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會議
作者:[阿根廷] 塞薩爾·艾拉
分類:小說
ISBN:9787533960520
出版時間:2021-2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標簽: 阿根廷 拉美文學 小說 文學 文藝 外國文學 拉美
內容簡介
《文學會議》是阿根廷作傢塞薩爾•艾拉的中篇小說,也是“塞薩爾·艾拉作品系列”中故事節奏最緊湊,閱讀體驗最佳的作品。《文學會議》風格多變,它以探險尋寶類小說開篇,隨即過渡成科幻小說,在轉變成一部夾雜著驚悚離奇的“劇中劇”的愛情文藝作品後,最終又以恐怖電影的形式走向高潮。看似光怪陸離的故事背後暗藏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他為日益衰落的出版業感到失落沮喪,也對附庸風雅的“文化人”充滿嘲諷。精妙而又無比辛辣的比喻藏在玄幻故事之中,有種恰到好處的妥帖感。
這部中篇小說結構簡潔明瞭,共分為前後兩個部分:《馬庫托之索》和《大會》。第一部分《馬庫托之索》作為故事的序曲,篇幅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一,講述瞭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大會》包括八個章節,情節呈“碎片化”,雖不十分連貫卻又層層遞進,一直發展到高潮部分那場扣人心弦的“人蟲大戰”,旋即戛然而止。這本《文學會議》,其字裡行間都洋溢著艾拉超塵脫俗的想象力,天馬行空般的跳躍思維,以及奇妙荒誕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誠然,如波拉尼奧所言:“一旦閱讀瞭艾拉的小說,你就停不下來,還想讀更多。”
章節介紹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部分
馬庫托之索
在剛剛完成的一次去委內瑞拉的旅行中,我有幸得以瞻仰著名的“馬庫托之索”。那是新大陸的諸多偉跡之一,是由不知名的海盜留下的遺產,富有魅力的旅遊名勝,也是一個找不到答案的謎團。這一精妙絕倫的奇特古跡,歷經多個世紀卻不曾被破解,而在這一進程中,它成為瞭那個地區天然屬性的一部分,後者是如此豐富多姿,正如其所推動產生的所有革新一般。馬庫托是位於加拉加斯腳下的沿海城鎮之一,緊鄰邁克蒂亞,也就是我抵達時的機場所在的城市。我被臨時安頓到“十五個字母”入住,那傢現代化的酒店就建在同名客棧及餐廳的前方,沿著同一片海岸。我的房間正對著大海,那廣闊而深邃的、明媚的藍色加勒比海。那條“繩索”離酒店也就百來米遠;我透過窗戶發現瞭它,隨後走過去觀看。
在孩提時代,我和所有美洲的小朋友一樣,熟諳人們對“馬庫托之索”所做的各種徒勞無功的猜想。在它的身上,小說中所描繪的海盜世界,變得真實、有形,留下活生生的印跡。各種百科全書(我的那本名為《青少年的寶藏》,沒有什麼能比那幾頁的內容更對得起這本書的名字!)為我們帶來瞭關於“馬庫托之索”的簡介和照片,而我又把它們謄抄到自己的筆記本中。在一次次的遊戲中,我試圖打通關節,消除難點,去破解這一奧秘……後來,我從電視上看瞭關於“馬庫托之索”的紀錄片,買到瞭某一本以此為主題的書籍,又在學習委內瑞拉和加勒比地區文學的時候多次與之相遇——在那裡,它是貫穿其中的主導動機。