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没有记忆Epub+Pdf夸克资源

0次阅读
没有评论

互联网没有记忆Epub+Pdf夸克资源
互聯網沒有記憶

作者:[美] 艾比·史密斯·拉姆齊

分類:科技

ISBN:9787510892868

出版時間:2020-11

出版社:後浪丨九州出版社

標簽: 互聯網 

內容簡介

一部人類記憶簡史

信息膨脹VS數據丟失

互聯網時代,我們怎樣保證記憶不會消失?誰決定你能看到什麼?有限的註意力應該用來關註哪些信息?

◎ 編輯推薦

☆ 記憶不僅關於過去,還能塑造未來。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

☆ 從文字產生到印刷書籍,再到數字記憶,存儲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面臨很多新的舊的問題:

數據到底屬於誰的?

我們如何面對信息膨脹,又如何看待數據消失?

誰決定我們看到哪些信息?

集體失憶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我們如何保證記憶的真實性、權威性?

☆ 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我們需要記憶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礎教育,學會對數字信息保持審慎和責任感。

◎ 內容簡介

寫在泥板、石碑、莎草紙、手抄本上的記憶可以保存數千年。寫在網絡上的記憶平均存在的時長隻有100天。網絡平臺一旦關閉,我們的回憶、愛好、生活感悟、學習資料都會消失。

一代代人積累的記憶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物種的進化優勢:知識和文化。如今我們卻面臨一個悖論:數據不斷膨脹,也在不斷丟失;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在本書中,作者探索瞭從史前時代至今人類是如何記憶的,提醒我們數據存儲不是記憶,引導我們思考:在互聯網時代的數據洪流中,有限的註意力應該用來記住哪些記憶?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處理膨脹的信息?消失的記錄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誰來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傳播和流傳至後世。

◎ 名人推薦

如果我們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後的事,那最好問問自己,怎樣才能保證現在創造的數字設備在未來還能讀取。我們毫不猶豫地把數據存儲在這些數字設備中,但它們有可能是個信息黑洞。

——溫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總裁兼首席互聯網顧問,互聯網之父之一

本書的目的是提醒我們嚴肅思考當下的數據洪流如何影響我們的未來。

——《科學》(Science)

對檔案進行數字化的技術使我們能夠輕易地改寫過去,本書是一本包羅萬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這本有關數字思維的書讓我們每個人都認識到人類集體記憶的歷史和復雜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奧利佛·薩克斯。

——佈魯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聯網檔案館創始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悖論之一就是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東西。後代人會怎樣看待我們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本書要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艾比·拉齊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優雅、清晰,在書中闡明瞭我們這個時代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我們越來越依賴搜索,而不是去記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佈朗大學約翰·卡特·佈朗圖書館前館長

數字記憶給我們帶來瞭新的挑戰,而本書提供瞭啟發性的見解和令人信服的論據,使我們能夠找到新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這一迫在眉睫的挑戰。

——莎拉·托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學圖書館副總裁

章節介紹

第一部分 我們來自何處
第 1 章 我們所知的記憶
第 2 章 好奇心如何創造瞭文化
第 3 章 希臘人的思想:從記述到美學
第 4 章 逝者能言
第 5 章 包羅萬象的圖書館
第二部分 我們身在何處
第 6 章 世界記錄下瞭一切
第 7 章 記憶的科學與遺忘的藝術
第 8 章 想象:將來時的記憶
第 9 章 互聯網沒有記憶
第三部分 我們將去何處
第 10 章 活在記憶裡
致 謝
參考資料

網盤地址:

