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孤島
作者:吳琦 主編
分類:生活
ISBN:9787532176120
出版時間:2020-5-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標簽: 隨筆
內容簡介
《單讀24·走出孤島:水手計劃特輯》是《單讀》在話題、內容與設計上的又一次自我革新。
集中展示單向街公益基金會發起的文學活動“水手計劃”的作品成果。劉子超、柏琳、曾嘉慧、馮孟婕、郭爽,五位水手前往帕米爾高原、薩拉熱窩、日本長崎、摩鹿加群島和東南亞等地,發回他們的記錄與思考;
首發曉宇的“疫區日記”系列文章,緊密關註疫情時期人的物理與精神處境;
與澳大利亞大使館合作創立的“澳大利亞文學專欄”繼續更新,走向更廣闊的海外文學世界;
詩人楊鍵對母親的哀思,在這個生命消逝的時刻格外觸動人心;
作者巫昂充滿智識的十封信裡,洋溢著令人愉悅的洞見;
青年導演唐棣對於影像與文字兩重世界的體驗,造就瞭他獨特的審美視野……
在這個人人墜入孤島的時刻,我們選擇走向他人,走向世界,走向更廣闊的聯結
——2020年,在寬闊的世界,讓我們做一群不狹隘的人。
章節介紹
【日記】
疫區日記 曉宇
【水手計劃】
帕米爾公路和瓦罕山谷 劉子超
薩拉熱窩無消息 柏琳
沒音沒字歌 曾嘉慧
摩鹿加消逝 馮孟婕
泅渡 郭爽
【澳大利亞文學專欄】
瑜伽課 克裡斯特爾·索尼爾
【詩歌】
你看見我媽媽瞭嗎? 楊鍵
【隨筆】
僅你可見 巫昂
瞬間五則 唐棣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貳D的評論 作為一本“旅行寫作”的特輯,封面沒有被設計成異域風光是高級的做法。簡單的黃綠讓人想到非洲,拉美,或者島嶼和海洋。封住的嘴巴固定瞭這本書全部的當下感。當然無論何時,“走出”都不限於滿足自己的見聞,而是創造一種聯結。印象最深的是帕米爾高原和薩拉熱窩,2020年,我們居然還是需要“開眼看世界”,然而非如此不可。學習瞭。
- OH-的評論 一篇《薩拉熱窩無消息》看得我心緒難平為自己所不能經歷的感到遺憾 也有些慶幸自己不用背負那種僅僅因為觀看而帶來的沉重感 可能全世界所有人都會去刻意回避時間和歷史這兩個詞 又分分秒秒都用細微而獨特的方式演繹它們 真希望這樣的《單讀》一直做下去 永遠永遠 在寬闊的世界,做個不狹隘的人
- 惡鳥的評論 好看,吳琦前言開始,一直到劉子超,一口氣順下來。然後末尾,又是哥麼唐棣的話,太應景:刺客的身份決定他大部分時間是不出手的。伺機而動,埋伏的時間遠長於行刺的瞬間……不是什麼都可以做的,而是明知道可以,卻選擇不做。這是人性裡最有意思的地方。
- 小夥隊的評論 封面和健能酸奶一樣 是十分強健的黃色 還有激情澎湃的柏琳 連讀兩遍
- 啊的評論 喜歡 帕米爾高原 和 泅渡 這兩篇
- saintdump的評論 在這個黃梅雨天裡,就著半瓶啤酒讀完,感覺眼前的桌子都流動著河水與炮火的影子,是的,我感到的是血湧,那種想要在寫作中耗盡生命的理想,世界的水手,多麼海明威或傑夫戴爾式的計劃,寫作者敞開私人的經驗,寫搭車,寫邂逅,寫意外的見與不見,郭爽甚至寫病中的父親,但恰恰是這種私人的視角,折射出生命的開闊與熾熱,曉宇在地下室感到的“不擇期的審判”,劉子超寫噴赤河的流淌“平靜如同暮年”,柏琳寫薩拉熱窩市政廳“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正是文字對感受的修辭性保留,通達貝克說的“最難看見的,往往是那些最真實的事”。另一方面,這些邊緣性的“壯遊”,也帶來對歷史與現實議題的親切想象,在畫著“東西文化交界線”的地方,你才能身臨其境地問“全球化與世界主義如何無縫對接”,在種種權力的邊界,你才能逃離被中心化的集體記憶。
- A的評論 隻喜歡劉子超寫的那一篇《帕米爾公路和瓦罕山谷》,還有《薩拉熱窩無消息》。其他的都像是流水賬,毫無故事性,就像遊客走馬觀花一樣的獵奇和平庸。很好奇現在青年作傢的“較高”水平就是這樣的嗎?
