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裡雪山
作者:[日]小林尚禮
分類:文化
ISBN:9787559648426
出版時間:2021-5-15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標簽: 紀實 登山 日本 非虛構 社會學 文學 女性
內容簡介
1991年1月,雲南梅裡雪山發生瞭震驚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聯合登山隊十七名隊員遭遇雪崩,全部遇難。這是人類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難。在一百多年的現代登山史上,梅裡雪山也成為人類唯一無法登頂的山峰。事故發生後,中日雙方進行瞭多方搜索。搜索隊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禮的日本登山隊員,更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為瞭讓山難隊友們的亡靈回到親人身邊,一再深入梅裡雪山搜尋,並已成功找到瞭十六具遺體。《梅裡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禮多年艱辛搜尋的記錄。本書以紀錄片式平實而細膩的文字,壯美與溫柔兼具的影像,記錄瞭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難,艱辛的搜尋,梅裡雪山的神秘風貌,山腳下人們的樸素生活,三次轉山之旅和當地生活的變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尋中,他從傲慢的外來登山者,逐漸轉變成為神山的守護者,一位自然主題的攝影師和作傢。而雪山之殘酷與神聖,自然對其心靈和生活的蕩滌,也同樣蕩滌每一個熱愛雪山、熱愛自然的靈魂。
章節介紹
序
第一章 始登聖山
山難·1991
最後一次通訊
梅裡雪山登山計劃
遇難原因
再度挑戰·1996
發現遺體·1998
第二章 遇見卡瓦格博
在藏族村落裡的生活
酥油茶和糌粑
信賴感
梅裡雪山轉山之行
幹熱河谷察瓦龍
守護卡瓦格博的村子
說拉埡口的風
第三章 梅裡雪山的四季
山之魔力、山之神聖、山之豐饒
正月裡的祭祀
初夏時節割麥子
與遺屬們同行
卡瓦格博巡禮
多克拉的雪
通往佳興山冰川之路
故鄉的山谷
春天 兩位奶奶離世
桃花故裡
生命的延續
第四章 巡遊森林與冰川
松茸的清香
大山深處的村落
卡瓦格博的森林
犛牛奶酥油
緬茨姆的冰川
銘刻在山上的足跡
通往牧場的路
第五章 何謂聖山
相約神山之旅
明永村的未來
再聚首
六十年一度的轉山巡禮
羊年的轉山路
聖地的意義
尋找最後的友人
確認第十六位隊員
遺 物
圍巾之謎
關於翻過去的這一頁
後記
後記(2010年文庫版)
後記(2020年中文版)
網盤地址:
書友評論
- ellen的評論 讀完非常感慨,一座山改變瞭一個人的命運,也讓更多人聯結在一起。看到後記裡說村長紮西的女兒在山嶽社資助下去瞭京都大學讀書,然後和京都大學山嶽社的同學結婚生子,真是感嘆命運的神奇。回過頭來看,誰能說這不是山的神性呢?
