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作者:[澳] 薩拉·麥克唐納
分類:文化
ISBN:9787100196567
出版時間:2021-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標簽: 印度 旅行文學 旅行 遊記 紀實 非虛構 散文隨筆 文學
內容簡介
※入圍澳大利亞書商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
※印度旅行最佳讀物之一。
※背包客印象vs旅居印度兩年多的體驗。
※雙側肺炎與新生,一個人的宗教探險。
※近距離接觸幾乎所有宗教信仰
※深入體驗著名瑜伽、修行實踐。
※女性作傢的視角與關註,展示瞭一個深刻而富有層次的女性世界。
※極高的可讀性,她的觀感是異鄉人的,她的表達卻是非常印度的。
本書是澳大利亞記者薩拉·麥克唐納兩年多印度生活的回憶。薩拉·麥克唐納二十多歲時曾背包在印度遊玩,炎熱、污染和貧窮是印度留給她的印象,因此,當機場乞丐給她看手相並預言她會為愛重返印度時,她並不相信。然而,十一年之後,預言成真。因為在ABC電臺工作的男友被派到新德裡,她不得不為愛犧牲,離開悉尼,來到這座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剛安頓下來,薩拉就得瞭嚴重的雙側肺炎,陷入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危機。她活瞭下來,並決定直面這些危機,找到內心的平靜,於是開啟瞭她在印度探尋生命與死亡的意義的發現之旅。
這就像凱西·萊特(Kathy Lette)和湯姆·羅賓斯(Tom Robbins)在開往瓦拉納西的慢火車上相遇,比爾·佈賴森(Bill Bryson)給他們上瞭一份印度炸洋蔥餅……這是一本非常、非常有趣的書。莎拉·麥克唐納捕捉到瞭印度的一切令人沮喪、惱怒和欣喜的人和事,再將它們娓娓道來,讓人讀得欲罷不能。——彼得·摩爾(Peter Moore),《心碎者的斯瓦希裡語》的作者
一段耐人尋味的自我發現之旅……作者對印度的超凡魅力有著獨特的見解。——澳大利亞《周日電訊報》
赫爾曼·黑塞的精神故鄉,奈保爾的幽暗國度,《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世界。你不可能瞭解的印度:富有又貧窮,精神又物質,殘忍又善良,憤怒又平和,醜陋又美麗……
※德國作傢赫爾曼·黑塞的父親及外祖父均在印度傳教多年,母親也出生於印度,印度是他的精神故鄉,深刻影響瞭他的創作。
※英國印度裔作傢奈保爾在成年後踏上印度的土地,開啟他的“尋根之旅”,寫下瞭包括《幽暗國度》在內的“印度三部曲”。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讓世界看到瞭印度的冰山一角,而貧民窟、宗教沖突、種族歧視等電影反映的印度現狀至今仍未改變。
※印度是一個光怪陸離的社會,既古老,又現代,隻有在旅居印度的前記者薩拉·麥克唐納的筆下,印度的真面目才會逐一展現出來。
章節介紹
推薦序 V
前言 應驗的預言 1
第一章 魔境重遊 4
第二章 死亡、重生和吐痰 24
第三章 性、謊言和面子 42
第四章 三場婚禮和一場葬禮 60
第五章 給大腦排毒 79
第六章 錫克聖發 95
第七章 印度郊區的夏季 114
第八章 地獄中的天堂 132
中場休息 我的結婚季節 151
第九章 大壺節 153
第十章 幸福難覓 171
第十一章 踏上應許之地 187
第十二章 消失的兀鷲 204
第十三章 擁抱母親 221
第十四章 我的女友大師 239
第十五章 與神面對面 259
第十六章 萬福瑪利亞 278
第十七章 戰爭與內心的和平 295
第十八章 眾神之地 314
