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分類:歷史
ISBN:9787218131931
出版時間:2020-7-15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標簽: 歷史
內容簡介
☆關於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及其政治影響的權威史學作品,兼具史學傢的歷史洞見和文學傢的敘事筆觸。
☆非虛構寫作標桿獎項貝利·吉福德獎2018年獲獎作品,俄羅斯題材標桿獎項普希金圖書獎2019年獲獎作品。
☆《經濟學人》《紐約書評周刊》《倫敦書評周刊》《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 《泰晤士報》《衛報》等頂級媒體力薦,售出十國版權。
☆《大國的崩潰》作者,東歐史頂尖學者、哈佛大學講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齊推薦。
1986年發生的切爾諾貝利事件是震驚世界的核泄漏事故,成為意義復雜的全球性文化符號。然而無數虛構、非虛構作品對這一災難的哀悼和演繹——即便是2019年的HBO歷史神劇——都未能還原這一事件的復雜真相。
哈佛大學烏克蘭史講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一書中,利用新近公開的政府檔案結合大量目擊者的訪談素材,詳盡而富有條理地敘述瞭切爾諾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後續,及其對人類與自然、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全書涉及400多個人物,上至國傢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這場核災難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響亮和微弱的聲音均被記錄,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認識都被厘清……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英雄主義故事,也是我們迫近真相的一次智性探險。
章節介紹
前言
序幕
第一章 苦艾之苦
1. 權力的遊戲
2. 通向切爾諾貝利之路
3. 核電站的誕生
第二章 地獄煉火
4. 星期五之夜
5. 核爆陰雲
6. 烈焰滔天
7. 撲朔迷離
第三章 火山之上
8. 最高委員會
9. 離路漫漫
10. 征服反應堆
第四章 隱身之敵
11. 此處悄無聲息
12. 禁區
13. 穿透地下
14. 輻射之殤
第五章 風波再起
15. 口誅筆伐
16. 石棺
17. 罪與罰
第六章 劫後重生
18. 文人的覺醒
19. 逆流洶湧
20. 獨立的原子
21. 尋求庇護
尾聲
譯名對照
致謝
有關輻射影響及測量的註解
註釋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歷史的車轍的評論 如何最好的黑蘇聯,答案是把發生在蘇聯的新聞真實且毫無保留的敘述一遍。當然孝子們如果洗不瞭瞭,他們會說這是蘇修不是蘇聯。
- 五山的評論 記得2018年看倫敦書展的書目的時候,浦洛基的這本《切爾諾貝利》就被放在瞭主打highlight的第一頁。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好書,但國內出不瞭。而後看到廣東人民社拿下瞭版權,心想:真有膽量呀。後來認識瞭萬有引力的編輯們,也知道這本書出版過程的種種坎坷,也曾跟他們戲言:“這書涼瞭,抬走,下一個吧。”如今面世,已經是這個讓人一言難盡的2020。五星送給浦洛基,送給幕後低調又極富個性的編輯們。
- 並刀如水的評論 既有全局把控,又有個體視野,已經超越時代本身,亦超越事件本身,能感受到一種大的社會歷史觀。
- 名號不能為空的評論 浦洛基真是個敘事的高手,上到戈爾巴喬夫下到一個消防員,角度視野縱橫切換,這段復雜的歷史被他講得清清楚楚。
- 阿佈的評論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時,鋪天蓋地的新聞我最多隻掃一眼標題;大熱的美劇《切爾諾貝利》我至今未看過。這本書到手一星期,近三天就讀完瞭。核輻射也許不如新冠肺炎那樣傳播快,但致命的是一旦發生就更難防禦(核防護服對普通人來說幾乎不可求?),連克格勃特工都抱怨為領導人視察切爾諾貝利埋伏站崗有性命之憂。當有人自豪於自傢樓盤價格竄至千萬級別時,可曾想過最近的核電站有多遠?萬一這種事,誰敢打包票?
- Winnie the P的評論 哈維爾曾說過:“意識形態像一間廉價公寓,人人都可以住進去,沒甚麼門檻,一旦住進去瞭既舒適又不用再擔心甚麼或思考甚麼,雖然代價是放棄一個人的良知﹑思考能力和責任感。” 可悲的是,就連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也無法叫醒沉睡在這公寓裡的人(如短評裡的@新日暮裡工業)。他不僅喜歡偷換論題,而且還毫無人性地希望悲劇再次發生。最後,我想問為這個人間慘劇洗地的人或打算洗地的人一句:你們還有良心嗎?
