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泡
作者:[美]伊萊·帕裡澤
分類:科技
ISBN:9787300283302
出版時間:2020-8-15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標簽: 互聯網
內容簡介
2011年3月,伊萊·帕裡澤在TED的一次演講中提出瞭“過濾泡”的概念,用來指認一種“智能隔離狀態”:受技術媒介的影響,用戶與不同的意見信息分離,被隔離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帕裡澤呼籲那些可以形塑互聯網功能的巨頭公司,要正視這種信息過濾形式,仔細考慮其可能給社會帶來 的負面效應。該演講雖然隻有不到10分鐘,但在YouTube網站上點擊量累積超過400萬次。之後在此基礎上出版的《過濾泡》一書,引發瞭轟動式的反響。
本書雖然成書於2011年,中間互聯網歷經天翻地覆的變化,書中提到的一些互聯網公司和應用甚至已經成為“互聯網歷史”,但另一方面,書中的觀點和結論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是更多後來的現實案例完全印證和支持瞭作者當時的預言。當我們滿懷期望即將進入一個高速互聯、線上線下無縫對接、全景式沉浸傳播的時代時,多年前作者對於互聯網未來生態發展的願景,而今依然能夠獲得廣泛的共識。
“過濾泡”這一概念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指出瞭互聯網巨頭能夠憑借自身的技術能力,對信息流動進行重組和壟斷,它提醒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時,要切實關註自身的隱私保護,對搜索引擎和各類網絡應用保持清醒的態度。因為對於善的公共生活而言,透明且多樣化的信息環境至關重要。
多方推薦
互聯網越來越少地向我們展示廣闊世界,而把我們鎖定在熟人鄰裡之間。正如伊萊•帕裡澤所說的,其風險在於,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無意中聚集在瞭一個貧民窟中。
——克萊•舍基,《人人時代》和《認知盈餘》作者
“個性化”聽起來很溫和,但是伊萊•帕裡澤巧妙地構建瞭一個案例,指出它在互聯網上的出色表現將引發一場信息災難——除非我們註意到他的警告,以及保持一流的新聞敏感度和進行正確的分析。
——史蒂夫•利維,《谷歌總部大揭秘:谷歌如何思考、運作,形塑你我的生活?》作者
我們使用的互聯網軟件越來越智能,越來越符合我們的需求。伊萊•帕裡澤透露,風險在於我們越來越看不到其他視角。在《過濾泡》中,他向我們展示瞭這種趨勢是如何強化黨派偏見和狹隘思維方式的,並指出瞭走向更宏大的在線視角多樣性的路徑。
——克雷格•紐馬克,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廣告網站創始人
伊萊•帕裡澤寫瞭一本必讀之書,內容是關於當代文化的核心問題之一:網絡的個性化。
——卡特琳娜•菲克,Flickr圖片網站和Hunch網站聯合創始人
雖然你經常在網上耗費大把時間,但我敢打賭——你一定不瞭解網絡的運作方式。伊萊•帕裡澤的這本傑作同時做到探究真相與詮釋現象,不但揭開瞭特定信息的流向之謎,也說明瞭我們該如何重返思想交流的廣場。本書讀來趣味橫生,讓人對日常偶遇的新知有瞭更深層次的領悟。
——比爾•麥奇本,《大自然的盡頭》《地球•地殏:
如何在質變的地球上生存》作者,350org環保網站創辦人
《過濾泡》展示出寓意豐富的在線設計其意料之外的後果是如何給政治帶來深刻而突然的變化的。所有人都同意,互聯網是變革的有力工具,但變革是好是壞,取決於創造和使用它的人。如果你覺得網絡是為你打開的世界之窗,你需要瀏覽這本書來理解你沒有看到的東西。
——傑倫•拉尼爾,《你不是個玩意兒》作者
十多年來,反省人士一直在擔心:當網絡的個性化發展到極致時,會產生怎樣的後果?伊萊•帕裡澤在本書中的剖析是最鞭辟入裡、發人深省的。
——勞倫斯•萊斯格,《代碼:塑造網絡空間的法律》
《誰綁架瞭文化創意?: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
《REMIX,將別人的作品重混成賺錢生意》作者
在我認識的對數字科技與民主程序的交互進行研究的人當中,伊萊•帕裡澤不僅見解是最精辟的,其歷練也無人能出其右。《過濾泡》一書挑明瞭計算機程序是如何限制用戶眼界,如何更能預測網友反應的。隻要你關心人類在數字世界中將何去何從,你就應該閱讀本書——而如果亞馬遜網站給你漏推瞭這本書,你就更應該詳讀。
——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公司化的生活》《編程還是被程序化》作者
在《過濾泡》一書中,伊萊•帕裡澤揭示瞭個性化網絡刊登新聞的宗旨:隻有適合你的新聞我們才刊登。
——喬治•萊考夫,《別想那隻大象》《政治頭腦》作者
伊萊•帕裡澤憂心忡忡。他非常關心我們共同的社會領域,認為它處於危急之中。他對互聯網趨勢的徹底調查讓我也心有戚戚。他甚至給我講授瞭很多關於臉書的事情。《過濾泡》一書必讀。
——戴維•柯克帕特裡克,《臉書效應》作者
一個由熟悉的世界構成的世界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學習的,隱形的自動宣傳用我們自己的想法再灌輸回我們。
——《經濟學人》
在《過濾泡》一書中,伊萊•帕裡澤詳細分析瞭每一次點擊、刷新和敲擊鍵盤如何讓接下來出現的信息發生變形,由此創造出一種近乎虛構的量身定制的現實。
——《紐約時報》
《過濾泡》一書提出瞭以下重要的問題,當大型互聯網公司壟斷技術和數據時,我們如何來認知和面對這一新型的“監控”和“霸權”,這一重要的社會中介形式又將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挑戰?