書籍網盤

書友評論

  • 後浪的評論 記憶不僅關於過去,還能塑造未來,對記憶負責,就是對未來負責!
  • 伊夏的評論 學習瞭:《獨立宣言》裡“人人生而平等”不是傑斐遜寫的,是富蘭克林修改的。“原始文件用一種陌生且全新的方式呈現瞭過去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事件的戲劇性、動機的復雜性和結論的不可預測性。”
  • 馬大象的評論 【藏書閣】這是一本圍繞著“記憶”這個角度來講述的信息簡史。記憶力並不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但是人類卻在大腦之外找到介質來儲存信息。我們在這項技術上不斷迭代,從原始人的符文系統到文字的出現,再到近代的印刷術和互聯網時代,儲存的方式越來越脫離模擬儲存轉向數字化,能讓信息存儲量以幾何級數再增長。這種信息量早已超過人類大腦的進化規律,這種不同系統之間的適應性決定瞭很多今天我們技術進化的路徑。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是它們功能單一或者局限,而是受限於我們自身。所以未來的科技突破很有可能在神經科學領域,讓人類“升級”為“賽博人”。在這之前,我們的記憶力和記憶方式和古人幾乎在一個水平線上,因此,現代生活中的“失憶”就會變得傢常便飯一般。
  • Veronica的評論 仔細想想,未來數字化記憶,可能隨便改改就再也不是原來的意思瞭,而要去追逐記錄又再次依賴代碼,還是數字化語音,這真是個細思極恐的循環。《獨立宣言》裡“人人生而平等”不是傑斐遜寫的,是富蘭克林修改的。“原始文件用一種陌生且全新的方式呈現瞭過去的事件,讓我們看到事件的戲劇性、動機的復雜性和結論的不可預測性。”
  • Ehdn~的評論 關於記憶的信息論,記憶是一個動態過程,受到情感強烈的影響,並在大腦空間化。“把邏輯任務外包給機器將給我們帶來的優勢,使我們能夠騰出時間來進行更富有想象力的追求。”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本來的樣子,而是我們頭腦從記憶中拼湊出來的,所以記憶是可以構建的~
  • 攸川的評論 頭重腳輕 (翻譯很好)
  • 人類救星孫美好的評論 你上傳的數據不屬於你,你想看到的東西也並不是你自願的。互聯網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麼自由,而是莫得感情的機器。
  • 安可期的評論 互聯網的作用是巨大的。與此同時,它鼓勵人們追求好奇心本身,並使之民主化,一如當年的書籍作為武器。
  • #.✔か的評論 托馬斯·傑斐遜的願景,致力於建立一個綜合的全景式人類知識收藏庫,可以說它的藏品包含瞭每一種記錄信息的介質,從宣紙、棕櫚葉、油印紙、蔥皮紙,到鯨骨、鹿皮,再到蠟筒留聲機、早期的電視顯像管、記錄無聲電影的硝酸膠片、畫有地圖的牛皮紙、平板電腦大小的玻璃板底片,當然還有記錄計算機代碼的磁帶、軟盤和硬盤。
  • 黑白瓦的評論 她所提出的問題卻讓世人警覺:在數字時代,我們以何存在?後世子孫會怎樣看待我們說的話和做的事?
  • Stoicism的評論 雖然有重復一些人盡皆知的理論框架,還是在脈絡上和觀點上有所更新,人類怎樣通過記錄、保存、文化藝術形式實現某種延續和永恒,對技術的依賴性怎樣反噬,大自然在身體中的記憶又具備何種的特殊性,經驗有何等的神秘,都有論證和舉例。至少讀過此書對信息的作用、衍生和發展有瞭更多的思考角度。在現代技術和信息環境中,我們已經不太清楚是變得更強大還是更脆弱,終究是在研究自然在怎樣組織人類,人類在如何改造自然,在此過程中論證人類相較於機器在一些關鍵處的不可替代性。
  • Kalyanamitra的評論 人為何總想將個體和集體記憶存儲流傳?我已在一次次失去中習慣瞭數據的消亡。書末強調在智能處理邏輯任務的年代,要培養下一代的同理心、藝術創造力和情商,而這些創作出來的情感造物並不比邏輯公理更堅固。說到底人沒必要把自己的文明看得過重,萬代千秋在億萬年面前隻是一個學徒。
  • 莫軒竹的評論 難看,學大人的口吻寫書。互聯網怎麼會沒有記憶呢,寄全部希望於工具隻能說人太蠢瞭,自己非要把自己當做機器活該沒有記憶。
  • 神奇的評論 可以思考下書 互聯網對人和社會的意義瞭,雖然作者敘述為主,不深入討論
  • Attila的評論 有點淺,參考資料長度矚目
  • 小勛和媽媽的評論 看完這本書想到的最大問題是:我得趕快把存在空間裡的照片沖印出來覆膜,這才是保存的做好方法吧。
  • 可愛的你的評論 有一些觀點還挺有意思,令人有原來如此的感覺。除此之外,他主要是提出來數字信息的存儲問題,但是我覺得隨著技術和新材料的發展,這個問題終究是會被解決。最後,這本書大概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有些方面有些偏頗,瑕不掩瑜,也算值得一看。
正文完
 0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如有你需求的书籍,请点点广告。。算是你对本站的支持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