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1914-1918年的世界
作者:[德]赫爾弗裡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
分類:歷史
ISBN:9787520167963
出版時間:2020-11-30
出版社:索·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標簽: 歷史
內容簡介
改變瞭一切的戰爭
。
這場戰爭摧毀瞭舊的世界,將20世紀塑造成另一番模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幾大帝國土崩瓦解,革命爆發,意識形態與獨裁的時代宣告開始。赫爾弗裡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對這場戰爭做瞭很全面的描述——包括戰爭的前因後果,以及戰爭中政治的因素和人性的因素。他重現瞭運動戰與陣地戰中將軍和士兵們的形象,講述瞭後方民眾的生活、痛苦與希望。本書宛如一幅時代全景圖,再現瞭那場劃時代的大型沖突,重新評價瞭戰爭中的多個事件,凸顯瞭這次大戰從深處撼動舊世界的力量。
。
1914年至1918年的大戰是“20世紀災難之源”。
——美國外交傢、歷史學傢喬治•F.凱南(George F. Kennan)
。
近期內,本書在同一主題的研究中屬於權威作品。
——《世界報》(Die Welt)
。
談到我們的“災難之源”以及我們從何而來……本書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品中最為傑出,它冷靜、優雅、哀傷。
——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
章節介紹
導語
第一章 戰爭的“長期決定因素”與“短期決定因素”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
危機四伏的巴爾幹半島
德國的巴爾幹政策
局勢緩和,但各國互不信任
是德國的軍國主義促成瞭戰爭爆發嗎?
為走向衰落和被包圍深感憂慮
所謂“不得不發動”的預防性戰爭
第二章 為速戰速決而努力
從列日到桑佈爾河(Sambre)
坦能堡(Tannenberg)與俄軍的災難
德軍兵敗馬恩河
奧匈帝國軍隊的潰敗
“奔向大海”
第三章 大戰的意義與目的
國傢宣戰,民眾熱血沸騰
戰爭的意義:團結人民,凈化風氣
德國英雄的反資本主義傾向
為“德意志精神”辯護
“德國式自由”
政治領域的“熱血戰士”與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
第四章 進退兩難的戰爭
一個政治問題:是結束戰爭,還是繼續戰鬥?
一個軍事問題:戰略方面出現瞭分歧
冬天的進攻
發生在中東與德國殖民地的戰爭
進攻“同盟國脆弱的小腹”加利波利未遂
戈爾利采—塔爾努夫突破戰
意大利參戰與塞爾維亞戰敗
防守相對於進攻的優勢:論西線的陣地戰
從茅坑與妓院看戰地生活
霞飛的進攻與德國的毒氣戰
第五章 勝負未分的“決戰”
作戰委員會
“榨血計劃”:凡爾登戰役
二元帝國的戰爭
興登堡蓄勢待發,羅馬尼亞參戰
索姆河戰役:飛機、坦克和一種新戰術
英雄形象
第六章 戰鬥的擴大
風險艦隊(Risikoflotte)和“存在艦隊”(Fleet in being)
處於守勢的德國海軍
“德國人撼動瞭監獄之門”:斯卡格拉克海峽
有限制的潛艇戰和無限制潛艇戰
戰略性空戰初見端倪
“火炮之眼”和“風中騎士”
“革命病毒”政策 355
第七章 戰爭讓所有人疲憊不堪
戰時經濟與經濟戰爭
貿易封鎖、匱乏經濟和戰時財政
士兵“罷工”與叛亂
和平倡議失敗,貝特曼•霍爾韋格下臺
佛蘭德戰役
第八章 魯登道夫的賭局和同盟國的潰敗
威爾遜和“十四點計劃”(The Fourteen Points)
短命的德意志東方帝國
德國決定發動“大型戰役”
德國春季進攻的成與敗
戰爭的轉折點
革命與政治新秩序
第九章 從政治挑戰的角度審視第一次世界大戰
集體記憶中的東線與西線
大帝國的覆滅
地理政治中心區域的重擔
悲劇天註定?思路被封堵?政治傢的自我安慰?
充滿悖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