- 卡繆手記的評論 可能是我會買的最後一本單讀瞭
- 雲淡風不清的評論 帶我走出孤島的一期單讀,2020年的春天,意義非凡。
- 自由的穴鳥的評論 最精彩的是水手計劃裡《帕米爾公路和瓦罕山谷》與《薩拉熱窩無消息》兩篇,獨自跋涉的寫作者,行走於異國的風光和日常,也行走於歷史的脈動。2020年全球各大都市的人都困在自己的“孤島”裡,彼此割裂不僅是一種隱喻也成為一種現實,這時候我們更需要重新發現世界。帕米爾高原和薩拉熱窩都處在幾大帝國或文明的交接處,一個因貧瘠而荒涼,一個因戰亂而困苦。在這些地方的遊訪啟發我們需要一種新的,不是對抗而是共存的世界主義。像主編吳琦在序裡說的:“我們懷疑一種集體敘事,又被另一種共同情感調動。”集體敘事常意味著政治對抗,而共同情感則意味著世俗共存。
- 虎背熊腰小白兔的評論 這期感覺格外真誠。另外看到和遠藤周作有關的一篇,很驚喜。
- 新傳芥末的評論 對57老師的這次開篇有點失望,敘述身邊的人事物與時間時,生疏感就有瞭。水手計劃薩拉熱窩文很優秀。
- 兔大小姐的評論 感覺這一期很一般…
- JoseTian的評論 哎…
- 戶文聿的評論 讀的第一本單讀,大部分文章都很喜歡。但我實在沒辦法理解為什麼一些文章要給外國人名加括號備註英文名。我不懂為什麼納博科夫的名字後面要備註Vladimir Nabokov,我也不懂為什麼一個日本人名後面要備註它的羅馬音,我也不懂既然備註瞭這麼多的人名,為什麼偏偏又漏瞭福克納的備註。這些細節讓我很出戲,感覺自己在念一個半吊子寫的百度百科,非常難受
- 不會說話的夏天的評論 喜歡這本裡的兩篇隨筆。
- 鹽欠鴉的評論 豎排的詩/就像一盆砸上玻璃的水/流下瞭淚
- 八百斤稻的評論 這本水手計劃特輯,在疫情尚未完全退去的時候出版,很有紀念意義。尤其是其中還收錄瞭身在疫情核心區的武漢的曉宇的記錄,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真實地記錄瞭一個相對普通人和普通傢庭對於疫情的情感歷程和反應。其他幾乎每一篇都寫得不錯(巫昂和唐棣的略感遺憾),其中尤其喜歡去摩鹿加群島的賞鳥之旅,那是一種單純的興趣,欣賞的也是一種單純的美。
- 蘿莉要當女漢紙的評論 因為買瞭項彪那本,本著傢裡不能有兩本沒看過的《單讀》這個原則,趕在7月的尾巴看完瞭《走出孤島》。原來對遊記並不是特別感興趣,總覺得看別人旅行不如自己去旅行。這一本比正午的旅行文學更讓人驚喜,確實是能在別人的旅行中看到歷史、文化的各個層面。最喜歡柏琳那一篇,印象深刻的是,戰爭中的薩拉熱窩舉辦電影節,有人問主辦方,為什麼打仗的時候還要辦電影節?主辦方回答,為什麼電影節的時候還要打仗?還有那些圍城中的人們,那些日日夜夜。
- 李君棠的評論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