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重構:智能社會來臨前夜的思索
作者:韋青
分類:科技
ISBN:9787516642344
出版時間:2018-8-1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標簽: 科技 人工智能 未來 思考 科學 人文
內容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層出不窮的新知識、新認知,讓人們開始擔心因知識的匱乏而落後於社會和他人,為此許多人開始變得焦慮不安。要擺脫這種焦慮,單靠大量的閱讀,簡單的學習,顯然是不夠的,也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在時代更迭的大潮中,想要突出重圍,就應該用批判性的思維看待問題,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如果說科學技術是智能社會的第一生產力,那麼,科學的方法就是推動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從古至今,從中國傳統文化到西方思想,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論證問題,最後得出結論,這種有理有據的科學方法,才是我們瞭解世界本質的唯一途徑,也是幫我們認清問題所在,擺脫困擾的最佳方法。
在四川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名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最重要就是具有審時度勢的清醒頭腦。在智能技術被過度解讀的當下,隻有清醒地認識智能技術,才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才能更好地把握時代的方向,掌握自己的命運。
古人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其實自古至今,人類社會就沒有停止過革新的步伐,智能社會的來臨,也隻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臺階,最多是一個跨度比較大的臺階。要想有效地應對即將來臨的變化,我們首先要解放思想,放下懼怕變化的包袱,然後不盲從,不迷信,在科學方法論的引導下,努力學習並掌握智能社會必備的基礎知識。同時應具備“知行合一”的精神,不要紙上談兵,而要做到身體力行。
本書中會介紹“雲- 物- 大- 智”(雲計算- 物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發展次第論,並說明每一個步驟都已經或多或少進入瞭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附錄中,我還為讀者設計瞭一套自己動手實操的DIY 教程,並放在GitHub 開源網站中,讓大傢有機會自己動手,親身體驗“雲- 物- 大- 智”每一步環節,為迎接智能社會提前做好實際應用的準備。
在智能社會來臨的前夜,我所思、所想的就是這些,和讀者分享這些觀點,是希望更多人能意識到智能社會已在眼前,當我們準備邁入新時代的時候,為你展開的是一幅美好畫卷,還是一片慘淡未來,答案不必外尋,它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手中。
接下來介紹一下本書的使用方法。本書共分為五章,其中第一章“巨變的時代”開宗明義,介紹時代的特點和科技革命的歷程,希望幫助讀者理解科技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二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則從哲學高度進一步分析為什麼創新本就是社會發展的常態以及數字化的本質,從而解釋清楚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的威力與挑戰和思想僵化在中國近代史產生的嚴重後果。
第三章“正在到來的智能社會”開始以實際案例解釋實現社會智能化的“雲- 物- 大- 智”次第步驟,以及為什麼隻有充分依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夠一步一步地真正實現為人類帶來福祉的智能社會。由於人工智能的復雜性,我在這一章裡試圖采取淺顯易懂的比喻和要點總結方式,幫助讀者在有限的時間裡,盡快地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次第和要點。
第四章“做一個合格的地球人”則以通識/ 博雅教育作為出發點,強調無論是在什麼時代,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都源於思想的開放和正確的方法,接著嘗試與讀者共同探討人與機器相生相克的關系,以及人類作為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物在人- 機關系中所應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人”的作用。
第五章“科學傢的情懷”是個有趣的章節,這其實是基於我的演講和培訓反饋專門為讀者準備的。這一章試圖打破大眾對科學從業人員的誤解,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為什麼科學與哲學和藝術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共同體,進一步鼓勵讀者能夠將自己培養成為“文武雙全”、知識體系發展全面的科技達人。
