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作者:[意] 埃萊娜·費蘭特
分類:生活
ISBN:9787020159178
出版時間:2020-10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標簽: 隨筆
內容簡介
·既是書信、訪談集,更是作傢的隱秘的個人史;一本陪伴費蘭特所有作品的作品
·和“那不勒斯四部曲”一樣,作傢在書中對女性和寫作、傢庭和歷史、欲望和記憶的剖析也真實到令人忍受的地步
·每個人都是一個戰場:費蘭特的小說和散文,旨在開啟一場以女性經驗作為杠桿的文學革命
·讀者可以第一次完整地窺見費蘭特對女性和寫作、傢庭和歷史、現實和想象的睿智看法
·收錄瞭作傢作品出版時曾被刪掉的段落,和作傢曾經中途放棄的創作計劃
*******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傢埃萊娜·費蘭特20 餘年來的書信、訪談和散文集。作傢在書中袒露瞭自己對寫作風格和主題的探索歷程,並回顧瞭自己經歷的自我懷疑和突破,這些對話睿智地詮釋瞭女性和傢庭、神話和文化、城市和記憶,以及作傢和讀者的復雜關系。《碎片》既是深入費蘭特的文學世界的指引,同時也是一份智性、鮮明而堅定的文學宣言。
全書按年代分為三輯: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傢和出版人的書信往來,重點討論瞭《煩人的愛》中母親的身體與寫作的隱秘聯系,也收錄瞭她和導演就該小說的電影改編進行的細致商榷,還包含瞭作傢從未被發表過的一些創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圖2003—2007”收錄瞭作傢和導演就《被遺棄的日子》的電影改編進行的往來書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說中探尋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書信2011—2016”收錄瞭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來作傢接受的部分書面采訪,讀者可以窺見作傢對這部小說的解讀,以及對女性寫作的歷史和任務的犀利看法。
本書標題“碎片”(frantumaglia)來自作者的母親常用的方言詞匯,指遭遇矛盾和混亂的個體體會到的痛苦,但作傢將其發展為自己的文學理念,並嘗試在多年的創作中釋放這個詞匯背後的解放力量:作傢要利用這種旋渦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風險,抵達令自己、令讀者陌生的真實經驗。
*******
這本書裡有各種各樣的碎片、筆記、精確的描述,其中還包括一些前後矛盾的地方,這些內容放在作傢寫的小說旁邊,可以作為一本陪伴著其他書的書。
——E/O出版社創始人桑德拉·歐祖拉
*******
和費蘭特卓越的小說一樣動人,以同樣強烈的熱度觸碰瞭那片令人不安的無意識地帶。——《衛報》
*******
25年來,費蘭特完全占有“埃萊娜·費蘭特”這個作者身份。她用絕對獨特的方式和完全屬於自己的語言找到瞭和讀者溝通的方式——這是一項罕見的、可能也是獨一無二的成就。——《紐約時報》
章節介紹
Ⅰ 碎片
1991—2003 1
前言 3
1 好巫婆的禮物 4
2 母親的裁縫 6
3 奉命寫作 11
4 被改編成劇本的書 14
5 《煩人的愛》的改編 16
費蘭特和馬裡奧•馬爾托內的通信
6 媒體的等級 34
7 是的。不是。我不知道。 38
假設一場空洞的采訪
8 服裝和身體 42
屏幕上的《煩人的愛》
9 偷偷寫作 47
給戈弗雷多•福菲的信
10 工作的女人 61
11 總能揭示真相的謊言 65
12 沒有愛的城市 66
戈弗雷多•福菲對費蘭特的采訪
13 沒有安全距離 70
斯特法妮婭•斯卡特尼對費蘭特的采訪
14 一個解構的故事 74
耶斯佩爾•斯托加德•詹森對費蘭特的采訪
