述有電影般的強度……簡短的短句不斷積累、重疊,整體上形成一部嘈雜的交響樂。
——《泰晤士文學增刊》
赫塔·米勒的語調中包含著忿怒之氣,在書頁上震顫。
——《波士頓環球報》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她專註於詩歌的凝練與散文的直率,描繪瞭無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觀。”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理由
但為瞭確保我們自身的存在,我們仍然需要這些物體,這些姿態,這些詞語。畢竟,我們能去掌握越多的詞語,我們就越自由。即使我們的口被封住,我們還能試著通過姿態甚至物體來堅持我們自己的權利。對審查者而言,它們更加難以解讀,要花費不少時間才會引起他們的警覺。而通過引起警覺前的大量時間,它們把我們受到的羞辱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尊嚴。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
章節介紹
蘋果蚜蟲的道路 / 001
手中的男人 / 017
額頭前的卷發 / 022
一個人差不多就是一塊面包 / 046
一條領帶 / 064
夏天的內臟 / 069
貓和侏儒 / 082
胡 桃 / 101
另一種寂靜 / 113
鼓膜炎 / 124
最矮小的男人有最大的棍子 / 134
叼在嘴裡的草秸 / 139
沒有臉的臉 / 143
剃須刀 / 157
獵狐貍用套 / 160
你什麼都不要說 / 169
我的頭是黑暗的 / 180
桌子上的狐貍 / 192
飛 吻 / 198
丟失的鍬 / 204
冷的時候我不能往水裡看 / 209
曾經有過一次但不是現在 / 213
胎 記 / 222
馬蜂遊戲 / 230
外流的城市 / 240
夜 壺 / 251
指甲在長 / 258
透明的睡眠 / 265
黑白相間的天空 / 269
凍僵的漿果 / 277
陌路人 / 284
沒關系 / 289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後浪文學的評論 黑暗的拼貼,充滿恐懼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詩意又率直,像棱鏡一樣起作用,粉碎並照亮瞭一個始終在觀望、等待的世界。在那個世界,女孩身上的香水味道像秘密警察。
- 彼得潘耶夫斯基的評論 評論傢丹尼斯·斯格克(Denis Scheck)描述在米勒在柏林的傢中拜訪時,發現她的辦公桌上裝有一個抽屜,裡面裝滿瞭從她在此過程中被徹底摧毀的報紙上剪下來的單個字母。意識到她是用字母來寫文字的,他感到自己“進入瞭一個真正的詩人的講習班”。赫塔·米勒的小說由散文化、詩歌化的語言,哥特式的想象力,讓人想到安吉拉·卡特和佈魯諾·舒爾茨,怪異的細節、醒目的色彩、羅列不為人知的小物件、迷你的狂歡,不過和卡特的中世紀怪誕相比,米勒更多地勾勒瞭自己早年生活在共產主義世界的工人階級生活,所以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工廠生活的經驗如何從巴洛克式的句子中延宕而出。
- 空山的評論 沒完沒瞭的政治隱喻看到頭疼欲裂,但能把隱喻用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也啊厲害瞭,雖然文字陰暗晦澀難懂,但直到歷史背景其實就還好,而且越讀越順暢,還蠻過癮的。齊奧塞斯庫統治下的羅馬尼亞,人民貧困饑餓,大搞個人崇拜,男性暴力無處不在,性侵女性,禁止離婚和墮胎,無自由,秘密警察如影隨形,精神禁錮使人戰戰兢兢。但,那時候狐貍就是獵人瞭,而且狐貍永遠都是獵人,這不矛盾。就是,看完以後有點不能直視西瓜瞭(還怎麼下得瞭口啊!“獵人的頭發、胡子和手上的毛是紅色的,還有他的臉頰,和狐貍一樣。那時狐貍就是獵人瞭。”
- 阿夢的評論 赫塔·米勒的故事不那麼容易理解。在她抱以冷眼、距離、隱喻的敘事裡,人們生活在處於獨裁統治之下的工業小鎮,猶如生活在狩獵場無處躲藏待宰的狐貍們。“我隻有一個思想 我能和你們換什麼 用我的一個兄弟 換一根香煙“;人們在草叢間、工廠的角落裡、廠長辦公室做的愛;與找尋著背、頭、腿的橡皮棒…都是暴力。時間一點一滴過去,政權換瞭新的主腦。售票員把瓜子殼隔著窗戶吐出來,問,來回票?不,單程。
- 後浪的評論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羅馬尼亞三部曲第一部,獨樹一幟的詩意語言講述極權國傢的破碎生活,兩個女孩在風雨飄搖的羅馬尼亞,等待著她們觀望的世界。
- 粟冰箱的評論 赫塔·米勒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小說,充滿瞭隱喻、意象跟情緒,句子卻不黏稠,有種凌厲的美:“咒罵是冷的,咒罵不需要大麗花,不需要面包、蘋果,不需要夏天。”“在一串一串的疣中有癡迷和擺脫,有爸爸、媽媽、親戚、鄰居和陌生人的狡詐。”讀這樣的文字時,我倒不怎麼關心故事情節瞭,散漫地閱讀更加舒服,讓人物是詩歌的回響,讓細節是迷離的閃光,不必強迫自己弄懂作者每個詞語每句話,那樣太累。就像參觀一座怪夢的宮殿,隨坐隨臥,隨行隨止,哪怕隻擷取一個玻璃的碎片。
- alain.proust的評論 第二次讀,忘記提前看內容簡介,差點當作一篇篇相互聯系但彼此獨立的短篇來讀,也產生瞭和第一次讀完全不一樣的效果,政治元素幾乎變成瞭無心的點綴,某種更為深刻的破碎和驚悚卻如此恒久。
- 馬戲團的評論 好久沒看到文筆這麼好的小說瞭,值得回味的段落實在太多瞭。
- lieerli的評論 不喜歡這種敘述 過多的他物描寫 敘述的功能降到最低
- Jonathan的評論 不是誰都能喜歡這種敘事手法的,隱喻的、詩話的、散文性的、類比的,讀起來不輕松但讀進去就覺得真是妙。這些背離常理的人和事是齊奧塞斯庫統治下的常理,讀米勒的書一定要知道她筆下的背景。
- 赤色塵埃的評論 殘酷是朦朧的,愛情、死亡、人性也是,把直面的痛苦折射觀看,既無情又堅定。
- 雲隱的評論 看似散漫無羈的片段,層層疊疊,包裹這一個獨裁者走向終結的故事。充滿意向,詩歌般的語言,獨裁者的臉通過報紙監視整個國傢,卻不知被奴役的狐貍已變成獵人。
- 小銀的評論 詩意的語言下埋葬著對獨裁和男人的怨恨
- 滾下樓梯流瞭產的評論 文字很美,如果劇情再弱一點,我會更加喜歡,如果表達的不是獨裁相關的主題,我可能會給5星。喜歡的就是這種詩一般的文字寫成的小說。
- 江湖騙子的評論 充滿恐懼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