本書的特點還體現在最後兩個附錄中,前面提到,我的學習方法極其重視“知行合一”的手段。我堅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技巧和藝術。尤其在這個科技高速增長的年代,新興技術層出不窮,如果讀者們僅停留在表面的書本知識,很難真正理解新技術的特點及實效,因此很難在沒有參考項目結果的情況下做出正確判斷。因此我在附錄一中設計瞭一個涵蓋計算機工程、電子工程和機械工程的智能設備實際制作方案,希望大傢能夠借助這個項目的實施更好的地理解“雲- 物- 大- 智”的次第方法和效果。啟動三個工程的源代碼和項目說明都可在本書的GitHub 項目網站(網址:ecowisdom.weiqing.io)中找到。
最後,讓我以我非常尊重的微軟全球負責科研與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執行總裁沈向洋博士為一本書寫的致辭作為附錄二的註解。這本書是介紹演講技巧的國際暢銷書《說服》(Presenting To Win)的中文版,由科學出版社於2005 年在國內出版,《說服》介紹的是全球頂尖企業的商務溝通之道,極其經典,作者傑瑞·威斯曼(Jerry Weissman) 是一名難得的既有演講理論知識,又有大量演講實際經驗的商業演講大師,是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商務演講教練。在此書的扉頁上,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的沈向洋博士就寫下瞭“70 年代,要麼發表,要麼毀滅;80 年代,要麼演示,要麼消亡;90 年代,要麼拉關系,要麼失敗;新的世紀,要麼演講,要麼投降”的箴言。這是每一個立志在當下的科技社會有所成就的讀者都應熟練掌握的一門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沒有紮實的功底是不行的。本書中文版已絕版,讀者若有興趣可以找一找二手書商或英文版。為瞭達到給讀者的借鑒意義,我把我的技術培訓教材附於書後,並加上每一頁講解的內容紀要和演講技巧供讀者參考。我希望讀者一方面能夠參考本書成稿所借助的原始培訓資料,同時如果時間有限,也可通過閱讀附錄二得到本書知識體系的快捷印象。世界正在改變,科技正在發展,歷史無數次告誡我們,與時俱進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這本書想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能有這次機會向讀者表達以上種種,是我的榮幸,同時也是我們大傢的機會。我希望每一個和這本書“相遇”的讀者,都能行動起來,主動把握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與機遇!
章節介紹
第一章 巨變的時代
1. 一切都在發生改變
2. 我們正在經歷新一輪革命
3. 巨變下的思考
4. 遇見智能社會下的自己
第二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 從 STEM 教育說起
2. 被誤解的“科學”
3. 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的碰撞
4. 科技力量的本質
5. 科技發展的哲學內涵
6. 從“通州八裡橋”說起
第三章 正在到來的智能社會
1. 雲 – 物 – 大 – 智:技術進化的次第論
2. 人工智能的“一、二、三、四”
3. 避免科技時代的新迷信
第四章 做一個合格的地球人
1. 再談通識教育
2. 做擁有批判性思維的思考者
3.“善假於物”的君子
4. 當我們不再談論人工智能之後
5. AI 來瞭,人的價值會改變嗎?
第五章 科學傢的情懷
1. 科學傢不是“書呆子”
2. 仰望星空,科學傢與科幻夢
附錄一 : Project EcoWisdom
附錄二:隨書演講輔助資料
後記
精彩試讀
自 序
“我們很疑惑,世界怎麼瞭?”
“一切都在改變”
……
“第四次工業革命”
……
這是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y Forum)拍攝的一部有關“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視頻開場(鏈接:ecowisdom.weiqing.io)。在這部接近十二分鐘的影片中,導演向我們展示瞭目前人類發展面臨的最大機遇與挑戰,而這一切,正在席卷全球,並不斷加速,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 2017 年 10 月 18 日上午,初秋的北京,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在召開,與往年不同的是,借助先進的技術,這次報告的內容,幾乎以與大會現場同步的速度,迅速傳播到瞭全國每一個角落。
在機場的候機大廳裡,我像當天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一樣,通過手機屏幕密切關註十九大會議的報告內容,當看到報告中關於“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相關描述時,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產品與技術的 IT 業老兵,我深深地感受到瞭一個大時代的來臨。也是在同一天,我像往常一樣,出差在外,為一批企業主管進行科技潮流與數字化轉型培訓,培訓的主題就是本書的副標題——“智能社會來臨前夜的思索”。與每次培訓後的效果相同,聽眾大都從培訓之前的“困惑與疑問”轉為培訓之後的“緊張與期盼”,也開始有人建議我把這份培訓教材重新整理後匯集成冊,供更多人借鑒與參考。這就是這個科技培訓成為本書的緣起。
