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主创新2Epub+Pdf夸克资源

3次阅读
没有评论

走向自主创新2Epub+Pdf夸克资源
走向自主創新2

作者:路風

分類:文化

ISBN:9787300278858

出版時間:2020-3-2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標簽: 經濟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走向自主創新》一書的續集,它收錄瞭關於中國高鐵、核電、液晶面板、數控機床的4篇調研報告和1篇關於“產品開發平臺”的理論文章。這些研究表明,自主創新不僅在中國工業具有深厚的歷史根源,而且是中國企業和工業獲得競爭優勢和實現技術突破的唯一途徑。

本書的工業研究以實地調研和訪談為基礎,結合國際主流創新理論,再現瞭中國工業發展中鮮為人知的歷史,探尋中國工業技術進步之源。本書的主題是:技術隻能自己幹。書中提出,中國工業要想創新就必須自己掌握技術,而要掌握技術就必須進行和堅持自主的技術研發。書中論證瞭政府產業政策的發力點應是鼓勵、鞭策、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的能力成長,並提出自主創新是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根本動力。

本書進一步澄清瞭國內外有關 “自主創新”問題的爭論,比如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關系是什麼,強調自主創新會不會導致閉關自守,自主創新在技術落後的條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書觀點鮮明,邏輯嚴謹,文風簡潔,破立結合,既充滿激情又不失理性。書中的部分內容發表後,曾在國內研究界、相關行業、決策層引發強烈反響和關註。

章節介紹

第一章 論產品開發平臺
1.1引言
1.2技術和產品之間的互動關系
1.3產品開發平臺的概念模型
1.3.1產品開發平臺的概念
1.3.2產品開發平臺的構造
1.3.3產品開發平臺的演進動力
1.4產品開發平臺——產品、技術和能力共同演進的機制
1.4.1產品層次和亞產品層次技術學習的不同效果
1.4.2產品開發平臺的作用
1.5結論
第二章 破解中國核電謎局
上 被放逐的“中國創造”
2.1中國核電的第三輪引進路線的教訓
2.2主題一:中國人研發的技術不一定不先進
2.3主題二:三十年的戰略顛倒
2.4主題三:被邊緣化的“中國創造”
2.5主題四:中國利益最大化還是部門利益最大化
2.6結語
下 “華龍一號”的技術淵源
2.7 中國核電的發展脈絡(2009—2019)
2.7.1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沖擊
2.7.2 AP1000踉蹌不斷
2.7.3 “華龍一號”上馬
2.7.4 西屋破產
2.7.5 中國核電技術的宏圖和AP1000的末路
2.8 追尋“華龍一號”的歷史根源
2.8.1 披荊斬棘的核潛艇反應堆工程
2.8.2 “軍轉民”歷程的磨難
2.8.3 “華龍一號”的技術源頭
2.8.4 尾聲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戰略與能力:把握中國液晶面板工業的機會
3.1導論
3.1.1從彩電工業遭遇技術替代危機看中國技術政策的教訓
3.1.2有關中國TFT-LCD工業發展的主題
3.1.3本報告的內容
3.2激蕩的TFT-LCD工業史
3.2.1研發TFT-LCD的動力:“目光遠大者”敗,“鼠目寸光者”勝
3.2.2一個以日本為溫床的全球化企業
3.2.3TFT-LCD工業的成長動力:能力、遠見和投資戰略
3.3比勇氣更重要的是“惶恐”——京東方的液晶歷程
3.3.1在毀滅中重生:向競爭性企業轉變
3.3.2進取型戰略的形成:進入TFT-LCD工業的動力
3.3.3北京5代線:獲取技術能力的學習平臺
3.3.4騎上“虎背”的擴張:不想滅亡就瘋狂!
3.4“液晶熱”與政府能力:從產業政策的角度看中國TFT-LCD工業的發展
3.4.1“液晶熱”:中國TFT-LCD工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3.4.2保證中國TFT-LCD工業成功發展的戰略和政策
3.4.3“液晶熱”與政府能力
3.5結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i5”革命
4.1導言
4.1.1中國產業升級的任務
4.1.2“i5”案例說明瞭什麼?
4.2工業背景:創新者前傳
4.2.1數控技術的落後
4.2.2復蘇之路和內部變革力量的形成
4.3開發數控系統的動力
4.3.1來自領導人的推動
4.3.2來自於企業外部的力量:組建上海團隊
4.3.3數控技術的演進和後進者的機會
4.3.4合作開放的苦惱
4.3.5差點讓關錫友崩潰的“漫長”等待
4.4“i5”的誕生
4.4.1自主開發數控系統的過程
4. 4.2隻能在市場上證明自己
4.5“i5”的力量
4.5.1 單個機床階段
4.5.2 智能數控機床階段
4.5.3 智能、互聯的數控機床階段
4.5.4 數字工廠系統/雲平臺階段
4.5.5 制造系統的系統:正在展現的階段
4.6 討論和結論:“i5”革命的性質及其理論意義
第五章 沖破迷霧:揭開中國高鐵技術進步之源
5.1導言
5.2中國高鐵技術政策的演變
5.2.1高速列車的技術引進
5.2.2 從引進路線到自主路線的“突變”
5.3中國工業的技術能力基礎及其與技術引進的關系
5.3.1分析技術能力基礎與技術引進關系的理論視角
5. 3.2中國鐵路裝備工業的技術能力來源
5.3.3大規模引進與中國工業技術能力之間的互動
5.3.4兩員“女將”的故事
5.3.5 自主技術的重生
5.4中國鐵路激進創新的動力
5.4.1通向激進創新的道路
5.4.2大規模建設高鐵對於高鐵技術進步的影響
5.5 以系統層次的創新引領未來
5.5.1 開發標準動車組背後的動機
5.5.2 高速列車開發企業的獨立作用
5.5.3 大系統的創新和系統集成者的作用
5.6 討論和結論
參考文獻