致謝 331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我累特的評論 作者是典型的白人女孩,某種程度上她和奈保爾,還有無數生活在“幹凈正常國傢”的人一樣,是完全在用自己那個世界的視角審視這個陌生的幽暗國度,他們從震驚,被排擠,被恐嚇,無法適應,然後漸漸習慣,能夠共情,到最後的無奈與悲傷,我不能說他們高高在上,這是一個人能達到的對另一個世界最大的同情和努力瞭,這個作者的文字甚至比奈保爾更好讀,她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不遺餘力的去理解每個她遇到的人,奈保爾的敘述是宏達的,但是幹癟無味,她雖然寫的都是小人物和瑣事,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鮮活。我們和這個鄰國的關系特別容易改變我們對其相關文字的判斷,在經歷這兩年的各種事情之後,我也很難去批判白人對印度的左手迷戀右手厭惡瞭→因為印度確實對人有這種影響
- smile的評論 寫得妙趣橫生。她無助地嘆瞭一口氣,還是打起精神開瞭個玩笑,“想象一下,如果我告訴他們我吃肉,而且不是處女瞭會怎麼樣。”隔壁桌偷聽的女人差點沒被這句話嗆死,把嘴裡的東西噗地吐瞭出來,又忙著咳嗽。你打算怎麼辦?我小聲問。去他媽的。她把拳頭往桌上一捶,大聲抗議道,我們不見德裡的男孩瞭,我們要去倫敦,那兒的人和我一樣個子更高,也許也一樣是次品。媽媽要先過去安排,我明天去泰國參加一個國際銀行會議,既能避稅,又能享受最後的狂歡。隔壁桌的女人又被嗆住瞭,差點需要做心肺復蘇。
- Fenng的評論 讀過不少寫印度的書,這一本無與倫比的精彩。
- Robert的評論 雖然西方女性視角的感情是真摯的,可文筆偏流水帳,看到有豆友在拿奈保爾的文字做比較,貽笑大方,在浩瀚的印度主題書籍裡完全不是一個維度。
- BraveJasmine的評論 旅行所見偏多 所得徹悟之思甚少
- 保祿蕭的評論 《徹悟:印度的朝聖之旅》不算難看,但讀後還是頗覺失望。作者以一貫的西方式自大、輕佻、膚淺,對印度的各種宗教信仰進行蜻蜓點水般的體驗,用偏頗、自以為是又矯情的解讀與評價給它們做瞭不負責任的定義。如果不是立足在印度的宗教層面,或許這本遊記可以更好些。
- 箜圖的評論 薩拉的文字在某些方面跟三毛有點類似,幽默風趣、活潑俏皮、率真坦誠。書裡描寫瞭印度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牛的權勢大到能夠阻止交通運行,印度人總是熱情活潑地開啟各種空洞的聊天,百姓的人權完全由種姓制度決定,沒出息的男人總能娶到溫柔美麗的老婆,母親因為女兒自由戀愛而自殺……薩拉的經歷中我最喜歡的幾段是——她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瞭阿米爾·汗。她為瞭拯救脫發而去參加瞭當地的宗教修行,她對著神聖母親許願“希望我的胸能更大一點”,結果沒多久就得瞭乳腺炎。她跟隨著丈夫去到瞭休戰時的克什米爾地區采訪。但是書的最後幾章,大概因為薩拉已經從“印度旅人”變成瞭“印度人”,涉及瞭太多政治和宗教的內容,以及一些非常主觀的思考和判斷,我覺得沒有前半部分那麼吸引人。
- 雙筆青年的評論 沒啥意思,一國神棍
- 良人歸來的評論 寫的是好,但讀完之後有點沮喪,想起去以色列時團裡一個上海姑娘說她報名是為瞭尋找一種信仰,不知道她最後有沒有找到,行程中有一天上午參觀完猶太大屠殺紀念館,下午大巴就帶我們駛出隔離墻走進巴勒斯坦的難民營。在埃及,開羅的旅店老板身為科普特基督徒在聽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之後表示震驚和不能理解,盧克索的導遊一邊用各種手段榨取我的錢包的同時一邊用先知和古蘭經對我洗腦。作為遊客初到這些地方,那種對精神力量的興奮勁很快就沒有瞭,因為所有信仰中不好的一面都在旅程中一點一點放大,假象、敵意和沖突逐漸浮出水面,最後僅剩麻木沮喪。作者說:在印度這個精神超市裡待瞭近兩年之後,我仍然是一個自私自利、可憐、悲觀的人,一看到事情有不順利的跡象就失去信心。深以為然。