由於我的工作性質,使得我有大量的機會與政府官員、企業主管交流科技發展的趨勢以及國傢、城市、企業乃至於個人在這次數字化轉型的大潮中所應采取的態度與行動綱要。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多數非 IT 專業人士對於目前科技的迅猛發展感到無所適從,加之社會上很多媒體的炒作,又把本來很正常的科技階段性進步,描述成一種新型的科技“神話”與“迷信”;把原本每一個機構與個人都應該認真對待和經歷的學習與轉型,變成對未來無謂的恐懼或莫須有的狂歡。這在平時可能並不是大問題,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之際,科技的加速發展,的確會為人類帶來新的機遇與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種形勢下,要求人類的每個成員都需要打起精神,深刻研究,努力學習,加快轉型的步伐,實在不應該也沒有時間花費在無謂的精力消耗上。就像我時常在培訓中與聽眾交流的問題:“什麼叫轉型?那就是不轉已經不行瞭。”不知大傢有沒有註意到,在社會上,有相當多的言論隻關註類似於人工智能是否“戰勝”人類的熱點話題,而甚少言論鼓勵人們少些炒作,把精力專註於轉變思想,放下包袱,積極擁抱和學習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科學技術;又或者即使有這種話題,又大都著重於立刻講解具體的諸如編程、算法等技術方法和手段,而欠缺能夠講清楚科技發展的來龍去脈、方便大傢之後學習的資料。以我在培訓中的體會和個人治學的經驗,如果能夠瞭解所學事物的發展歷史,往往能夠極大地提高後續學習中的領悟能力和學習效率,這可能也是中國先賢們講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科技行業的註解吧。
總之,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渾然不知諸如雲計算、物聯網、5G 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到底是怎樣來的,到底會向何處去,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它們到底是人類全新的突破,還是無數先行者努力後的厚積薄發,科技的進步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究竟會產生怎樣的互動?尤其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本來可以從容地提前學習和轉型,從而有機會充分享受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卻因為保守的認知,不思進取的態度,而可能成為即將到來的智能社會的“棄兒”,身為一個科學技術理念的傳播者和身體力行者,總感覺有一種責任,應該花精力爭取把情況解釋得更加清楚和透徹些。
這種使命感,其實是我所任職的微軟公司的基因。我相信很多全球知名的科技企業,也大都具備這種科技人員特有的情懷。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先生關於“讓每一個傢庭和每一張辦公桌上都有一臺計算機”的企業願景極大地推動瞭全球計算機的普及。微軟現任 CEO 薩提亞•納德拉提出的要讓微軟“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也是這種情懷的真實寫照。我認識很多微軟的員工,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不是停步於躺在已有的名聲和財富上,而是把自己的學識和能力投入到幫助更多的企業與個人利用科技的便利與高效,應對越來越嚴酷的競爭環境,或借助科技的力量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個組織成就不凡”願景的實際體現。
我在微軟從事產品與技術推廣的十餘年工作中,親身經歷瞭從桌面計算機時代,到移動電話,再到萬物互聯時代的發展歷程,親眼目睹瞭由於強大的計算能力、海量的數據以及數據算法的突破而造就的新一輪人工智能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終將帶我們步入智能社會。但是,我們又要清醒地認識到,智能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話”,它隻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或者更精確地講,它可能是人類迄今為止發明的最為高效的“賦能”工具。
過去,我們通過利用工具,延伸瞭四肢的能力。未來,我們將通過人工智能延伸大腦。而這種延伸,隻是一種輔助,一種增強,它並不具有主觀能動性,也不具備“元”意識能力,它的一切都是人所賦予的。但是,它又是一種具備“降維打擊”能力的“賦能”工具,會使擁有這種工具的人類對其他尚未擁有這種工具的人類產生“降維打擊”的優勢,這也是全球目前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匯“數字鴻溝”( Digital Divide)的來歷。但是,人們又要明白,這場以人工智能的突破為代表的科技大潮,其實剛剛拉開帷幕,盡管在媒體上已經有很多關於人工智能的話題,但人類無論是對自身智能機制的認知,還是對於人工智能的理解,還處於十分粗淺和初級的階段。正是由於以上這些特點,那麼,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類一員,在此關鍵時刻,與其花費精力去探討那些人工智能是否能夠代替人類,或哪傢的人工智能已成為世界“第一”這種縹緲話題,倒不如立即行動,全力以赴迅速掌握這種工具的原理和最新動態,力爭成為利用這種工具為人類社會發展謀求福祉的科技達人。要知道,工具始終是工具,它隻會因誰掌握瞭這種工具而有不同作用,它會由掌握工具的不同人的不同世界觀,產生對人類世界的不同結果。
