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1760-1860
作者:特裡·平卡德 (Terry Pinkard)
分類:文化
ISBN:9787300274621
出版時間:2019-12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標簽: 哲學
內容簡介
18世紀下半葉,德國哲學在一段時期內統治著歐洲哲學。它改變瞭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人們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類歷史、政治和人類理智結構的方式。在這部內容豐富且涉獵廣泛的著作中,特裡·平卡德將“德意志”的歷史——從若幹邦國的松散聯合演變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國傢——同發展中的哲學思想的趨勢和復雜性的考察結合起來。他考察瞭康德因革命性地強調“自我決定”而帶來的重大影響,並追溯瞭這種影響在浪漫主義和觀念論中的發展,以及叔本華和克爾凱郭爾這些後康德思想傢的批判。這部著作將會引起一大批讀者對哲學史、文化史與觀念史的興趣。
章節介紹
導言:“德意志”與德國哲學
第一部分康德與哲學革命
第一章哲學革命(一):人類自發性與自然秩序
自由與批判
判斷
純粹直觀
概念與直觀:先驗演繹
概念與直觀:幾點結論
概念與直觀:問題與圖型
“理念”、自在之物和自由
第二章哲學革命(二):自律與道德秩序
從自發性到自由
從自由到自律
從自律到道德原則
自由與政治共同體:自律與美德
自律、宗教與倫理聯邦
第三章哲學革命(三):審美鑒賞、目的論和世界秩序
自然秩序與道德秩序
規范性與審美判斷
規范性與目的論的判斷
第二部分繼續的革命:後康德派
導言:觀念論與法國大革命的現實
第四章18世紀80年代:直接的後康德反應:雅可比與萊因霍爾德
康德的地位和耶拿的崛起
指向康德的理性批判:雅可比
萊因霍爾德、“新大學”與對康德主義的捍衛
第五章18世紀90年代:費希特
第六章費希特之後的18世紀90年代:浪漫派對康德的接受(一):荷爾德林、諾瓦利斯、施萊爾馬赫、施萊格爾
自我意識問題和後康德浪漫主義
自我意識問題:荷爾德林
自我意識問題:諾瓦利斯
施萊爾馬赫:浪漫宗教與個體性的不可化約性
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片斷化生活的諷刺
共和主義的含糊之處
第七章1795—1809:浪漫派對康德的接受(二):謝林
謝林、斯賓諾莎和費希特的思想
自然哲學
先驗觀念論
歷史、“絕對同一性”和藝術
重估自由
第八章1801—1807:另一位後康德派:雅各佈·弗裡德裡希·弗裡斯和非浪漫派的情感主義
道德與政治思想:重新定義康德
第三部分完成的革命?黑格爾
導言:後革命時代的德意志
第九章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新脈絡中的後康德主義
黑格爾的旅行
《精神現象學》
意識
自我意識
從征服到服從理性
現代生活的歷史起源
宗教和絕對知識
第十章黑格爾對理智和世界的分析:《邏輯學》
存在學說:超越荷爾德林
有限、無限和“觀念論”
現代懷疑論和本質的世界
概念和推理
主體、客體和三段論
絕對理念
第十一章自然與精神:黑格爾的體系
自然
精神概念
自由
制度與實現:客觀精神
成為人意義為何:絕對精神
第四部分反思中的革命
導言:疲憊與順從,1830—1855
第十二章謝林的恢復企圖:審查中的觀念論
謝林1809年後的發展:中期
晚期哲學:謝林的柏林時期和“啟示哲學”
第十三章“康德悖論”與現代的絕望:叔本華和克爾凱郭爾
叔本華的後康德主義觀念論:浪漫的悲觀主義
克爾凱郭爾:後謝林的黑格爾主義?
結語:觀念論的遺產
參考文獻
索引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橋上的維尼的評論 優點:(1)把觀念論放進歷史語境討論,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是說一會哲學說一會歷史;(2)重視雅可比、萊因霍爾德、浪漫派和弗裡斯這些思想資源,算是大大填補瞭中文文獻的空白;(3)用康德悖論及回應康德悖論的不同方式,把一攬子哲學傢歸類為“後康德主義”,頗有野心;(4)翻譯不錯,流暢好讀。缺點:(1)雖然主線清晰,但是關於康費謝黑的很多論述質量和國內教科書差不多;(2)用一個很大的規范性框架處理黑格爾,也許算是匹茲堡學派所開的英美風氣,但是很多細節闡釋總是令人心有警惕,不敢盡信。如果用導論來標定這本書,平卡德的有些立場就有點過強,私貨過多。暴論:總覺得平卡德的東西在一些關鍵部位拎不清,大框架又缺乏可信度,即使解釋黑格爾的實踐哲學偶有出彩之筆,但是和Pippin也還是沒法比……
- 禺羅克的評論 以後康德為線索梳理觀念論歷史,並且重新整理“遺產”,部分填補瞭中文文獻在浪漫派、早期觀念論的空白。但Pinkard並未呈現出整個觀念論體系的建立過程,尤其沒有談康德晚年遺稿、耶拿時期黑格爾等等。在後康德的詮釋思路下,對謝林的把握立場過強瞭。自由論其實是一部相當獨立的著作,盡管開篇對泛神論之爭、雅各比體系批判等均有回應,但並非為解決自由背反而寫。至於晚期謝林一章,不建議讀。
- Sadaharu的評論 書名叫《康德的遺產》更合適吧…線索明確,歷史語境清晰,好讀。不過一本書裡處理大多大拿導致很多地方較含混,哲學教材plus版
- 老G解牛的評論 有點流水賬,而且雖然想要兼顧社會歷史背景但畢竟要寫的人太多,大多都一筆帶過。優點是有時會發表一些分析視角下的評論,但是材料的選取和評論都傾向明確,顯得匹裡匹氣的。
- 納爾齊斯的評論 康德
- ,,,,的評論 很好
- 康德小迷妹的評論 謝林那章稍顯簡略
- 夢魘馬戲團的評論 我讀過的最有「敘事性」的德國古典哲學史:一種歷史性的回聲,直接指明德國古典哲學與歷史,與革命的關聯,並指向一種絕望的敘事美學:一百年的努力,都在彌補一個至今都不可能彌合的斷裂。
- 伍伯的評論 其實沒讀完,因為別的人我都不熟,就隻能看看歷史故事討個樂子這樣子
- 雲紋二的評論 在浩瀚的海洋面前,我卻隻能撿起一枚貝殼
- haoyun1240的評論 本書討論瞭觀念論的遺產,即我們即有自我規范的自我意識,同時它又面對著挑戰。它立足文化背景上,並把觀念論放在廣闊的哲學史空間進行討論。此外本書也沒有非此即彼地對不同哲學傢作出好壞的評價。這都使得這本書顯得十分優秀。對於黑格爾部分我看得相對比較仔。就這一部分而言,作者從康德悖論來討論黑格爾的特點。悖論表現為:我們即是我們行為的原因,又似乎是別的行為結果。作者從黑格爾表明瞭規范是我們在社會歷史中建立起來的,這一角度回答瞭這一問題。因為我們服從的規定為我們創立的。這種規范使得在他者中的自身關系得以可能,從而使得自由得以可能。此敘述比較有特點。但是作者一方面,為瞭滿足這一點,對黑格爾觀點有著任意的切割,另一方面,則還沒有點到關鍵,即它是與自由與必然關系相關。此外說黑格爾反形而上學,這一點也是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