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Epub+Pdf夸克资源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Epub+Pdf夸克资源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

作者:[美]吉原真里

分类:生活

ISBN:9787532189793

出版时间:2024-4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古典音乐从业者,你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谋生”

写给无数“卷”在古典音乐道路上的琴童家庭,在期待、矛盾、焦虑中挣扎的家长

-编辑推荐-

★ 郎朗、马友友、谭盾/小泽征尔、内田光子、长野健/郑京和、郑明勋、张永宙……

除了这些声名显赫的亚洲(裔)古典音乐家外,如今大量亚洲面孔活跃在西方古典音乐世界,原因何在?音乐真的具有普世性,能超越种族、身份和文化的界限吗?

★ 一项“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民族志研究

本书是作者的音乐背景与学术兴趣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个曾经严肃学习过音乐,并且在美国生活的亚裔,我对在音乐追求的道路上且带着多重文化身份在自己作为少数群体一员的社会中生活所感受到的愉悦和痛苦,的确有很深刻的理解。”

★ 基于70多位亚洲(裔)古典音乐从业者的田野访谈,深度展现不同出身和经历的追梦人的成长故事、职业选择、生存状态。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日裔美籍学者,吉原真里面对亚洲(裔)古典音乐家在西方世界日益增加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现实,从自身古典音乐训练的经历、自己的亚裔身份出发,展开了这项“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民族志研究。本书以70多位亚洲(裔)音乐家的访谈为基础,探讨了古典音乐在亚洲传播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形式的本质,并考察了亚洲(裔)音乐家在白人主导的古典音乐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种族身份、性别身份和阶级地位如何影响他们的职业经历、发展和成就。

-名家推荐-

本书既包含历史和民族志,又涵括回忆录和文化研究,是许多人期盼良久的书。吉原不仅对亚洲人在古典音乐世界的存在做出了正确的提问,还提供了自己惊人的见解——其中最有力的莫过于亚洲(裔)音乐家重新发明西方曲目的各种方式。

——里昂•伯特斯坦

吉原真里向我们展示了两极是如何相遇的。西方古典音乐从欧洲大陆的源头传播至美国,接着又传播至亚洲——现在又“逆流”回来。演奏者的母语会影响聆听或表达音乐的能力吗?音乐的文化意义或地位是凌驾于艺术价值之上的吗?吉原在她紧密细致的新研究中思考了艺术“本真性”以及关系到亚洲和亚裔美国音乐家的文化和社会条件的问题,揭示出我们所有人,从很多方面来讲,都是来自对岸的音乐家。

——布鲁斯•布鲁贝克

吉原小姐卓越地描绘出音乐家们的生平,而这些音乐家也在原封不动印出的大段采访中为自己发声……他们对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所遇到的各种职业和文化困难之间穿行的经历进行了描述,因此,对那些在身份、本真性和成就上有类似挣扎的人,本书值得购买。

——《远东评论》

该研究巧妙地结合了知识上严谨的分析、对多位音乐家——不论出名与否——生动的描绘,以及一位音乐家—学者的自传——这位音乐家—学者自身也挣扎于她对受访者提出的那些问题……吉原将他们的回答置于更大的种族和文化话语的背景之中,不作批判,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

——《流行音乐与社会》

弥足珍贵……吉原的书通过对音乐家的大量采访阐明了古典音乐政治经济中常常被忽视和隐藏的维度,渴望在一众古典音乐研究著作以外理解那些未被书写的故事如何展开的口述史学者肯定会对此书深感兴趣……本书的许多部分对口述史学者都很重要。

