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对于帝国的传统印象为何?是侵略,是殖民,是杀伐。不过,作者波本克与库伯却告诉我们,自西元前三世纪的罗马与秦汉帝国,再到十三世纪的蒙古汗国,以至近代殖民帝国,帝国从不只是侵略和占领。
无论是「中间人」的派任与监督(如奥斯曼帝国的奴隶官员),还是形成中央官僚(中华帝国),或者是建立「贸易飞地」(葡萄牙帝国)及设置「东印度公司」(荷兰与不列颠帝国),都不是单纯的领土控制,而皆仰赖帝国多元的权力形式。
帝国也不只是殖民剥削,帝国必须协调其治下各民族、族群的宗教与文化「差异」,以有效运作「差异政治」。如罗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方式将土地、人民与其帝国紧紧连在一起:一、对于邻近的拉丁人,先是併吞、给予有限的公民权,最终则完全同化;二、给予非拉丁城市与部落有限的自治权;三、用拉丁人屯垦地来改造边境地区。
再如蒙古人,他们在大多数情势下,都任用了被征服地区的「中间人」执行他们的命令,同时收取、分配岁入与实物。但「到了中国,由于汉人有相当发达的行政传统,蒙古人对于利用汉人当中间人一事可说是小心翼翼」。元的统治者将地方税收的重责大任留给低阶的官员负责,但把高官的位子留给非汉人,如来自中亚或中东的穆斯林、回鹘人以及蒙古小部落的成员。为了打击汉文化里蒙古人认为不重要的官僚势力,并强调蒙古人重视的个人忠诚,曾在一二三八年到一三一五年间停办科举。
帝国更不只是杀戮征伐,帝国间的互动也带来了统治手法的模仿与创新,不仅对不同民族与国家造成影响(如俄罗斯帝国承继了拜占庭与蒙古汗国的统治套路),也转变了思想(启蒙思想)与意识形态(民族革命)。
可以说,帝国在世界史上长期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自觉地维持其征服的各民族的多样性,更在全球範围内让人们在移民、殖民、奴隶及贸易网络中,透过民族或宗教社群相互交流。
◆分析帝国「差异政治」核心,与民族国家的不同之处
本书精彩地描述和分析了各大帝国所运用的「差异政治」类型。许多帝国利用「差异」作为统治工具,确保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和来自不同文化的菁英、各个团体(商团、教团、部落)之间的关係,强过帝国内的臣民彼此之间的联繫。其他帝国则努力让帝国内的人保持一致,并驱逐或诋毁那些不同于己的人。总之帝国会混合并调整这些策略,对帝国人口的不同部分採用不同手段的能力,或许这就是它们在政治上历久不衰的原因。
探讨帝国,并不代表要让不列颠帝国、奥斯曼帝国或罗马帝国复活。探讨帝国,是要让我们去思考跨越空间行使权力的形式,以及其形式的可能与局限;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人们併入政体,以及人群之间的差异,又是如何被想像与制定;去思考获得中间人对帝国势力有条件服从的方式;去思考移民、原住民、官员、学者、被迫离乡背井的奴隶、宗教领袖与跨越国境的商人们能够发展出哪些代替帝国势力的选择。
《帝国何以成为帝国》为全球帝国政治史的经典之作,不仅颠覆了「民族国家合乎自然且不可或缺」的迷思,更以「权力、差异与互动」为论述核心,阐明了世界史上各帝国对于权力的争夺、运作与巩固,如何塑造社会与国家,激发野心与想像力,开启或终结政治的可能性,影响力持续至今。
作者简介:
珍.波本克(Jane Burbank)
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专研俄罗斯史,现为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波本克曾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以及密西根大学任教,并于密西根大学担任俄罗斯与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波本克也曾在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卡桑高等师範学院以及柏林洪堡大学 担任客座教授。着有《知识阶层与革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俄罗斯观点,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二年》、《俄国农夫上法院:一九○五年至一九一七年间乡间地区的法律文化》、《俄罗斯帝国:空间、人民、权力,一七○○年至一九三○年》等专书。
弗雷德里克.库伯(Frederick Cooper)
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专研十九、二十世纪东非奴隶与劳工问题,现为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库伯曾在行为科学深入研究中心、威尔逊中心、洛克斐勒贝拉吉奥研究中心、南特卓越研究院以及柏林高等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同时他也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等师範学院以及巴黎第七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二○○一年,库伯获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会院士。着有《备受质疑的殖民主义》、《从奴隶到流民》等专书。
帝国何以成为帝国 网盘地址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一部關於權力、差異、與互動的全球政治史.zip (访问密码: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