——李良榮,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對整合型隱私的傷害不僅僅表現為隱私主體在短期內“無感”,有時還不斷主動提供傷害的資源——持續提供數據信息以促使隱私主體接受個性化服務,於是,“隱私悖論”成為每個現代社會成員深陷其中的一個困局。
——顧理平,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會長
在互聯網時代,期盼、呼籲“科技向善”的同時,提升網絡素養也是當務之急。“過濾泡”概念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基於搜索引擎的信息獲取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趨利避害。
——戴麗娜,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
《過濾泡》這本書重點分析搜索引擎在個體認知和集體意識的形成、演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影響,提供瞭一個可用於探討技術和數據利用的社會影響的分析框架。目前,中外網絡安全及數據安全立法的關註點正在從傳統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轉向規制技術和數據在利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各種安全風險。相信這本書將有利於各相關群體更有效地參與到立法和監管的討論過程中。
——洪延青,國傢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主要起草人
章節介紹
前言
第一章 相關性的追逐賽
第二章 用戶即內容
第三章 阿得拉社會
第四章 “你”的循環
第五章 公眾無關緊要
第六章 你好,世界!
第七章 被迫照單全收
第八章 逃離小圈子
致謝
延伸閱讀
註釋
索引
譯後記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Rhinover的評論 它更多地提醒你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精神”,在伴隨自動化而來的“廢人時代”,能夠反視結構,反觀自身。
- 江海一蓑翁的評論 再次推薦一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出版的這本新書,盡管原書成書於2011年,但其講述的互聯網社會面臨的現實困境,卻絲毫沒有過時。大數據與各種個性化的算法,讓我們越發限定在過往網絡行為給出的價值傾向與興趣偏好之中,這種被精心選定的個人網絡世界看似個性化,實則有陷入越發封閉與彼此隔絕的境地之中的風險。這也是書名“過濾泡”的隱喻之所在。我們還具備擺脫網絡服務商的算法限定,追求更有變化和新意的網絡人生的可能性嗎?作者在書中發出的追問,值得我們每一位跟互聯網已經密不可分的人反思。
- 木樗的評論
- 餘顏的評論 考慮年份多加一星。並不是嚴肅學術寫作,章節鋪展很開,但沒有真的深入下去。尤其是和「過濾泡」有關的部分,現行的「過濾泡」和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圖式有什麼區別、關系,「過濾泡」和個性化推薦算法之間又是什麼關系,這些問題都沒有繼續推進下去。
- hjunyi的評論 懶得寫瞭……
- Momonster的評論 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瞭各界人士標志性發言,這種個人文字積累的厚實感是讓人羨慕的。如何看待和處理過濾泡仍然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作為浸泡其中的我們,或許應該從自身內部打破。
- Zzzzzzxx的評論 還是ted演講吧
- 白兔水果糖的評論 大眾暢銷書吧。
- 愛吃大西瓜的評論 原書2011年出版,我大二2014年左右閱讀瞭大量互聯網的書,比如未來是濕的,眾包,從零到一,選擇的悖論等等,那個時候總是為互聯網的發展歡欣鼓舞,也為個性化推薦歡欣鼓舞。而沒想到的是,那個時候就已經引發瞭對個性化推薦的批判性反思。尚且值得一看。過濾泡引入瞭三種前所未有的動態力量:首先用戶被孤立和隔絕。其次,過濾泡是不可見的。最後,過濾泡是強制性的。……你很清楚,你正在使用什麼樣的過濾器來瞭解這個世界。這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就像戴上瞭一副有色眼鏡一樣,你可以猜出編輯的傾向會如何塑造你的認知。但個性化的過濾器不支持這樣的選擇,決策權在過濾程序手裡。而且,因為使用過濾泡提高瞭網站的利潤,未來用戶將更加無處可躲。
- 波波夫的評論 今天的互聯網就是一個個性化的過濾器,手機越來越像一面單向鏡,一方面忠誠地反應你的個人興趣,另一方面躲在屏幕後面的算法也在觀察記錄你的點擊行為。《過濾泡》的英文原書雖然是接近十年前出版,但書中的觀點卻在不斷地被驗證:強大的算法為我們每個人塑造瞭一個扭曲的世界,它消除瞭許多意外,也屏蔽瞭許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