- 原應嘆息的評論 當年的蘇共當局應對危機的方式,跟幾十年後××××的所作所為真的沒什麼區別。最大的不同點應該算是作協成員們的良知瞭。
- 不文藝的文科男的評論 哈佛大學烏克蘭史講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一書中,利用新近公開的政府檔案結合大量目擊者的訪談素材,詳盡而富有條理地敘述瞭切爾諾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後續,及其對人類與自然、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全書涉及400多個人物,上至國傢領導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這場核災難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響亮和微弱的聲音均被記錄,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認識都被厘清……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英雄主義故事,也是我們迫近真相的一次智性探險。
- 渣叔的評論 多年以後,核電站站長佈裡奇哈諾夫在面臨蘇共的那個註定有罪判決的法庭前,八成會想起在他的頂頭上司蘇共核樂園掌門人梅奧雷茨在蘇共會議上的發言::“我向你們保證,電站的工程師和設計者在蘇共27大決議的鼓舞下,會推進黨的宏偉計劃”。是的,蘇聯這個時候迫切的需要便宜的核能,如果沒有的話,社會將接近崩潰。在這種官僚體制下,沒有人會去報告問題。於是一個災難引發另外一個災難,猶如多米諾股票一樣。整本書寫的都是災難的原因。切爾諾貝利,一個沒有確定的原因但是到處都是原因的災難。歷史會讓人引以為戒麼?通常不會,因為人類忘性極大。
- 馬大象的評論 【藏書閣打卡】切爾諾貝利這個詞代表瞭現代文明脆弱的一面,它曾經給人們帶來無窮的便利:清潔、經濟、安全,然而災難卻無法停留在人們的假設中,它真的發生瞭。這不同於一場自然災害,“天災”不會破壞人們的信念,反而會越來越強,然而切爾諾貝利事件卻改變瞭人們對於現代技術的基本看法,達摩克裡斯之劍是如此致命。讀完浦洛基這本書並沒有覺得蘇聯有多差勁,事實上任何一個龐大的體制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事故的處理上是兩個層面,對核電站的處理是個技術問題。對於信息和老百姓安全的處理是個政治問題。後人復盤整個事件詬病大的也都在於在政治措施上種種敗筆,在整個帝國搖搖欲墜的年代這樣的災難確實會傷筋動骨。如果我有選擇的權利,我不會接受核能。這本書雖然是歷史書,然而敘述的過程卻很精彩,值得一讀。
- Soul的評論 《大國的崩潰》作者,東歐史頂尖學者、哈佛大學講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兼具史學傢的歷史洞見和文學傢的敘事筆觸,帶你瞭解切爾諾貝利核災難。
- 格瓦拉的評論 當今世界最佳切爾諾貝利題材歷史作品,沒有之一。 在美劇《切爾諾貝利》中,導演借人物之口說出:謊言大獲全勝。東歐史至高權威,烏克蘭史頂尖專傢沙希利·浦洛基兼具歷史學傢的嚴謹和文學作品的優雅,帶你重新認識這場浩劫。
- 雙子獸的評論 多年以後會有這樣一本記述新冠病毒的書嗎
- 魚的九思的評論 由於蘇聯未能發出預先警報(他們可是有三天的時間),東西歐國傢都會長久地與之疏遠。這會讓蘇聯不再那麼可信,當他們與別國進行各種協商時,從軍備控制到經貿合作,以及他們的宣傳造勢,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 把情書寄給月亮的評論 把整個事件的過程敘述的很清楚,翻譯也很通暢。核電站專業部分看不太懂,但作為一部史學著作,在各種政治力量博弈方面講的有些隔靴搔癢,過於流水賬瞭。從註釋保留原文做法來看,本書是面向大眾的公眾史學讀物。歷史代表的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簡單的事件過程。
- 七月的評論 哈佛大學教授沙希利·浦洛基重磅力作,利用最近公開的政府檔案,結合大量目擊者的訪談素材,詳盡而富有條理地敘述瞭切爾諾貝利事件的一切,上至國傢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這場核災難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閱讀本書可能並不輕松,卻是一場令你三觀重建的智性冒險。
- 巴伐利亞酒神的評論 這本書事無巨細地記錄瞭災難的全過程,基本可以視為HBO《切爾諾貝利》劇集的考證來源。前3/4的內容可以和電視劇一起看,後1/4筆調一轉,開始探討這場災難對烏克蘭獨立和蘇聯解體的影響,值得一讀。然而正如當時烏克蘭的生態主義者痛恨核工業巴不得它們趕緊從地球上消失後那樣,全新的烏克蘭因為經濟崩潰又不得不重新擁抱這些核電站,甚至很多工人寧願被輻射也不願失去切爾諾貝利的工作,連烏克蘭政府也最終變成環境敲詐者,令人唏噓。這就是核能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因為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一個天使和魔鬼一體的怪物。
- 阿爾達的星空的評論 我非常討厭作者一面打著紀實文學的旗號,一面又在行文中遮遮掩掩地諷刺蘇聯體制,十分低級,事後諸葛亮誰都會當,難的是當機立斷。不可否認,蘇聯對於事故的處理是及時且得當的。不過反正蘇聯已經死瞭,切爾諾貝利的功過是非就任由西方評說,事故處理中六十萬人的付出,成瞭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和這次疫情中西方對中國的抹黑如出一轍。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在中國與西方的鬥爭中中國輸瞭,他們會如何記錄我們。拋開意識形態問題,瞭解這些災難,是為瞭記住這些做出瞭犧牲的英雄,知道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太多不穩定。另外,本書的文筆並不好。
- 西貝姑娘的評論 浦洛基全面地介紹瞭切爾諾貝利的核災難的前因後果,完整反映瞭這一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事故,這是人類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跡。通過作者的描述,可以一覽蘇聯體制的僵化,可以一窺蘇聯解體的端倪。值得細細品味。
- 新日暮裡工業的評論 雖然蘇聯已經死瞭,但是意識形態還是要繼續抹黑下去。把蘇聯新聞真實得敘述一遍?是燈塔眼裡的真實新聞吧。雖然美國已經累計感染300多萬,病亡13萬,但是蘇聯就是人禍,美國就是天災,馳名雙標真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