- 蟲子的評論 寫得很生動 翻譯也好 隻是 結尾絮絮叨叨 想升華就一定會俗氣
- 花橘子的評論 感謝作者不遺餘力地湊各種宗教活動的熱鬧,參加各種奇奇怪怪的靈修課程(包括外星人開的)讓人感嘆世界之大幹啥的都有,這也許是印度的支柱產業吧。但我不太喜歡作者在認真描述這一切好的壞的(基本很壞)的經歷後總要在最後強行升華一下,說雖然這裡怎麼爛怎麼爛但我精神得到瞭洗禮……以女性視角來觀察或者思考印度女性的生活,也許是這本書最值得看的地方。總之看完這本遊記,我依然沒能對印度產生什麼額外的好感。世界上有這樣奇葩的國度存在讓我對宇宙的包容度更加贊嘆瞭,外星人到印度都得驚掉下巴,如果他們長下巴的話。
- 洛茲尼茶的評論 該書於2021.6印刷,一種強烈的預感,感覺這書會不一般,7月購入、8月首次閱讀結束。這書,我不確定暢銷程度會不會超過《項塔蘭》與《受傷的文明》,但我確定這書的進入感會高於前者。該書的一個暗線是:致幻,我昨晚閱讀的時候,發現怎麼每行字都是歪的啊?真致幻瞭?我拿尺子一量,嚯!書印歪瞭,可能也是作者故意為之的吧!去過印度的人,看該書,會深信發生的事情都是絕對可能發生,沒有去過印度的人,看該書,會打破你大部分的固有理念,一次又一次打破,一次又一次再建立。
- 段宣的評論 隻有克裡希拉穆提的一句話讓我眼前一亮:當一個人失去瞭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寺廟、清真寺和教堂就變得重要起來。有千萬條道路都可以帶我們走向神。其他的沒有什麼出彩的。
- 飛行魚的評論 寫得還挺有意思的,作者體驗瞭五花八門的印度信仰。相比奈保爾的三部曲,感覺這本書對印度的描寫甚至更有價值些,雖然不是一個層面的。或許三部曲的翻譯有點爛吧,這本書翻的還闊以。
- melo的評論 印度留給我印象真的和它留給作者的一樣,炎熱、污染和貧窮。十一年後作者為愛犧牲重返印度,再度離開時,她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印度造就瞭她”。印度確實神奇,我在那裡旅行時未見得有多喜歡那個國度和當地人,如今幾年過去,我竟然心生有機會就再去一下,去孟買或者加爾各答走走的念頭。真,不思議鄰國。
- 珍妮的肖像的評論 女性旅居遊記。婚葬禮,內觀冥想,瑜伽,恒河,孟買,多種宗教哲學,兩年多的生活在印度,令作者的視角,比普通背包客遊記,更偏向在具體生活中浮現的民風民俗民情。身處花樣翻新的世俗災難貧窮不潔,心靈望向多樣化宗教,千萬條道路但殊途同歸的自潔精神上升力量,與自己達成和解都是作者兩年多的領悟收成。最大優點是有料有趣很好讀,不少篇幅也適合改編成像XX小日子那種漫畫遊記繪本。
- 魚的九思的評論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到印度是否會格格不入呢
- 丫幾_粥的評論 那些極其吸引我好奇的炎熱、污染、骯臟及濃鬱氣息的日常,作者抵達到瞭,卻調轉方向鋪陳呈現出印度多宗教信仰自助餐廳式的模樣,而她最後也沒能走在某一條達顯的路上,顯得怪力亂神錯亂。
- 川的評論 正好寫到20年前2001那個時間裡的阿富汗,歷史總在上演。但更多觸動來自於一個個熟悉的印度地名,Auroville也出現瞭,但我知道新的歷史不會再有!畢竟已是後新冠時代瞭。
- 青藍的評論 #2021#29是瞭解不同世界的窗口,感情很是豐沛,甚至有種發泡腫脹的感覺。作者深入體驗印度生活尤其宗教活動讓人覺著不可思議。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