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士人·土官
作者:連瑞枝
分類:文化
ISBN:9787520169394
出版時間:202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標簽: 明清史 歷史 雲南 邊疆 新清史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官書、方志、傢譜等材料,結合當代民族志、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討論明代雲南大理人群的身份認同問題,希望提供一個明朝“統治”該地模式的解釋框架。由此,嚴格來說本書應算是一部社會學著作。全書除緒論和結論外,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間)明軍進入大理後,明朝在大理周邊設置府州縣和土司,以管理當地百姓的大致過程。接著分三類人群(後三部分)來描寫明朝大理的山鄉社會。一是僧侶,明朝通過在大理地區冊封僧侶,招僧侶入京賜給頭銜,興建寺院莊園,扶植宗教活動,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儀式宗教秩序,籠絡當地信教之人。二是鄉士大夫,明朝通過吸收當地讀書人入京讀書,參加國子監和鄉試,來籠絡他們。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鄉後,被任命為當地的學官,負責宣傳儒學,並編寫符合明朝正統的傢譜、族譜,同時將佛寺改造為祠堂、鄉賢名宦祠。通過這一套程序,儒學正統觀念、正統祀典文化在大理社會得到傳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區冊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間、土官和州縣之間形成政治平衡。土官在本地打擊盜匪、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服從明朝的統治,同時本地經濟的貨幣化促進瞭山鄉流動、經濟發展、身份分流和階層整合。按照作者的建構,西南大理人群各有不同的族群、宗教、階級類屬,“國傢”和“地方”各司其職並因應互動,“王朝秩序”由此得以在該地確立並維持。
章節介紹
緒 論
第一部 雲之南
第一章 關鍵的一年
第二章 書寫者:華夷之間的歷史與神話
第二部 僧 侶
第三章 入京的僧侶
第四章 辟邪
第五章 從寺院莊園到鄉裡社會
第六章 重建儀式秩序
第三部 鄉士大夫
第七章 成為士人
第八章 南京歸來
第九章 改造佛寺
第四部 土官政治與山鄉
第十章 瀾滄江沿岸的山鄉聯盟
第十一章 從山鄉盜匪到編民
第十二章 金沙江沿岸的土官聯盟
第十三章 土官政治與雞足山
結語 合法性的追求:儀式權與歷史話語權
征引書目
後 記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小亭亭的評論 西南族群自身的認同與記憶是區域社會史研究的熱點,既有研究已不計其數,如何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書寫出富有新意的著作,這對任何一個西南族群的研究者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近幾十年的海外研究者往往聚焦於當地族群自我的認同,以及對正統敘事與官方治理的抵抗。連瑞枝的新作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拓寬瞭區域族群研究的視野。在本書中,作者以西南地區的僧侶、士人與土官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上述群體社會流動與身份選擇的觀察,探討瞭西南族群不同階層對待明帝國治理的復雜態度。在對學術熱點的吸收上,作者坦言斯科特提出的Zomia模式對其“頗具啟發性”。而針對明帝國利用佛教擴展政治權力的相關論述,胡簫白等人也多有論及。因此,對本書的定位,應將其放在范式移植的脈絡上重新審視,從而理解本書對簡中學術界所帶來的意義。
- 江海一蓑翁的評論 鑒於本書將“國傢” 與“地方”在治理方面的互動關系作為核心主題,其內容相應地具有三方面特色——一是將代表中央聲音與立場的官方史書與文獻 ,跟代表大理當地聲音與姿態的地方志、傢譜、碑文等地方性(社會性)史料,進行反復對照與比較分析,從而勾勒出二者之間清晰的互動線索;二是一方面註重祭祀、寺廟改造、科舉考試等重要儀式與活動的政治意義與治理邏輯分析,另一方面又註重對於雲南當地的現場考察、探訪與史料搜集,政治文化史、社會文化史與歷史人類學的方法並用,體現出作者開闊的學術眼界;三是始終將統治秩序的建立、治理關系的演化、山鄉社會的變遷等相對宏大和枯燥的命題,落腳在三類重點人群,落腳在每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身上進行分析,充分體現瞭人本主義的史學最新思潮。
- 禦坂喵的評論 看過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