此外,我也和其他所有人一樣(盡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利益相關),追蹤著日報上刊登的各種消息:與之相關的新的理論,為瞭破解這一謎團所做的新的嘗試等等……而相關嘗試總是推陳出新的這一事實,足以說明前期所有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根據古老的傳說,海盜們把價值無可估量的戰利品藏到瞭海底,而“馬庫托之索”應該是用來使秘密寶藏從海底升起來的。這些海盜中的其中一位(所有的編年史調查和資料記載都沒能確認他是誰)一定是一流的藝術和科學天才,一位“海上達·芬奇”,這樣才可能設計出那個既能用來隱藏又能用來找回戰利品的絕妙機關。這套裝置擁有令人贊嘆的簡潔性。它就是一條“繩索”,正如名字所描述的那樣,僅僅一條而已。事實上,它就是一根用天然纖維做成的纜繩,被架在馬庫托海岸附近的一個海底漩渦的上方,離水面大約3米高。繩索的一端消失在漩渦中,另一端則有幸得以通過由一塊在離岸約200米處浮出水面的巖石所形成的天然滑輪,然後在地面上一塊同樣也是天然形成的方尖碑上打瞭幾個活結並轉向,隨即就從那裡,上升到沿海的群巒中的其中兩座小山上,再折回到這塊方尖碑,形成一個三角形。這一裝置隨著歲月的流逝始終完好無損,無須進行維護,也不需要特殊的照料——相反,面對著尋寶者們(所有的人都是尋寶者)粗魯乃至野蠻的行徑,面對著捕食動物、好奇的人群以及一撥又一撥的遊客,它總是大獲全勝。
我就是又一位前來的遊客……也是最後一位,將來你們會明白這一點。在那一刻,我看到自己正對著“馬庫托之索”,略感激動。對於某一個著名的事物,不管對它瞭解瞭多少,能夠身臨其境完全是兩回事。得要找準現實的感覺,卸下夢想的紗幔——而夢想恰恰是現實的本質,並使自己達到那一刻的水準,珠穆朗瑪峰般的高度。沒有必要去說出,比起其他任何人,我都更加無法完成這一壯舉。即使如此,它就在那裡……伴隨著無法超越的脆弱感,美到極致,緊繃而又纖細,匯聚著航海和冒險的古老光芒。我終於驗證關於它的那個說法是真的:它從來就不曾完全寂靜無聲。在暴風雨的夜晚,狂風使它歌唱,而那些在颶風來臨時聽到它咆哮的人們,在其有生之年都無法忘記它那洪荒之狼般的嘶吼聲。所有溫柔的海風則觸摸著這把隻有一條弦的裡拉琴,彈奏出屬於風的記憶。然而在那個下午,即使風聲完全靜止(假使當時有鳥兒展開翅膀,那麼它一定會呈直線下墜),關於它的傳聞依然如雷聲轟鳴。那是低沉又敏銳的細微聲調,深深地隱藏在一片寂靜之中。
我親臨遺跡的這一事實,對於我個人乃至全世界,都產生瞭客觀的、歷史性的巨大影響。我的出場,毫不引人註目,也未曾被人察覺,轉瞬即逝,幾乎隻是又一個遊客而已……那都是因為,在那個午後,我最終破解瞭那個奧秘,讓那個沉睡的裝置重新運轉起來,並從海底深處取出瞭寶藏。
那倒不是因為我是個天才或特別有天賦,怎麼可能!完全與之相反。事實(稍後我再對此進行解釋)在於,每個人的思想構成,與這一個體的經歷、記憶和知識相一致,是這一切的總和,是所有數據的完整積累,也正是它們使其獨一無二,極具個體特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思想的主人,不管其所攜帶的力量大小如何,總是獨一無二的,為這一個體所特有。它們使他能夠完成某項“豐功偉績”,平凡也好,偉大也好,都是唯獨隻有他才能夠完成的。過去,在這裡,所有人都失敗瞭,那是因為他們都試圖指望單純依靠智慧和巧思在數量上取得進步,而實際上所需要的,恰恰隻是任意尺度的智慧和巧思,關鍵則在於應當具備恰當的內涵。至於我本人的智慧,我早已親身驗證過,它是非常有限的,勉強能夠讓我在生活的驚濤駭浪中保持漂浮。然而它在內涵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不是因為我事先希望它成為那個樣子,而是因為它本就該如此。
