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地铁上的哲学”套书一共4本。 《为什么长大》 豆瓣评分8.7。 是企鹅出版社为上下班路上的城市白领定制的这套哲学普及-进阶丛书中的一本,特邀知名哲学家苏珊·内曼撰写,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 本书出版后在英语世界引起热议。
《事件》 豆瓣评分8.7。 在书中,身为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的斯拉沃热•齐泽克,和我们一起探讨他那充满新意而又不乏争论的事件概念。 事件可以是那打碎了日常生活的重大变故,也可以是激进的政治决裂;它可能预示着宗教信仰的萌蘖,也可能意味着新艺术形式的兴起,当然,它还可以是像坠入爱河那样的强烈体验。但无论如何,事件发生之后,一切都不再相同——即便这变化未必显著。 齐泽克的列车,带着我们在象征着事件各种定义的站点间穿行。他在旅途中也向我们提出了根本问题: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觉察到那些真正存在的东西?在迁流不息的世界中,有任何真正的新事物发生吗? 从柏拉图到小众电影,从大爆炸理论到佛教思想,齐泽克在《事件》中旁征博引,使之成为一段通往激动人心的哲学腹地的概念之旅。
《真理》 豆瓣评分8.3。 卡普托一直积极地尝试以解构的方式来重新探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他倡导一种流动而非静止的思考事物的方式。此部《真理》沿袭了他一贯的做法,作者首先从真理在后现代状况下的境遇入手,之后向前追溯真理观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前现代的上帝即真理,到启蒙时代的理性判断,再到后现代的作为事件的真理(在这里上帝和理性都不享有骄傲的地位)。在生动诙谐的文字背后,卡普托力图阐明:任何一种静止的、稳固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是被建构出来的,它并不能真实、生动、全面地解释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真理”同样如此。
《自我》 豆瓣评分7.9。 自我本质的讨论是自古就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永远充满魅力的谜题。当你思考“我是什么?”的时候,到底想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是灵魂的自我审视,还是仅仅想给自己一个总结? 在这本书中,利物浦大学哲学系教授巴里•丹顿从全新的哲学角度通过最新的神经科学知识带领我们一同探索自我的世界,并让我们惊奇地发现科幻小说和电影里出现的人的“空间传送”在某种哲学意义上可能会成为现实。巴里•丹顿教授为我们梳理了自笛卡尔、洛克开始,历史上各个阶段关于自我不同的哲学观点,通过对当今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来重新解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及其影响,另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介:
苏珊·奈曼(Susan Neiman),爱因斯坦论坛的负责人,2014年斯宾诺莎奖获得者。她的著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包括《道德明晰:成年理想主义者指南》(Moral Clarity: 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现代思想中的邪恶:另类哲学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理性与文火的统一:柏林犹太录》(The Unity of Reason and 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受业于罗尔斯,先后在耶鲁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为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多家媒体撰写文化政治评论。现居柏林,有三个已经成年的孩子。
齐泽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国际学术明星之一,被一些学者称为黑格尔式的思想家。他长期致力于沟通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形成了极为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在欧美学界取得了巨大成功。齐泽克的著作风靡于哲学界、文学界,并对社会学和政治学产生影响。
约翰‧卡普托(John D. Caputo),1940年出生,意大利裔美国教授,天主教徒。自1968年起先后于美国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与雪城大学(Syracuse)出任哲学教授与宗教与人文学教授。当代诠释学领域的专家,对后现代语境中的宗教与哲学问题抱有浓厚兴趣。
巴里•丹顿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哲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形而上学和心智哲学,深受当前及预计的科技发展的影响。他还著有《现象自我》(The Phenomenal Self)、《意识之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时间与空间》(Time and Space)。
《地铁上的哲学》电子书下载
《地铁上的哲学》[套装共4本].epub (访问密码: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