- 小雨的評論 當我們談及“梅裡雪山山難”,並非1991年山難的孤立事件。它隻是一切的開始,陸續牽出瞭一連串的事件:隨後兩年的搜救,1996年的第三次攀登,1998年明永冰川湧現出的遺體,2001年禁止攀登,偶發的偷登事件,2010年開始成為戶外勝地的雨崩村…… 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開闊的坐標系裡,會發現當我們講述這些故事時,其實是在講述“登山文化與神山文化的沖突”,“中日兩國關系”,“神山與原住民”,“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等等諸多矛盾
- birds的評論 引人入勝的紀實調查,同時也是一部出色的自然文學。讀的時候想到星野道夫,他們因不同的契機奔赴異國的瑰麗神秘之地,潛心聆聽民族、文化和自然的聲音,共同觀賞著面前的冰河森林。每場災難不外乎留下一個符號,“梅裡雪山雪難”留下的是——靈異、神山顯靈。但作為遇難者的同胞好友,小林最初偏信災難源於團隊間的決策失誤、政治考量。在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接觸人們的風俗飲食信仰、也切身領受雪山的震懾之後,小林發現他的內心從不登峰頂是宗教考慮轉化為真的“信奉有神”,那座頂峰再不是用來超越征服的目標,而是一座需要敬畏的“可瓦格博”神山,終醒悟瞭人這個物種受制於生存環境。散落在雪山的人名封面設計用心,超100頁沉甸甸彩圖也增添閱讀享受。
- 把噗的評論 這書太好瞭,邊看邊哭。以為是調查報告,原來是遊記;以為是遊記,原來是自然文學;以為是自然文學,原來是人類學觀察。
- 重爾.張望的評論 關於藏族人的信仰,這些年通過一些影像記錄,閱讀和旅行,幾乎已經變成一種溶於血脈的情愫。小林在我看來無疑是一位神選之子。在隊友們無視大自然的威力而全軍覆沒之後,隻有小林一人似乎被神聖的慈悲之心所垂憐,變成山難以後的“通靈人”,得到機會重返現場,通過一段珍貴的實際生活經歷,去親身體會藏族人的神山信仰,重新認識這座當年不顧一切企圖征服的高山,究竟如何能從心智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以懾服。小林在山難之後經過多年與當地人的共同生活與內省,方能真正貼近卡瓦格博,看到她的真容。其中細致入微的記錄令人感嘆唏噓。如果人能真正帶著謙卑之心去體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其實原本可以不必付出如此巨大的生命代價。遺憾的是,更多的人隻有在經歷大自然的威懾並付出代價之後,才能真正放下自不量力的狂妄,變得謙卑,升起敬畏之心。
- Shirleysays的評論 #說書# 這是一本關於登山運動的反思之書。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征服欲不斷地膨脹。在梅裡雪山山難發生,中日聯合登山隊十七人殞命之後,作者內心產生瞭“到底誰才是人類生存的背景”的疑問。在數次返回梅裡,找尋遇難者遺體的過程中,作者實現瞭攀登山,敬畏山,親近山的思想轉變,也徹底承認瞭山有神性,不是用來征服的。作者漸漸成瞭一個懂得轉山的外國人,並與當地藏民接下來深厚的友誼。說到與自然的關系,現代人類最重要的可能是收斂,而不是發展。推薦~
- MaY°玫的評論 一口氣看完。「曾經的登山目標梅裡雪山,已經變成瞭心中的聖山卡瓦格博。」PS:我曾經對雪山毫無概念,在樂府文化的「雪山書系」裡漸漸愛上瞭雪山和那裡的植物。如果紙張能改一下會更好,現在的紙在燈泡下面看會有點反光。