事實就是如此,在其他人身上所發生的也是一樣的,在所有的地方,永遠都是這樣。當然,用一個取自文化界(還能從其他哪個領域舉例呢?)例子就能更為清楚地來解釋這一點。一個知識分子獨一無二的精神內涵,可以簡單地通過把他讀過的書匯總在一起得出判斷。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能讀過這兩本書:A·波格丹諾夫的《生命經驗哲學》以及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的《浮士德》?我們先不去管它們所可能引發的思考、共鳴和同化,因為那些必然會是個性化的、不可轉讓的。讓我們粗暴地直接看這兩本書本身。它們兩者恰巧遇到同一位讀者是不太可能的,一方面它們分屬不相關的文化領域,同時這兩本書也沒有任何一本組成瞭全球經典作品典藏的一部分。即便如此,還是可能會有一打或是兩打,分散於不同時期和地點的、接受過這一雙重精神食糧的智慧人士。但是我們隻要再加上第三本書,也就是雷蒙德·羅塞爾的《太陽的塵埃》, 就足以讓這一人數驟減。如果這個數字不是“一個”(也就是我)的話,可能會是“兩個”,那麼我完全有理由稱呼另外那個人為“我的同類,我的兄弟”。再加上一本,第四本書,我已經能夠完全確保我就是絕無僅有的那個人瞭。而且我並不隻是讀瞭四本書而已,出於偶然或是好奇心到過我手中的書籍數量成千上萬。而除瞭書籍以外,僅僅是在文化領域內,就還有唱片、畫作、電影……
所有這些,加上自我出生以來的日日夜夜所交織成的一切,給瞭我與其他任何一個人都不一樣的思想構造。而那恰巧是用來解開“馬庫托之索”的奧秘所需要的;能夠最為輕而易舉地、自然而然地解開這一謎題,就如同2+2那樣簡單。當時我所說的是,為瞭解開這一奧秘,而不是為瞭把它給構思出來;我從未設想過那個把它設計出來的無名海盜是我精神上的雙胞胎。我並沒有雙胞胎兄弟,因此,我最終得以破解這一奧秘,而在我之前,長達四個世紀裡,上百位學者和成千上萬的野心傢們,盡管他們有著更為豐富的手段和資源,在最近幾年甚至用上瞭潛水員、聲納系統、電腦和多學科集成設備,面對這一難題,卻都徒勞無功。我是唯一的那一位,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命中註定的那一位。
然而並非字面上的獨一無二,我得提醒這一點。任何一個曾經有過和我一樣的經歷(有一點是肯定的:必須是全部的經歷,因為不可能事先推斷出哪些經歷會與之相關)的人,也一定會完成和我所做的事情一樣的舉動。甚至不需要是字面上完全“相同的”經歷,因為經歷是可以包容相似性的。
因此我也就不過分吹噓自己瞭。一切的功勞都是由於命運給我設置的偶然,恰好輪到我而已,剛好在那個地方:在“十五個字母”賓館,十一月的某一個下午,有整整好幾個小時(我當時在機場錯過瞭轉機,得要等到第二天)沒事可幹。我抵達那裡的時候,並不曾心心念念記掛著 “馬庫托之索”,甚至都不記得它的存在。然後猝不及防地,我發現它就在那裡,距離酒店一步之遙,提醒我回想起那段鐘愛海盜讀物的童年時光。
順便,出於解釋的法則本身的強大力量,另一個相關的謎團也被解開瞭,也就是去弄明白這條繩子(就是我們反復提及的那條“繩索”)是如何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住瞭風雨的磨損。合成纖維做的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馬庫托之索”不含任何合成合成的成分,之前人們曾用帶鉆石頭的夾子取下幾毫米長的纖維,詳盡的實驗室報告已經證實瞭這一點:它的成分隻有菠蘿葉纖維和藤本植物,以一層麻線打底作為支撐。