15 自願終止懷疑 81
16 碎片 88
17 後記 159
Ⅱ 拼圖
2003—2007 163
1 《碎片》之後 165
2 文字中的生活 167
弗朗西斯科•埃爾巴尼對費蘭特的采訪
3 擱淺的日子 172
費蘭特給羅伯特•法恩紮的信
4 瑪格麗塔•佈伊—— 一個出人意料的奧爾加 175
安琪奧拉•科達奇—比薩內裡對費蘭特的采訪
5 沒有作者的書 179
6 這孩子怎麼這麼難看! 185
7 探尋的不同階段 189
弗朗西斯科•埃爾巴尼對費蘭特的采訪
8 點燃讀者的熱情 194
費蘭特和“華氏度”節目聽眾的對談
9 母親身體散發的女性氣息 209
瑪莉娜•泰拉尼、路易莎•穆拉羅對費蘭特的采訪
Ⅲ 書信
2011—2016 219
陪伴著其他書的書 221
1 一個非常精彩的附庸 224
保羅•迪斯特凡諾對費蘭特的采訪
2 恐高癥 230
凱倫•沃爾比對費蘭特的采訪
3 每個人都是一個戰場 232
朱麗婭•卡利加羅對費蘭特的采訪
4 不在場的同謀 236
西莫內塔•菲奧裡對費蘭特的采訪
5 絕不放松警惕 241
雷切爾•多納迪奧對費蘭特的采訪
6 寫作的女人 250
7 過分的人 281
古德蒙•斯奇爾達對費蘭特的采訪
8 十三個字母 288
毛利西奧•梅雷萊斯對費蘭特的采訪
9 講述難以講述的故事 294
亞賽明•孔加爾對費蘭特的采訪
10 那不勒斯城的真相 303
阿爾尼•馬提亞松對費蘭特的采訪
11 手表 307
藝術雜志《弗裡茲》對費蘭特的采訪
12 小菜園和世界 310
露絲•喬對費蘭特的采訪
13 信念之下的混亂 317
愛麗莎•沙貝爾對費蘭特的采訪
14 保持不滿,保持抵抗 330
安德烈阿•阿圭拉爾對費蘭特的采訪
15 越界的女性 337
麗茲•約比對費蘭特的采訪
16 對女性智慧的浪費 344
黛博拉•奧爾對費蘭特的采訪
17 無論如何 353
費蘭特和尼古拉•拉喬亞的對話
人名、報刊名對照表 373
關於作者 376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Francesca-CY的評論 寫作的碎片是在記憶的片段中打撈,然後拼接城一段故事;女性生活的碎片是內心沉渣泛起、五味陳雜的時刻。
- fushia的評論 是大腦和身體都過電般的閱讀體驗。費蘭特在書裡寫,女性的語言、經歷和情感滲透到母親縫制的衣服上。類似的,她的文字也滲透到我的頭腦裡和身體上,構成一種席卷身心的閱讀體驗。她堅固又柔軟,強硬又柔和,不斷往語言和真實的最深處走,嘗試捕捉難以描述之物,賦予混亂和無序語言的形狀。做陳英老師那期節目的時候咚咚的插畫畫的是一些沉渣和碎片,很抽象,很混亂,她說不想用太過具象的畫面。拿到紙質書看到封面設計,發現封面上的“碎片”和咚咚的設計不謀而合,也抽象,也破碎。費蘭特用語言描述不可描述之物,而她的語言本身似乎又在抵抗一種可描述的、有形的、具體的圖像。還挺妙的。
- 索馬裡的評論 將會一直影響我們對寫作和生活的態度。
- 半半的評論 費蘭特真是迷人,無論是她說“寫作是很虛榮的行為。”“把自己融入寫作之中,最後脫身而出。”還是她說“我最想要做個裁縫。”講述“碎片”其實是很難的,這本出乎意料地厚且動人。
- 餘虹的評論 讀過這些會覺得自己低估瞭作者的才華,並且高估自己的認知,竟然天真的認為那不勒斯四部曲是自傳性質的作品
- Cynthiastar的評論 訪談中重復的問題太多瞭。
- 知食分子的評論 女性想瞭解男性的時候有太多的文學作品可以借鑒 希望更多的記錄和寫作可以讓男性有這樣的運氣如果沒有女性主義思想的話,我到現在隻會是一個有文化的小姑娘,沉浸在男性主義文化和亞文化裡,自以為可以獨立思考。女性主義幫助我成長,但現在看來,我看到,也感覺到,新一代年輕人好像對此嗤之以鼻。她們並不知道,我們獲得這一切的時間不長,狀況也並不是很穩定。我在故事裡講述的那些女性,她們深切地知道這一點,因為她們切身經歷瞭爭取權益的過程。