——《口述史评论》

章节介绍

目录
致谢
前言
引言:关系小调中的上行音阶
1 全球化的早期教训
西方音乐来到东亚
飞翔的日本蝴蝶
中产阶级的古典音乐,从亚洲到西方的“逆流”
铃木教学法的全球化
结语
群声
大卫•金 / 安东尼•崔•丽芬 / 高桥利夫 / 竹泽恭子
2 亚洲(裔)音乐家的根与径
亚洲(裔)音乐家在美国的根与径
通过音乐理解差异
族裔/国族身份的交涉
结语
3 性别扮演
僭越中产阶级性别常规:男性音乐家
性别和音乐性别经济的交涉:女性音乐家
亚洲(裔)音乐家的视觉营销
古典音乐和身份:同性恋音乐家
结语
4 关于阶级
对阶级的理论化
阶级出身
阶级(古典乐)的成本
阶级的命运:古典音乐家的经济生活
演绎阶级:操控文化生产的“场域”
结语
群声
陈灵 / 林昭亮 / 名仓诚人 / 肯吉•邦奇
5 自己的声音
古典音乐的“局内人”和“局外人”
谁的声音?第1部分:乐器演奏者
谁的声音?第2部分:歌剧演员
谁的声音?第3部分:作曲家
结语
结语:音乐家优先
参考文献
索引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redhousepainter的评论 这本书算是《游艺黑白》的补充,如果说《游艺黑白》从侧面展现了钢琴家对学院教育和钢琴比赛的批评,那么这本书就是继续从正面展现如果把古典音乐当作嫁入豪门或者实现阶级跃升的名片而会遭遇的各种蛋疼和苦逼。所以刘若英还是牛逼的,当年才会哭花着说:“升哥告诉我,这些专辑不是你嫁入豪门的跳板”。古典音乐和爵士音乐的问题在性质上几乎一样,自己建高墙扎铁丝网不让外人进来,还没意识到如今所有音乐都需要抱团取暖。其实如今不少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扎扎实实投入到电影配乐、个人原创、流行音乐等等创作中,心态和视野相当开阔,藤井风的制作人yaffle和爱沙尼亚的hanakiv都是很好的例子。有点期待古典圈也能出现一位柳乐光隆,去撰写new chapter of classical common people。
  • 你好阿唐的评论 读后还是很通透的,讲的不是古典音乐,不是作曲家和音乐文本,而是讲音乐活动,讲演奏家们的经验和经历。所以,我们读到的不仅是音乐的美学品质,而是音乐家们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社会、文化、身份、经验。另外,也让我想明白了,为啥很多古典音乐通识课不教如何听音乐,反倒总教你背景八卦礼仪这些周边。再细想一下,读这本书,不仅能了解亚洲和亚裔音乐家的境况,对我们思考自己与古典音乐的关系、与话剧的关系、与特装书的关系、与书法编程舞蹈马术的关系,都会有启发。
  • 封童的评论 由古典乐,引出对亚洲文化的很多思考,关于阶级,教育,全球化,关于性别。很多让人觉得“对对对”就是这样的瞬间,果然,还是亚洲人梳理起亚洲人来,更清晰、有说服力。
  • The Chosen One的评论 作者说:“我独自阅读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作品,我也成为了一名崭露头角的女权主义者。”作者说她用“阶级、种族、性别、帝国主义、霸权,来分析亚洲人对古典音乐的投入”。
  • haah的评论 作为统治者附庸的古典乐是神圣的,作为职业的古典乐是窘迫的,前者是就文化-权力场域来说的,后者是就职业系统来说的。最后我还是更想知道,音乐对自己说了什么。原书已经快20年了啊。
  • 通灵顽石的评论 很好读,亚裔古典音乐演奏者大多能意识到“好像(和西方演奏者/作曲家/古典风格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却在“作为政治话语的族裔”问题上缺乏如社会学学者利刃出鞘般的自觉,遑论进一步行动来维护/争夺自身在音乐界的权力。在这个缺乏流动的领域中,亚裔演奏者们携带特定经济资本进入,并克服阻力充分拥抱并内化古典音乐的西方传统。很多人抗拒谈论自己的种族身份,认为要以一种“普世主义”的态度才是维护古典音乐本真性的法门——这种看法正如作者所说,进一步夯实了本已无比坚固的西方历史文化堡垒,削弱了流通的可能。
  • 婧然的大理书房的评论 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惊喜!这本是少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将理论和实践绝佳结合的,作者很会提问、也很擅长把非社会学语言组织整理入社会学理论框架中,详见书评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在西方古典音乐的世界中,亚洲人是难以被人忽视的存在。马友友、小泽征尔、谭盾、张永宙、郎朗、长野健…..这一连串星光熠熠的“东亚”名字征服了观众,也让无数奋斗在音乐道路上的后辈视为标杆。社会学者吉原真理通过对古典音乐界的亚洲音乐家的深入访谈,更是揭示出西方古典音乐与亚洲之间的复杂关系。吉原真理发现,许多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既能通过音乐取得的成就缓解身处西方社会感受到的边缘感,又在通行西方语言的音乐环境中如此鲜明地体认到自己的亚裔身份。其中,日本、韩国、中国的古典音乐家的感受又有所差异。古典音乐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跨越边界”的亚洲人追索自我身份认同的历程,也质疑了流行的许多有关“东亚性”的粗暴总结。
  • ly的读享生活的评论 作者将亚裔音乐家的经历放置在种族关系、移..民历史、阶级格局、以及性别和性取向的背景之中,试图通过具有批判力的分析,去理解带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亚裔音乐家所感受到的愉悦与痛苦。角度稀见。
  • Cynthiastar的评论 比较普通的民族志,选的点都不错可惜挖得不深。
  • Florian的评论 典型结绳志
  • 掌礼官上野介的评论 宁愿看未作解释的访谈录,这套社会学人类学的话语体系看多了实在可厌。材料是二十年前的,现在也多少过时。
  • 左手。华伦斯坦的评论 将被外界神化的职业去魅,“横屏”西方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美国研究、文化研究及亚裔研究,野心颇大。聪明的以布迪厄为裁纸刀,横切出全球视域下的文化流转~或许是少有人以此领域深度观察,每章都颇有看点,让我回味再三,发散联想。
  • Celeste的评论 材料很丰富,也不止于古典乐,对音乐的节奏和律动感刻在每个文化的惯习里,对文化融合似乎也无法消弭,“你只能不断努力”。但结论停留在身份认同和交融上,有点浅显
  • 一树真理的评论 一本聚焦于古典音乐领域的民族志研究,视角非常丰富。书中很有意思的点是讲到亚裔古典音乐家身份的特殊性与尴尬的处境,不管是他们的阶层身份,还是古典音乐本身在亚洲的文化地位都非常矛盾,很值得了解和思考。
  • marcy的评论 问题提出部分写的真不错,后面的内容却有些太平,分析撑不起野心,逻辑提炼也不够。不过,能有这么一本书存在就还挺好的,再次验证太阳底下无新事。
  • 食梦貘的评论 挺有意思的,虽然比起人类学研究更像很多主题的访谈录?
  • 拜德雅Paideia的评论 一项“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民族志研究,基于七十多位亚洲(裔)古典音乐从业者的田野访谈,深度展现不同出身和经历的追梦人的成长故事、职业选择、生存状态。
  • 野崎的评论 选题很有趣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