那個著名的謎團的答案,我並不是一下子想到的,而是花瞭差不多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間。當時,我並不知道謎底正在腦袋裡逐漸醞釀,慢慢成形。我散瞭一會兒步,回到我的房間裡寫瞭一會兒東西,從窗戶朝著大海望上一陣子,然後又在疲於等待的情緒下,再次出門。就在那段時間裡,我閑來觀察幾個孩子的運動軌跡,他們當時正從幾塊離海岸二十米高的礁石上跳入水中。這其實已經是那種“微小的經歷”,事實上除瞭我以外沒有人會對此感興趣。然而,那個疑難的謎團正是由那些難以描述的、極其細微的經歷片段構成的。因為事實上並不存在“與此同時”。比方說,當時我心不在焉地,把那些孩子們的玩耍看成是一種用自然因素構成的簡陋裝置,而這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對跳水所帶來的動能快感的認同,肌肉休克,遊泳和呼吸的反復交替……他們要怎麼做才能避開那些在波濤之下錯亂分佈的礁石尖呢?他們是如何做到,僅僅相隔幾毫米,和那些原本可以用其堅硬的石棱刺死他們的巖石擦身而過的呢?熟能生巧而已。他們應該是每天下午都來跳水。正是這一行為,提供瞭必要條件,使遊戲變成瞭傳奇。那些孩子們屬於馬庫托海岸的日常,然而傳奇也是一種日常慣例。那個時間,恰好就是在那一刻,在熱帶地區降臨得如此之晚的、同時又如此漫長且和諧壯觀的日落時分,時間也參與到瞭日常慣例之中……
突然間,一切都落到瞭自己的位置上。我,這個一向隻會由於疲倦和放棄才能夠明白是怎麼回事的人,驟然明白瞭一切。我當時想要把它給記錄下來,用來寫在小說中,然而,比起把它給寫下來,為什麼不直接去嘗試一下,做個徹底呢?我快速地朝著平臺走過去,繩索的三角形在那裡交匯……我吃力地用指尖觸碰那些繩結,沒有試圖去解開它們,而是整個地把它們顛倒瞭過來……響起瞭一陣轟鳴,在周圍幾公裡之外都能被聽到,而馬庫托之索則以第二宇宙速度飛快地自行滑動起來。它所連接的山體看上去仿佛在顫抖,然而這應該隻是由於那條盡頭插入到海中的繩索的滑行所造成的幻覺。那些看到我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好奇者們的目光,還有那些從附近建築物的窗邊張望過來的人們的視線,都對準瞭波濤洶湧的海面……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尷尬洛夫司機的評論 沒的說,這味道太厲害瞭,多種文體混合而成,作者就是個B級片大佬,啥操作都能搞上去,完全值得浪費時間來閱讀。(小說100頁,譯後記與導讀40頁,出版社還是挺拼的,整得跟哲學一樣,我看可以一段段的解讀下去,擴展成為長篇論文小說。)
- 牧羊的水鬼的評論 艾拉儼然文學屆的佐杜洛夫斯基:狂野的想象,嚴肅的思辯,隨手戲仿各種流行文化,再加上莫名的惡趣味……還異常高產。這本是很典型的艾拉風格,一種在奇妙生物的大腦迷宮裡飛速旋轉的閱讀體驗。
- 瓦片外婆的評論 這部作品展現瞭艾拉超群的想象力和自我審視態度。《文學會議》是以“開會”為線索,但從開會之初的第一部分“馬庫托之索”便奠定瞭全文的奇幻色彩。一個找不到答案的謎團被初來乍到的塞薩爾破解瞭,偶然性大過一切。接下去塞薩爾企圖克隆的完美人類,陰差陽錯變成克隆瞭人類領帶上的絲綢,由此引發人類危機,物種之間的偏差讓主人公從創造者變成毀滅者。說其具有審視態度,是因為“人的天才”常常容易引發危機,即使小說中的災難已避免,但現實中時常因“人的天才”而災禍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