- 西窗隨筆的評論 一份獻給《那不勒斯四部曲》讀者的厚禮。最喜歡以“碎片”為題的那70頁,看得渾身起雞皮疙瘩,戰栗。訪談也很好,就是比較討厭個個記者都來問匿名這回事。費蘭特說得對,讀者沒那麼好奇,讀者知道她是誰,熱愛文學的讀者都知道,就是媒體特別好奇。起碼對於我來說,相比於想知道費蘭特是誰,我更想看的是她寫完但沒發表的那些小說。但采訪中也有看著特別開心的問題。我這兩年一直在交叉著看費蘭特和克瑙斯高,總覺得兩個人的作品有一種可以對比的奇妙連接,但是從沒看到過這樣的對比。結果裡面有兩個記者,一個挪威一個土耳其的,都提出瞭克瑙斯高和費蘭特寫作之間的關系,很開心,並不是我一個人有這樣的看法。
- 魚脆的評論 把一個人作為力量是不夠聰明且偷懶的,但我仍然是。埃萊娜打撈碎片透著不夠美善的真,讓人不免感嘆縱使跳開瞭四部曲,即使在碎片裡,那些我們自以為的私人經歷,還依然是未經談論的群體經驗啊。
- shininglove的評論 二十代最後的夜晚,謝謝埃萊娜·費蘭特的陪伴,溫柔又強悍。
- 口天剪佈的評論 讀得煩躁,從這些類似且反復的媒體提問中,我甚至已能體會費蘭特的匿名選擇。也讓我意識到,作為普通讀者,比起深入創作者的意圖與歷程,我確實更在意自身對文本的感知和體驗。
- kosomaku的評論 已經開始期待費蘭特早期三本書的中譯本瞭,尤其是《暗處的女兒》,以及是時候重讀四部曲瞭。
- 把噗的評論 “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處境,需要突破無數障礙。天生的狀況需要改變,而不是無視。一個人所屬的階層可以掩蓋,但無法清除。總的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戰場,在他的身體裡,優點和缺點在不停鬥爭。一代人整體的階級流動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兼有運氣和能力,一個人的努力也很難達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巴黎評論》那篇最好,采訪還是要面對面啊。
- Index.的評論 一本讓人舍不得讀完的訪談錄。關於寫作、女性的命運和沉重的那不勒斯。女性的身體是由碎片構成的,在和生活的拉扯之中解體,在溪流和霧氣中泛起,讓世界失序、混亂,讓界限消失。請建起屬於女性的城市,穿上真正屬於自己的衣服,維護好我們寶貴的女性寫作傳統,請珍惜我們先前取得的一切成就。
- 江湖騙子的評論 “我認為一本書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有機體,本身就包含對所有問題的答復。” 說得太對瞭!!學校能不能取消論文答辯??(今天的論文仍然是0進度的一天)
- 蔡小妮的評論 讀完以後又回過頭重新聽瞭陳英老師的那期節目,譯者的視角與作者的態度疊加在一起,更喜愛費蘭特的這本書瞭。不知道每一位讀者對於她的“隱身”是作何理解的,我覺得作者的“隱身”對女性主義作品有重大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讀者多關註作品少探究作者,更在於其實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在女性主義作品找到自己,它可以是任何一個人,不僅僅是女性本身,不僅僅是母親與女兒,女性與女性,更是每一個苦苦掙紮的個體。“個人的即政治的”~就是這個樣子。
- 歪子的評論 幾乎所有的媒體采訪都關註費蘭特的“隱身”,也因為費蘭特“隱身”的特殊性,所有的對談交流都是通過文字進行的,對於作者而言,似乎更容易把握這種采訪方式。提問能否激起費蘭特的回答欲望決定瞭采訪的精彩程度。個人還是最喜歡費蘭特與最親近她的編輯的交流。
- 阜咚的評論 被開篇的那句“我通過書面形式回答你,因為文字可以抹去長時間的停頓,抹去我的猶豫和妥協”所打動。書信這樣真實的材料更能反映作者內心的敏感和細膩,作品是作傢與讀者交流的媒介,埃萊娜把自己都傾註到文字當中,每一篇故事都是等待拾掇的碎片。
- 露可小溪的評論 充滿力量
- ice的評論 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