網盤地址:

書籍網盤

書友評論

  • 吸書鬼的評論 作者全篇都是在挑政策毛病!自以為是給出更好的建議!那我也挑一下你毛病,明明幾句話就能表達清楚,非得囉裡囉唆整瞭一章!浪費時間!章句的中心思想表達含混不清,觀點真的是不鮮明,文章都是肉,骨頭太少!有些觀點終於整明白瞭,但似乎又沒必要!不痛不癢!不重要!登山有n條路,總會繞遠的,問題是看有沒有達到目的!周有光先生的高鐵論層次更高!向前輩學習!
  • 吳豆豆的評論 就是之前報告合集,大失所望
  • 路人甲的評論 打廣告嫌疑略重,特別是沈機
  • 穿風衣的貓的評論 風卷紅旗過大關
  • 馬丁路德金剛的評論 都是熟悉的人和事,讀完仍然唏噓。
  • bigheadgl的評論 偉大的事業
  • cyber的評論 自主創新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造福中國人民的必經之路,慶幸自己在這樣的時刻讀到這樣一本書,自強不息才有資本坐到餐桌上好好吃飯,否則就趴地上撿飯渣子吃。
  • 紅海軍元帥的評論 前一本書的續集,在理論方面有所深入,很明顯(為瞭回應批評和質疑)強調瞭一些關鍵的定義。筆風還是非常之冗長。
  • 雲 波的評論 看過《光變》以後成瞭路風教授的腦殘粉,在知網找齊瞭路風教授發的文章,產品開發平臺、核電和高鐵三篇在翻書前都已讀過。本以為液晶顯示那篇隻是縮減版的光變,抱著重讀一遍的心態翻閱,不曾想篇末轉向對政府工業行政能力建設的批評與建議,高屋建翎,鞭辟入裡,異常精彩;至於對i5數控系統的分析,雖然經過其努力厘清的前景讀起來仍然有些互聯網行業常見的玄學意味,到底還是比《在線》更接地氣。希望能有更多各級決策層人士讀到路風教授的書。
  • 拿破輪胎的評論 觀點很明確,不管引進技術或者自主研發,都必須建立在自身的學習能力上面,如果沒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哪怕全盤引進也無法吸收消化,最明顯就是設計規則,很多技術都是依靠緘默知識經驗積累,沒有這個全過程是看不清中間為什麼要這麼做。
  • jfkfb的評論 圍繞產品開發平臺是創新的載體展開不同領域的論述,細節幹貨非常多,路風教授得作品都值得看
  • 吳焚舟的評論 很有意思也很開眼界的一本書。
  • 廬陵的評論 文章集,一些案例在我念書的時候已經聽過,後面的高鐵文章也已在期刊上看過。有理論有經驗案例的powerful research,作者的論點一以貫之,更新的是案例。最應該問的問題是:能夠引導工業和創新成長的國傢理念和能力從何而來?
  • 渭水長安的評論 人大社的教材大多以字小行密為特點,本書的自大行疏(至少對我個人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瞭閱讀速度。
  • bamball的評論 有很多重復,理論論述很清晰
  • 飄往遠方Qai的評論 比較科普的書籍!都是回溯性的論述
  • ivanovic的評論 支持路風教授,於調研基礎加之理論思考,兼具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同時也勇於打破廣泛認識,推翻瞭中國高鐵引進吸收再創新的技術路線,值得學習
  • immopiggy的評論 雖然分析的工業部門發生瞭變化,可以看到有幾個跟ICT有關的案例,但是工業企業發展和競爭的邏輯依然是一以貫之的,必須基於戰略、能力和知識的競爭。有時候看著那些“人為”的組織塑造,我們可能會感覺非常難以理解,或許是長期以來的教學書教育讓我們相信瞭那種格式化的組織分析,但是我逐漸發現,現實過程可能跟教科書的教條完全不同。基於實證和歷史的研究,總會有這種歷史性的力量。
  • June的評論 路老師的作品還是一如既往地吸引人,語言簡潔明快,邏輯清晰有力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