- 番薯藤的評論 前幾天剛看梅裡雪山日照金山的視頻,突然發現還有這本新書,迅速買來通勤讀完,久久不能釋懷。其實知道梅裡雪山是因為馬驊的《雪山短歌》,其中寫山間桃花,神山大雪,帶到91年的山難,當時隻是粗淺的知道並沒想深入瞭解。直到看完小林寫的這本,回頭才發現馬驊當年就在明永村教書,也見過小林。圍繞著梅裡雪山以及卡瓦格博實在是有太多神秘的往事,三十年後,明永冰川倒退近千米,最後一名隊員的遺骸仍未確認;曾經執意想要登頂的小林,也在一邊搜尋遺體一邊拍攝的當地生活之中,體會到自然和藏民文化的融合;作為從未親臨現場的讀者,我也因而心之向往。書中除瞭小林的大量雪山藏民攝影作品,還有登山隊員離世前拍攝的照片,都是從冰川上搜尋到的膠卷洗好而成。心中祈願的同時,對生殺予奪的梅裡雪山,懷抱著更加崇敬的感情。
- 長安的評論 樸素動人。
- smile的評論 10月下旬,我和明永村的村民們開始瞭梅裡雪山的轉山之行。梅裡雪山的轉山路,是從瀾滄江幹流經海拔5000米左右的分水嶺到怒江,然後再經過分水嶺返回瀾滄江的漫長山路。二十天的轉山之旅,讓我得以用更廣闊的眼界去觀察這片土地。我們說起在埡口遇到強風的事,他說:“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風嗎?在那個埡口上是不能長時間停留和拍照的,因為你破瞭規矩,所以那是在懲罰你吶。”我發現自己患上瞭雪盲癥,原以為不過就是在雪地裡待上幾個小時而已,海拔4500米上的紫外線強度遠比想象中厲害得多。
- 李廠長的評論 萬物皆有靈
- kokomi的評論 我去的瑜伽館有一個日本練習者,他是狂熱的登山者,日本百名山去過60多座,都是一個人。
- 老頹肥·廢的評論 敬畏本身之外的未知,不能以人類尊嚴(以及蒙昧)為由頭來畫上✅的標誌。從征服到膺服的變化是本書的記錄之旨,這座從未被登頂的卡瓦格博在神/人的對立禁區在宗教信仰的庇佑下請繼續聖潔下去。去過迪慶州卻未前往德欽一睹尊容,有機會來拜見世界遺產。PS:在白銀慘劇之後來讀這樣的登山事故還真是戚戚焉。謝@153607885 #讀而益#072
- dangswing的評論 作者細膩的文字就像在看一部關於梅裡的紀錄片。其中蘊含著濃鬱的情感,但卻不顯山露水,在清淡的描述裡慢慢打動人。卡瓦格博(自然)的神聖與殘酷,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溫情,都被寫進瞭書裡。是目前看過關於梅裡,卡瓦格博,登山,最好的敘述。小林尚禮的人生故事,也成瞭一則傳奇,充滿瞭朝聖者的意味。希望第十七位隊員能早日找到。
- 伊夏的評論 關於白銀馬拉松災難,感覺壓抑,沒有出口,正好手邊有這本書,就讀一讀。雖然不能說閱讀有讓人紓解的力量(都是人命無法紓解),但至少可以說,人類是在探索及其帶來的折墮裡整體性地理解自然與生命的。
- 蝦米的評論 花瞭兩個晚上讀完,好看! “梅裡雪山仍為無人登頂的處女峰。從1998年到2019年,明永冰川的末端後退約1000米,冰川表面的海拔高度約下降30米。”
- 聞夕felicity的評論 從“梅裡雪山”到“卡瓦格博”,人對自然的瞭解從來不是靠征服來實現,而是靠生活在此處、浸淫於當地社群和文化之中、敬畏自然和“神的領域”、承認人的渺小才能慢慢建立。梅裡雪山的山難以這種決絕的方式證明瞭這一點。然而人永遠不會放棄試探神的邊界,因而也永遠在向自然之神獻祭生命,這也許也是人性裡解不開的結。遺骸的照片非常震撼人心。
- 大菠蘿不住海底的評論 紀錄片式的文字,克制又不失溫情。照片給整本書加分不少,期待出一本影集。
- 跳的評論 災難之後如何與創傷共處?順著小林尚禮的敘述來到卡瓦格博,成為紮西的傢人,拾殮舊日夥伴,巡遊森林與冰川。糌粑、杜鵑、高山牧場、神山何以稱為神山…一切都變得可知可感。一直讀到後記小林娶妻生子,白瑪次木留學日本最終定居,我好像也渡過瞭這完整的30年。
- 列文的評論 書中開篇大概還原瞭登山史上最嚴重的山難之一1991年卡瓦格博攀登的始末,說是大概,是因為17名中日登山隊員的集體遇難(全部遺體、日記膠卷遺物都在數年後才陸續發現)導致的敘述者缺失……但最令人動容和忘懷的,還是攀登事件本身對當地藏民和生活、遇難傢屬和友人所帶來的持續的、不可逆的影響,小林尚禮和村長紮西所盡的人事,也讓一切得以有機會化解、充滿希望吧。#梅裡山難30周年