對於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技術,我們應該秉持理性和認真的科學態度。作為技術的追求者與信仰者,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突破與發展,人類社會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是好,還是壞?決定權不在於機器,而在於人類本身。
機器的智能化,僅僅是在能力上無限接近人,即使在某些方面,機器的能力要強於人類,也隻能是通常所說的“矽基”大腦與“碳基”大腦的物理性差異,關於這點本書中會有專門介紹。當我們真正瞭解瞭智能設備產生智能行為的算法基礎和計算機程序實現方法,就會更深入理解機器與人類運作方式的差異,就會明白為什麼當機器在某些能力方面勝過人類,並不能說智能機器超越瞭人類。因為,機器無論多智能,都不會有感情,不懂得思考,不具備創造力,而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技術的發展,恰恰源自我們不斷思考學習、不斷創新的能力。
在智能社會來臨之前,謹慎是必需的,懼怕與畏懼是無用且多餘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懼怕改變,拒絕使用新工具的人,最終被淘汰瞭。與此同時,掌握蒸汽機技術,適應新機器的人,卻因生產力的飛躍式進步而受益匪淺。如今,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大門打開之際,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是選擇主動擁抱,還是等待被動離場?答案不言而喻。
寫這本書的初衷,一方面是想通過對科技演繹次序的說明來撥開人工智能神秘的面紗,讓大傢在紛繁嘈雜的吵鬧聲中,安心下來去認清技術的本質,看清智能的趨勢。另一方面,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掌握並依據“科學方法”( scientifcmethod),在智能社會來臨之前,在心理上、在思想上、在能力上都有所準備。
最後,我想說,生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不僅僅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作為見證這個時代的“幸運兒”,我得以在此用文字,以我的視角講述我所看到的和我所思考的,可能這一切會有失偏頗,但是,它們都是真實的,它們都是我們正在經歷,或即將面對的……我希望我在“智能社會來臨前夜的思索”,能夠給所有讀者帶來更多思考與行動的力量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施發滿的評論 花瞭一個多小時看完,講的都是人工智能,內容太空洞,感覺無幹貨。
- 骨頭魚的評論 東西堆疊,邏輯差,浪費瞭我幾天時間
- 絕緣豆腐的評論 京東9塊一本湊單買的,翻開第一印象就是字大行間距大,看完以後更加確定這書的確賣不出去才甩賣的,內容很空,沒什麼主題,什麼都說一點,更像是個感悟集。。。
- 左叔的評論 把PPT理瞭理就出書瞭,行間距幾乎不能忍的寬度,螞蟻可以逛街的節奏。
- 八音弦的評論 太水瞭,看瞭兩章
- 佩特拉的小毛驢的評論 居然覺得還不錯,給小白一樣的我普及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
- LikeToySoldier的評論 什麼都講瞭一點,可能是培養科技人才的PPT吧
- 氣不氣的評論
- bnxkhvs的評論 一天
- BinRomance的評論 一個有擔當和使命的人工智能大牛,從科技到人文,從雲物大智到面臨新挑戰的我們,作者的一些思考和預測,很有誠意。未來屬於科技和哲學,但我認為這個時代的一些困惑,我們的老祖宗已經給出瞭答案。
- lili的評論 廢話太多,引經據典刻意
- 熊核桃的評論 太空 基本概念疊放
- 亂七八糟的評論 書名大過內容。
- Elf of Feb.的評論 一本非理論的書籍。也完全不算是科普類讀物,但是對於不懂技術的人來說,是另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方式方法論。關於格物致知還有時移事易等見地,感受到作者其實就是個斜杠青年啊~知識儲備以及跨領域的能力都很強。我這個應該是第9個書評,雖然前八個隻給瞭平均分5.9分的評價。但是真的聯系大傢有興趣可以讀一下。作者有著IT從業者的邏輯性,書看起來就很符合我自己的邏輯。如果真的是想知道github上面需要呈現什麼才可以引人眼球,倒是不建議看這本書瞭。於本質,作者更想強調的思維上的轉變,即情變則法不同。好書!
- Henry的評論 文中好多例子,理解有誤。有些比喻也不是很準確。作者示例的網站一直沒有建立成功。
- 盧剛的評論 女兒要看的書,文筆比較流暢,重點看第一、第三章
- 戡侃的評論 科普讀物。
- 雲在雲霄的評論 這本書可謂淺嘗輒止,說的內容很多很碎,涉及到的又很淺,在 AI 概念已然大行其道的現在,就算是作為科普讀物也顯得力度不夠。
- 世界某個角落的評論 印象最深的也是雲-物-大-智,對現在熱門科技有一個淺顯易懂的總結。另外就是作者對通識人才的解釋和重要性,鼓勵讀者也向通識人才靠攏!
- 未央的評論 如果你瞭解瞭一個事情的起源以及發展歷程,就不會對未來這件事情可能的發展感到恐慌或者盲目樂觀,甚至可以預測其未來的走向,技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